首頁>軍事>

戰鬥全重:27.5噸

乘員:4人

全系統反應時間:10-15秒

連續工作時間:8小時

初速:1010米/秒

有效斜距:3000米

理論射速:1048發/分鐘

方向射界:360度

高低射界:-1至+85度

高低瞄準速度:1度至35度/秒

方向瞄準速度:1度至50度/秒

發動機功率:400馬力

最大行駛速度:60公里/小時

“葉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發程序比較

相對於步兵為主的中國軍隊,蘇聯陸軍就是一隻機械化怪獸,它的大部分師團都是和機械化部隊。蘇軍也一貫重視機械化部隊的野戰防空。二戰後到50年代末,蘇軍伴隨部隊的野戰防空炮兵由少量單管ZSU-37和雙聯ZSU-57-2自行高炮組成,這兩種高炮都是身管氣冷方式,射擊速度低,系統機動能力較差,無雷達火控,不具備全天候交戰能力。到60年代末期,它們已不能滿足防空任務的需求。

為此,蘇軍從50年代初開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動炮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試驗研究,力圖研製一種效能優良、機動性好的野戰防空自行高炮。1957年4月7日,蘇聯部長會議下達了№426-211號武器研製命令,命令規定同時研製ZSU-37-2雙聯37毫米“葉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聯23毫米兩種自行高炮,以及“奧比”釐米波目標指示和火控雷達。其中ZSU-23-4裝備陸軍摩托化步兵團的高炮連,執行對空防禦任務,能夠對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內的目標。而ZSU-37-2自行高炮則計劃裝備師的高炮團和團的高炮營,負責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為4500米以內的對空防禦任務。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設計師Г.С.葉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設計師Ю.В.杜馬碩夫(Ю.В.Томашов)為首的設計團隊造出了第一臺ZSU-37-2自行高炮樣車,該車重達25.5噸,裝甲底盤由OKB-3中央試驗設計局的烏拉爾重型機器廠負責研製,火炮直接採用了OKB-43設計局的37毫米雙聯高炮,小型雷達火控系統由全蘇國家電子委員會第20設計局(НИИ-20 ГКРЭ)負責研製。1959年3月,該車完成了工廠測試。1959年8月14日,“葉尼塞”自行高炮系統被賦予2A1的正式型號。1960年12月至1961年間,“葉尼塞”高炮先後完成了頓庫斯科高射武器靶場的火炮測試,庫賓卡國家裝甲武器靶場的1200公里跑車試驗,和國家無線電靶場的375小時雷達電子裝置鑑定試驗。1961年8月14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機廠開始批量生產並試裝,計劃1963年至1965年間生產並部署450輛該型高炮。但天有不測風雲,1962年9月5日,蘇聯部長會議下達(№925-401)號命令,停止了ZSU-37-2“葉尼塞”自行高炮的生產,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葉尼塞”自行高炮設計階段效果圖

“葉尼塞”自行高炮下馬的原因,據筆者分析,一是師級野戰高炮,其防空範圍和戰鬥效能相比團級“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沒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後者2500米)。 二是過於昂貴,“葉尼塞”高達40萬盧布的造價(當時一輛T-64超級也就十幾萬盧布),使得蘇軍望而卻步,蘇聯也沒有太多的餘錢,沒有力量在師團兩級裝備兩種口徑的自行高炮。蘇軍還認為如此昂貴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導彈給力。加之其27.5噸的戰鬥全重,戰略機動性遠差於只有十幾噸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這樣,“葉尼塞”的下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葉尼塞”自行高炮還計劃進行兩個改進型號。第一個仍採用OB119型履帶式通用底盤,加長了車體,但負重輪改為7個,提高了越野效能和射擊穩定性。第二個型號更改了底盤,採用T-54/T-55主戰的車體。但隨著“葉尼塞”的下馬,這兩個型號只停留在了圖紙上。

火控和瞄準系統

“葉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揮火控系統非常完善,其每個高炮連配備一輛“鄂畢河”機動型搜尋和目標指示雷達,和一輛“涅瓦”指揮車組成完整的作戰系統,可同時控制6~8門高炮同時作戰。“葉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統由1A11型“貝加爾”雷達和電視/光學向量瞄準系統,以及“圓點”穩定跟蹤系統平臺組成,該系統性能先進,可在全天候行進中作戰,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統,由國家電子委員會第20設計局研製。

ЗСУ-37-2投影圖

根據蘇軍在1961年8月10日做出的測試驗收鑑定記錄指出,“貝加爾”雷達可靠性極高,可抗有源和無源干擾,對低空高速飛行目標捕捉能力大大高於當時現役的“鬆-9”和“鬆-9A”炮瞄雷達(“鬆9A”也是中國第一部中國產炮瞄雷達的原準型號)。

雷達波長:3cm 雷達平均無故障時間(狀態測試):25小時內

最大連續執行時間:8小時 作戰準備時間:10-15秒

目標跟蹤距離(米格-17,前半球30度):18公里

目標探測距離(米格-17,最大距離):20公里

目標垂直跟蹤速度:40度/秒

目標最大速度:

飛行高度300米以上,660米/秒

飛行高度100-300米,415米/秒

跨時代的扭杆液壓混合懸掛

“葉尼塞”自行高炮採用OB119型履帶式通用底盤(Объект-119),由烏拉爾重型機器廠於50年代中期研製,該底盤的第一個使用者是準備裝備空降兵的SU-100PM自行火炮,ZSU-37-2自行高炮是第二個應用該底盤的專案(隨後該底盤被廣泛應用於薩姆-4地空導彈、2S3式152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號)。OB119型履帶式通用底盤使用6個負重輪,懸掛系統由利佩茨克拖拉機廠生產,採用了當時很罕見的扭杆加液壓組合減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負重輪採用扭杆減震器,第一和第二負重輪採用液壓減震器,這在當時世界上還是首次將液壓減震器技術應用於自行高炮上,極大的增強了該炮在行進中射擊的穩定性,使該車在行進間射擊的速度與當時主戰的越野速度相當,可以在行進中為裝甲部隊提供伴隨防空。

我軍裝備的鬆-9A雷達

針對以250米/秒速度飛行的米格-17殲擊機目標,在不同高度上的毀殲概率

發動機:B-54-105柴油機,功率400馬力。

裝甲防護能力:在400米距離上可以抗擊7.62毫米B-32穿甲燃燒彈的射擊。

車長:6.46米;車高:3.1米;輪距2.66米。

空重:25.5噸;戰鬥全重:27.5噸

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時

最大行進間射擊速度:20~25公里/小時

越野速度:

乾燥土路:33.3公里/小時(國家試驗場,百公里油耗158升)

泥濘土路:27.5公里/小時(國家試驗場,百公里油耗237升)

乾燥搓板路:15.1公里/小時(國家試驗場,百公里油耗230升)

最大續航里程:

310公里(乾燥土路) 210公里(泥濘土路和搓板路)

越障能力:

爬坡和下坡均大於28度;可跨越4~6米寬,1.5米深彈坑。

中國的88式雙管37毫米履帶式自行高炮

火炮分系統

該炮的火炮系統使用ОКБ-43設計局的2A12型“雞棚”雙聯高炮炮架和ОКБ-16設計局的37毫米高炮自動機(總設計師А.Э.努傑裡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術原型是以二戰前瑞典博福斯40mm高炮為基礎設計而成的,為炮管短後坐式自動炮,採用立楔式炮閂、液壓制退機和彈簧式復進機,使用5發彈夾供彈。該炮原來是為海軍500П型4X37毫米“暴風”(Шквал)試驗高炮而全新設計的,零部件與以往老式37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統由伊熱夫斯克重型機器廠生產。

火炮伺服系統為液壓伺服系統(後改為電控),由國家電子委員會第173研究所生產,穩定系統由173研究所科夫羅夫分所研製。

高低射界:-1~+85度 方向射界:360度

方向瞄速:90度/秒 火炮全重:2900公斤

初速:1010米/秒 直射距離:1200米

空中目標最大斜距:4500米 地面目標最大射程:5000米

有效射高:100~3000米 目標最大速度:660米/秒

射速:1048發/分鐘 冷卻系統:風冷

最大連續射彈數:150發/身管(中間風冷30秒)

該炮靶場測試表明,使用穿甲彈可以在500米內擊穿50毫米的垂直均質裝甲板,或40毫米的以60度角安裝的靶板。而在600~700米距離上的3至5輪掃射,也能達到上述毀傷效果。

靶場測試表明,在使用1門單炮和對飛行高度2000~3000米的伊爾-28強擊機目標進行了總量140發炮彈的齊射,其打擊效果相當於6門由PUAZO-6-60火控系統和鬆-9A雷達控制的S-60式57毫米牽引高炮連,或一個4門制ZSU-57-2自行高炮連。

而針對飛行高度200~300米的米格-17高速噴氣殲擊機目標的射擊,ZSU-37-2高炮則相對於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打擊效率2倍以上。

行進間射擊精度,在靶場以10公里/小時速度行進間射擊的精度,比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2~2.5倍。

採購費用:40萬盧布(1961年新盧布價格,大概相當於36萬美元)

備彈:540發

可發射3 種彈藥,即OP—167 式和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彈、БP-167 式曳光穿甲彈。

曵光高爆榴彈:彈重0.733公斤

曵光穿甲彈:彈重0.685公斤

“葉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國親戚

在整個80年代,中蘇關係緊張,中蘇兩軍互為對手、完全沒有接觸和交集,但中國軍隊武器研製卻有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模仿當時蘇軍的裝備設計思想,從神似米格23的殲8II戰機,到完全仿製的122榴彈炮和火箭炮。同樣的,60年代初短命夭折的ZSU-37-2“葉尼塞”37毫米自行高炮,其設計思想卻於20年後在中國自行高炮型號上得以還魂,那就是我軍的88式37毫米自行高炮。不過可惜的是,88式高炮在中國軍隊也僅僅裝備了38軍裝甲6師的高炮團,並未大規模生產,命運依然坎坷。

從技戰術效能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產88式自行高炮在機械效能上比蘇聯“葉尼塞”高炮要稍微遜色,88式的理論射速只有760發/分鐘,而“葉尼塞”高炮則高達1048發/分鐘,88式的火力密度明顯弱於“葉尼塞”。但88式高炮的搜尋-跟蹤三位一體式火控和電子系統明顯強於只有跟蹤功能火控系統,不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葉尼塞”高炮,這主要歸功於時間老人,畢竟“葉尼塞”是一門上世紀60年代初技術水平的火炮,而88式問世晚的多,得益於改革開放後對西方先進電子和光學技術的借鑑,即便是這樣,88式仍沒有得到中國軍隊的青睞,只生產了大約一個高炮團的數量。到了90年代,中國對25、30、35各種口徑進行了全面開花式的研製,又開始研製明顯落後於時代的4管25毫米高炮,即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系統,這種應急裝備極大地影響了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至今多數裝甲部隊仍然要靠牽引式高炮來進行防空作戰。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羅斯決意消除心腹之患,敘軍特種部隊主攻,解放卡巴尼戰鬥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