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T-26坦克是蘇聯紅軍自1930年代開始所使用的一型輕型步兵坦克。它廣泛的被使用於1930年代的多次衝突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直到1960年代自芬蘭退役為止。

生產歷史

製造數量

約11000輛

基本規格

重量

9.35噸

載員

3人(車長、炮手、駕駛員)

裝甲

炮塔15/15/15(正/側/後)(10°)

炮塔頂10mm

車身15/15/15(前/側/後)

主武器

37mm B-3或

45mm 20K或

37mm ZIS-19或

副武器

7.62毫米DPM輕機槍

發動機

T-26(90匹)

T-26F(130匹)

功率/重量

T-26(9.62匹/噸)

T-26F(13.9匹/噸)

懸掛

T-26或T-26M(彈簧懸掛)

速度

36公里/小時(道路)

16公里/小時(越野)

坦克設計

底盤採用平衡式懸掛系統,每側的8個小直徑負重輪分為兩組,每組共用彈簧構成車架與車體連線。具有良好的行駛平穩性和良好的戰場通行效能。

90馬力8缸空冷汽油發動機。

橫向並列兩個單人7.62mm機槍塔

T-26T效能

組員:2人

重量:8.5 ton (推估值)

長度:4.8 m

寛度:3.41 m

高度:1.83 m

引擎:66.2 kW (90 hp) 4缸汽油引擎

極速:30 km/h

最大行程:175km

蘇聯早期坦克,如T-18、T-19、T-20,由於發動機問題始終無法進入批量生產。1929年5月28日,蘇聯政府和維克斯公司簽訂協議,進口首批15輛維克斯六噸坦克(維克斯MK.E A型坦克),被稱為V-26。1930年,列寧格勒布林什維克工廠參照這批坦克改進設計製造20輛TMM-1和TMM-2坦克。經過與T-19、T-20坦克過對比實驗,1931年2月13日,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採用TMM-2,正式命名為T-26輕型坦克,從1932年起由哈爾科夫機車車輛工廠和列寧格勒布林什維克工廠同時投入生產。

蘇聯一共生產超過11,000輛T-26坦克,遠超過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生產的任何坦克。其衍生型大約有53種,包括火焰發射車、戰鬥工兵車、遙控坦克、自行火炮與人員運輸車等;其中23種型號進入量產。

1930年代之中,T-26坦克在西班牙內戰、諾門罕戰役與冬季戰爭中均扮演極為吃重的角色。1941年6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蘇聯開始之際,它也是紅軍在巴巴羅薩作戰中所配備數量最多的坦克。這型坦克雖然在二戰當時效能已經過時,但直到1945年蘇聯入侵滿州時仍可見到該型坦克的身影。

除了蘇聯使用以外,T-26坦克也外銷到其他國家,包括西班牙、芬蘭、中國、土耳其等。另外包括芬蘭,德國、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等國也都曾使用過在戰場上擄獲的T-26坦克。T-26的優點包括可靠性高與容易維護,且在1931年到1941年間它的設計不斷跟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良。1940年後,T-26系列即沒有再推出新發展的車款。

T-26在中國

1937年9月14日,軍令部次長楊傑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炮兵委員拔也夫、空軍委員拉寧談判,達成了購八十二輛戰車,外加指揮車、彈藥車及修理車五輛(二輕三重)等、戰車附件為總值百分之十。每戰車附炮彈一千五百發,共計炮彈十二萬三千發。機關槍子彈每架四萬五千發,共計三百六十九萬發。當晚楊傑彙報給蔣介石,坦克車82輛及高射炮一營已商妥待運,請電請法方協助海運,乞將結果示知,以便轉告蘇方起運。……”1937年11月28日,兩艘運載首批援華軍事物資的蘇聯貨輪從塞瓦斯托波爾港啟航。

1938年元旦到達法屬印度支那海防港。遭到法國當局扣留。直至1938年2月陸續運達昆明,從3月起逐步送到部隊。據蘇聯資料,首批總共6182噸物資中有82輛T-26坦克(每輛坦克配炮彈1500發,機槍彈45000發)及568箱T-26的備件,5輛T-26T裝甲修理車,30輛“共產國際”牽引車,10輛ZIS-6卡車,30輛摩托車,20門1931型 76.2毫米高射炮和40000發炮彈,207箱高射控制儀部件,4臺對空探照燈,2臺對空聽音器,航空器材與步兵武器等。 第一筆蘇聯對華軍援合同於1938年3月3日才簽訂,先交貨後結賬不付款。1938年3月29日楊傑自莫斯科呈蔣介石報告在蘇接洽軍火細帳報告:

帳單甲中國政府以信用貸款所購各貨之價目(以美金計)

II裝甲坦克器材

甲、坦克車(T-26)——(附無線電裝置)八二輛 每輛二一、三〇二......合計一、七四六、七六四

乙、預備發動機、預備零件及修理車......三七四、〇七六

中國在抗日戰爭由蘇聯供應了82輛T-26B(1933年型),另接收有不明數量的T-26B(1937年型),以及T-26A。

中華民國陸軍曾經向蘇聯訂購兩種型式的T-26坦克:T-26B 1933年後期型(炮塔為方型頂門蓋),以及T-26B 1937年型(有P40車長指揮塔裝有防空機槍,其蓋為圓型,炮手仍為方型蓋,另有部分在炮塔後側加裝機槍,這些坦克在主炮的炮盾上方裝有兩個探照燈。這些坦克都有無線電通訊裝置,在當時屬於相當先進的設計。這批82臺T-26是蘇聯於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生產的最新款式,是在T-26炮塔最終改為傾斜曲面樣式之前最先進的批次。主要特徵包括:

行動部分:全部負重輪都為新式,而非維克斯Mk.E相同的舊式;託帶輪的橡膠輪緣改為可拆卸式以便更換,誘導輪結構加強;

車體:裝甲由鉚接改為焊接,車首中央的車大燈加裝可開閉的裝甲護罩,傳動系統檢修蓋增大,發動機護罩改進以加強防護

炮塔:頂部環繞天線框,衝壓工藝的火炮防盾上裝一對夜戰探照燈,加裝炮塔後射機槍與塔頂高射機槍(部分在車長位置改裝凸出的圓形艙門和P-40高射槍架)

內部:駕駛儀表板和車喇叭採用新設計,發動機功率提升為95馬力,裝10-RK無線電臺,車載工具和備件更新。

中方也稱其為“俄式9噸半戰車”。認為有缺點:

4缸臥式汽油機在發動時,火花塞容易被機油堵塞,而該發動機以磁電機點火,容易發生故障

坦克履帶很容易脫落,導致車輛妥善率差。

徐州會戰結束後,國軍準備在豫東蘭封附近阻截其日軍進犯平漢鐵路,保衛大武漢。1938年5月9日,第200師奉命編成突擊軍第一縱隊,由副師長邱清泉少將兼任該縱隊司令率隊參戰。駐湘潭的第1149團第二營第五連一個排的3輛T-26坦克、駐武昌的第1150團派出第一營第一連(7輛維克斯Mk.E和7輛CV35)和第二營第五連一個排(5輛CV35),共計22輛坦克。日軍土肥原賢二的第14師團退蘭封,被包圍在三義寨。為打破戰場膠著態勢,5月26日上午第十七軍團軍團長鬍宗南調戰車排(排長王宗輝)3輛T-26坦克(“由外國援助,帶無線電臺、小炮和重機槍,威力很大的新型坦克”)從郾城趕赴三義寨,配屬給第78師,師長李文派第463團第一營伴隨該坦克排,在炮兵掩護下由樑寨向劉莊攻擊,至9時連克劉莊、王莊、唐牛莊及大、小王莊,迫使部分日軍棄械潰逃。此時坦克應按原定計劃原路返回出發陣地,但該戰車排在重新集結後迷路,與步兵失去聯絡誤向黃莊日軍陣地行駛,,結果被日軍直射炮火全部擊毀。其中2輛T-26破壞嚴重,另一輛被擊中行動部分而車體完好,在日軍步兵將其包圍試圖奪取時,排長王宗輝在車中舉槍自戕。後這3輛T-26均被日軍運回本土。

T-26坦克抗戰初戰後,總結的經驗教訓是:

“1、戰車炮威力效力均大,惟機槍常生故障。2、汽缸過熱,則不給油,因油未到化油器即行蒸發。3、每行二三小時,火星塞非清洗即不好用。”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英國F-35飛行員在航母上摔了一跤,引起了討論,日網友: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