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3年7月5日凌晨,德軍發動堡壘計劃企圖南北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紅軍,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日凌晨蘇軍發動炮擊打亂了德軍的進攻部署,最終在蘇聯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德軍的經過勢頭很快就被扼制,到了13日,希特勒調集兵力前去阻擊在西西里島登陸的盟軍,至此堡壘計劃徹底破產,其實根據德軍的計劃,進攻庫爾斯克的戰役早在5月4日就應該打響,但是連綿不斷的大雨干擾了德軍的正常部署,而且希特勒堅決的認為必須等到虎式坦克尤其是新式的豹式坦克到位,德軍才能有足夠的實力去迎戰蘇軍的紅色洪流。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蘇聯紅軍充分利用各種偵查手段獲悉了德軍的進攻計劃,佈置全面的防禦,雖然希特勒也深知這一點,但他還是固執的認為應該等待新式坦克的到位,由此可見希特勒對豹式坦克的重視,然而這款類似於“藝術品”的新式武器並沒有成為進攻的利刃,最終在海量的t-34洪流中折戟成沙,德軍在東線也失去了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下面我們就來一探豹式坦克的前世今生。

▲上圖為戴姆勒賓士設計的20噸級坦克VK2001D,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大負重輪的扭杆懸掛(MAN公司參與了研製),不過t-34的出現讓該專案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其實關於豹式坦克的研製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當時德軍提出了新一代坦克的研製計劃,代號VK2001(就是20噸級坦克的1號方案),最終戴姆勒賓士公司競標成功並開始了研製工作,該車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德國坦克標誌性的大負重輪扭杆懸掛,而且在傳動方面採用了帶助力的半自動變速箱,但是戴姆勒賓士公司還是更加傾向於利用現有成熟的技術採用彈簧懸掛,此外克虜伯公司和MAN公司也參與了新坦克的研製工作。但是就在新坦克按正常進度推進時,東線戰場爆發了著名的“t-34危機”,這輛重約30噸,裝備一門76炮的新型坦克讓德軍的20噸級新坦克方案一下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於是德軍臨時召開了會議將新研製坦克的重量從20噸級提高到了30噸級,以應對蘇聯的t-34坦克。

▲上圖分別為VK3001H和VK3001P,其實早在t-34坦克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德國亨舍爾、保時捷、戴姆勒賓士以及MAN公司就開始了德軍新一代坦克的研製工作,後來t-34出現後戴姆勒賓士和MAN公司就開始了VK3002專案,就是以後的豹式坦克,而亨舍爾和保時捷則繼續研製才有了後來的虎式坦克和虎P坦克

按照德國陸軍軍械局的要求,該型坦克馬力不得小於650匹,最大速度為55公里每小時,可以翻越0.8米寬的壕溝以及35度的斜坡。整車大量採用傾斜裝甲,正面裝甲為60毫米外加35度的傾斜角,側面裝甲為40毫米外加50度的傾斜角,此後隨著研製工作的進行,整車的重量再次提升到了36噸,鑑於德國國內以及戰區的橋樑承重能力都在20噸以下,所以新坦克還必須擁有一套潛渡系統。火力方面則由萊茵金屬公司負責,指標是能在1000米外擊穿14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同時萊茵金屬還負責與新坦克炮相對應的新炮塔等設計,新坦克的研製工作就交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和MAN公司。

▲上圖分別為VK3002DB和正在進行底盤測試的VK3002M,最終VK3002DB被淘汰,MAN公司的VK3002M被命名為豹式坦克

由於戰事緊張,兩家公司的新坦克研製進展很快,1942年1月戴姆勒賓士公司就拿出了自己的方案VK3002(D),按理說最先拿出成品的一家勢必會佔得先機,但是戴姆勒賓士的方案卻並沒有取得先機,因為該設計的整個外形和t-34極其相似外(幾乎就是個t-34坦克的翻版,抄襲一款斯拉夫人粗製濫造的產品,德國人從心理上就有些抵制VK3002(D)),過了一個月後MAN公司也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VK3002(M)。在隨後德國陸軍軍械局舉行的測試中,VK3002(M)表現的更加出色,在最大行駛距離、炮塔和火炮的協調性以及潛渡時間方面優於VK3002(DB)也就是戴姆勒賓士在VK3002(D)基礎上的改進型,此外戴姆勒賓士走的是彈簧懸掛的老路,這一點也和德國陸軍軍械局提出的要求不符。最終MAN的VK3002(M)被選中並命名為豹式坦克。

火力

▲豹式坦克的炮塔以及KwK42型70倍口徑75毫米坦克炮,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為豹式坦克欽點的是10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但是關於這門炮並沒有很詳細的記載,可能是萊茵金屬公司在研製這門炮時遇到了瓶頸,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這門釣魚竿炮已經落到了SerB的手裡

豹式坦克裝備一門KwK42型70倍口徑75毫米坦克炮,該炮在使用Pzgr.39/42被帽穿甲彈時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111毫米厚的裝甲鋼,在使用Pzgr.40/42鎢芯穿甲彈時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149毫米厚的裝甲鋼,在2000米的距離上依舊能保持100毫米以上的穿甲厚度,但是在豹式坦克誕生的後期,礦物極度匱乏的德軍根本沒有能力大面積裝備Pzgr.40/42鎢芯穿甲彈,而且這種次口徑穿甲彈起真正穿甲作用的是彈芯,除了彈芯以外的重量都被稱之為消極重量,而在穿甲過程中這個消極重量應該是越小越好,這就導致了其彈丸的整體重量較輕,在遠距離上射擊精度極差,在實戰中1000米距離上的命中率只有56%,2000米距離上的命中率更是隻有可憐的20%,所以主體彈藥還是Pzgr.39/42被帽穿甲彈,此外還有Sprgr42榴彈和Gr.40空心裝藥破甲彈,整車共備彈79發(後來的黑豹G為82發),火炮俯仰角為-8到+20度。

▲豹式坦克裝備的TZF.12a單筒瞄準鏡看到的實物模擬圖

此外在主炮右側還有一門7.92毫米的MG42同軸機槍,在指揮塔上還裝有機槍座圈,車內一共備彈5100發。主炮左側為TZF.12型雙筒瞄準鏡(後被換成TZF.12a型單筒瞄準鏡),倍率為2.5倍,視野為普通目視的28%,炮塔採用液壓傳動,通過電動機提供動力,由於電動機由發動機控制,所以旋轉一週的速度得看發動機的轉速,最快為15秒,最慢為93秒,此外還有備用的手動轉動裝置,炮塔旋轉一週裝填手需要轉動984次手柄。此外該坦克還安裝有專門的抽氣裝置,通過壓縮空氣將廢氣排出炮口,此外車內的通風系統也能起到將廢氣排出車外的作用。

▲豹式坦克後部動力艙,發動機位於中央,發動機後部有一個用於冷卻的水箱以及一個燃料箱,粉紅部分為冷卻系統,綠色部分為內建的燃料箱,下圖則為豹式坦克的HL-230-P30發動機

▲HL-230-P30發動機

▲豹式坦克的冷卻系統

▲豹式坦克的內建油箱

在動力方面豹式坦克始終沒有裝備一款像t-34的V-2那樣可靠穩定的大功率柴油機,MAN公司起初打算和阿爾古斯合作研製一款發動機,此外做兩手準備的MAN公司還自行研製了一款發動機,但是都沒有成功。起初豹式坦克裝備的是邁巴赫的HL-210-P45發動機,最後德國陸軍軍械局在多次的討論中選定了邁巴赫的HL-210-P30發動機,該發動機在3000轉時能輸出650匹的馬力,不過很快這款發動機就被HL-230-P30所取代,並在此後的服役生涯中一直沒有更換,雖然功率得到了提升,而且結構也有所加強,但是豹式坦克的研製列裝速度太快了,很多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就匆忙生產,以至於事故頻發,這其中就數動力行走系統毛病最多,以至於後來生產的豹式坦克都會把發動機的轉速刻意調到2500轉每分鐘,來減少頻發的事故。

▲豹式坦克的傳動裝置,由於ZF公司此前並沒有和650匹馬力相匹配傳動裝置的經驗,所以早期的豹式坦克傳動系統很不穩定

變速箱為ZF公司設計的AK7-200型,一共有7個前進擋以及1個後退檔,最快速度為55.5公里每小時,最慢速度為4.1公里每小時。此外採用行星齒輪組的豹式坦克不能原地轉向,只能依靠一邊履帶轉動完成,最大轉彎半徑為5米。懸掛方面採用的則是雙扭杆佈置的扭杆懸掛,雙扭杆的設計能夠大幅提升坦克的穩定性,但是成本也水漲船高,之後的經驗表明在消耗戰中穩定性的有限提升似乎價值不大。負重輪呈交錯式排列在兩側,這種設計能夠減少履帶受到的單位壓強,而且能大幅降低震動,提高通過性。但是如此複雜的結構讓後勤苦不堪言,而且在泥濘的道路行進時負重輪往往被泥土包裹,不容易清理還影響機動性。

▲豹式坦克獨特的並列雙扭杆懸掛,每個搖臂連線兩根扭杆,這種設計能將壓力分別分散到兩根扭杆上,行程高達51釐米,下圖為交錯式負重輪特寫

發動機位於動力艙中央頂部,左右兩邊是冷卻裝置,豹式坦克油箱總容量可達730升,在使用備用燃油的情況下可以以2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300多公里,這和t-34坦克540公里的逆天資料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況且對於豹式這個以閃電速度入役的新坦克來說能不能可靠的行駛300公里都是問題,在庫爾斯克參戰的5天時間內,200多輛豹式只有5輛能行動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傳動裝置損壞引起的,以豹式坦克的傳動系統最末端的2級齒輪側減速器為例,該裝置處在整輛坦克牽引力最大的部分,自然磨損也大,而且礦物匱乏的德國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平均使用時長只有150公里,甚至有的坦克還沒走100公里就磨損損壞了,雖然德國人後來優化了設計,減輕了該部分的壓力,但是平均使用壽命還是撐不過500公里;還有比如燃料箱焊接不合理導致的發動機極易燃燒,而且自動滅火裝置並不可靠只能換成手動滅火裝置;諸如此類的動力行走部分問題在豹式坦克身上真的不少,直到後期的豹式G型坦克,德國人才慢慢解決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毛病。

▲二戰結束後蘇軍在1200米的距離上使用152毫米反坦克炮轟擊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形成的大面積坍塌

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為帶35度傾斜角80毫米,等效差不多是140毫米,側面為40度傾斜角40毫米,這個防禦水平在二戰中型坦克裡面算是很高的了,由於受到鉬、鎳等稀有金屬的限制,豹式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已經不如二戰初期德國坦克的水平了,因為鉬金屬能有效的提高裝甲的韌性,缺失了這種稀有金屬的裝甲容易在炮彈的打擊下因為太脆而發生破裂甚至是大面積坍塌,而且對於二次破片的防禦能力也會大幅下降,好在德國人在設計之初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們改進了工藝處理方法來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就是對裝甲表面進行天然氣以及氧氣燃燒處理,這樣一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個方法再怎麼說也是一種折中方案,豹式坦克裝甲韌性不夠的缺點還是存在的。此外由於資源的匱乏,一些豹式坦克使用的是將金屬屑融化再進行焊接的方法,這種焊接工藝遠不如早期的鋸齒齧合焊接牢固,容易發生裝甲脫落的情況,雖然德國人也採取了補救措施,但是豹式坦克的裝甲強度問題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被完全解決。

▲豹式坦克早期採用的鋸齒齧合焊接方式,這種焊接方式能大幅提高焊接強度,不過缺點就是浪費材料,到了後期為了減少浪費就取消了這種焊接方式

炮塔正面厚度為100毫米外加12度傾斜角,側後方則為45毫米外加25度傾斜角,不過豹式坦克的炮塔正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窩彈區,炮彈很容易就能擊穿炮塔和車體之間的結合部,到了豹式G型,德國人才將炮盾下沿外伸,能有效的彌補窩彈區這個軟肋。此外早期豹式坦克的駕駛員和無線電員的艙蓋使用的是平移開啟的方式,這種結構在戰鬥中很容易因為一些微小的損傷而不能使用,到了豹式G型坦克艙蓋改為了向外翻滾的設計;同樣的改動還有將駕駛員的觀察窗改為了一個頂置的旋轉潛望鏡;發動機冷卻部開口面積減少了一半,也能有效的抵禦破片和燃燒瓶的襲擊,這些細小的改動能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能力。

▲早期豹式坦克和後期的豹式G型坦克,為了增加防禦力,駕駛員觀察口被取消,炮盾也向下延伸減小了窩彈區的弱點,下圖則為從豹式D型到G型駕駛員和無線電員艙蓋開啟方式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豹式坦克45噸的體重已經完全脫離了當時中型坦克的範疇,要知道蘇聯的斯大林2型坦克也只有44噸,雖然豹式坦克擁有強大威力,但是“老虎再強也架不住一群餓狼”,這種注重精密度和工藝性的“藝術品”在面對數量處於絕對優勢的蘇軍坦克時,也免不了折戟沉沙的結局。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狙擊槍為何總要纏上布條,這其中大有學問,好處可不止一丁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