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中,德軍的V1、V2導彈的驚鴻一瞥著實震撼了一票吃瓜群眾,誰曾想在那個沒有資訊化的年代,高精尖武器的代表——“導彈”竟在那種年代的限制下誕生。

但是,導彈武器的雛形並非屬於二戰德國,它早在一戰時期便已經問世,而且甚至不止一個國家對這種概念武器進行了研製,首當其衝的便是美國和英國。

空中魚雷?

一戰時期的人們便已經認識到了,身為海上霸主戰列艦再遭到喪心病狂的大裝藥魚雷的攻擊下,兩三枚便能使其喪失戰鬥力甚至沉沒。但是投放魚雷的載具也過於脆弱,不管是驅逐艦還是其他的小型艦隻,貼到敵方戰列艦的臉上丟魚雷著實是自殺行為。因此,腦洞大開的美國人開始設想出一款新式武器——“空中魚雷”

魚雷是當時的戰艦殺手

1915年,歐洲大陸燃起了一戰的戰火。美國民眾雖然大多是隔岸觀火的吃瓜態度,可美國軍方早已意識到了美國不久後會被捲入其中,因此必須早做準備,立項了很多擴軍與新式武器的專案,其中就包括了“空中魚雷”。同年,海軍部長約瑟夫也正式成立了“海軍諮詢委員會”,拉攏了一票包括愛迪生在內的工業精英,意圖集思廣益。

其中,有一名叫做埃爾默的發明家,在陀螺儀和反饋控制系統領域十分了的,設計的反饋控制系統被美國海軍大規模應用於海上艦艇,能有控制對顛簸狀態下的火炮精度。另外,他還發明了航空史上最早的輔助型自動駕駛儀,以陀螺儀為基礎的姿態穩定器使飛機無需駕駛員干預即可自主保持高度和航向。但在1916年,埃爾默和他的這兩套系統則被美國海軍瞄中,意圖想設計出一款新式的,能以很遠的距離自動瞄準敵方戰列艦進行遠距離打擊的“空中魚雷”。

在當時埃爾默和美國海軍的策劃下,這款史無前例的武器的藍圖被規劃出來了:它的裝藥量和當時的魚雷差不多,可從水面或從艦船上彈射升空並自動飛向預定目標的無人飛行器。它依靠埃爾默的陀螺儀和穩定裝置保持飛行器的空中姿態和航向,以靈敏的氣壓計控制飛行高度。發射前,人員要設定好敵方的位置並換算機械計數器。“魚雷”升空後飛行預定距離,達到預定航程時關閉發動機,使之向下俯衝撞擊水面目標。而其關鍵的陀螺儀和伺服機構的動力則來自一個小型的風動發電機。這工作原理乍一看,和幾十年後德國的V1、V2導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第二年4月,美國正式加入二戰,美國海軍也正式撥款設計建造這款腦洞大開的武器。同時,海軍根據自身作戰條件,也提出了這款空中魚雷要有兩種不同的作戰方式:

無線遙控。“魚雷”升空後,根據偵察機、地面人員或者艦隊本身,能夠對其進行無線遙控飛行,修正飛行彈道。完全自主型。也就是現在的“發射後不管”型的導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9月,以N-9水上飛機改裝的“空中魚雷”完成了首次試飛,但是結果卻差的沒邊——且不說連續三次彈射失敗的高故障率,起飛成功後的命中誤差高達3000米,要知道就算當時最大的戰列艦也才200米出頭。要讓這樣一枚“空中魚雷”以直徑為3000米的圓圈內命中一艘移動中的戰列艦(還得是提前量正確的情況下)簡直是痴人說夢,於是這款“空中魚雷”不了了之。

但是,雖然美國海軍不想要了,美國陸軍卻瞄上了這款“空中魚雷”。

美國陸軍的“魚雷”與“凱特林飛蟲”

美國陸軍的思維很清晰:雖說這種武器兩三千米的命中誤差對海上目標難以造成重大威脅,但超出50千米的射程卻可以使這種武器突破陸地上重兵防守的陣地和不便逾越的自然障礙,如果一次性發射上百枚,就能重創敵人後方的軍隊集結地或工業中心,而且與使用轟炸機相比還不必擔心損失寶貴的飛行人員。

設計背景的一戰時期主要以塹壕戰為主,此型導彈也主要為跨距打擊目標而定

隨後美國陸軍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通用汽車公司研究部門的主管查爾斯·凱特林。而凱特林則一口氣直接搬出了自己的研發小組,拉上了之前碰壁的埃爾默,以及諸多美國工業界大咖——包括汽車業的傳奇人物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哈羅德·威爾斯,飛機發明者之一奧維爾·萊特等人,開始著手為陸軍設計陸軍版的“空中魚雷”(其實也就是改進前型號的彈射高故障率和實現量產化)。

凱特林與埃爾默交流後,凱特林評價海軍版的“飛行魚雷”過於複雜,從汽車業大規模生產的經驗出發,改進了一系列包括髮動機在內的裝置。同時飛機的發明者萊特也對此操刀改進飛行裝置。在一票大佬級的相互合作後,真正的“空中魚雷”誕生了(不過機上的自動控制系統還是由美國海軍提供)。順帶一提,經過凱特林之手的“空中魚雷”的外觀才更像是一個帶了翅膀的魚雷,之前海軍版的更像是一款無人自殺式撞擊機。

1918年,陸軍和凱特林的團隊正式簽訂製作訂單,首批25枚正式交付美國陸軍並命名為“自由之鷹”,但陸軍和凱特林的團隊更經常性的叫它的外號——“凱特林飛蟲”。

“飛蟲”可以搭載82公斤的高爆炸藥,以8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行至少120公里。在一戰時期,能與“飛蟲”的攻擊距離媲美的只有喪心病狂的“巴黎大炮”。但比起“巴黎大炮”,美國的“飛蟲”則更具明顯優勢:它起飛條件很簡單,只需要安在帶輪子的木製架子上,啟動後沿著可拆裝的金屬軌道加速直至升空。它的造價很便宜,每一枚不過400美元。它的誤差雖然高達3000米,但根據一戰大規模的塹壕戰和針對敵方工業區或者城市等固定目標來看,這“飛蟲”便宜的造價加上一次性發射上百枚,3000米的誤差似乎也無傷大雅。最重要的是,這可以說是現代巡航導彈的真正雛形。

被瘟疫耽誤的“飛蟲”

當“飛蟲”確認可以參與戰爭時,當時的美國陸軍航空處參謀軍官阿諾德乘船前往歐洲,準備向美國遠征軍指揮官約翰·潘興將軍,說服他批准在前線部署這種新武器。但是阿諾德在途中感染了當時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到歐洲後不得不先住院治療,等到他痊癒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

於是乎,75架生產出來的“飛蟲”再沒機會證明自己的威力,後來被陸軍留做後續研究和測試。幾年後由於美國陷入了孤立主義加上金融危機,缺乏資金的美國陸軍也沒有大規模建造並升級“飛蟲”。等到了恢復元氣後,新式的火炮、裝備與戰術導致未來的戰爭不能同一戰同日而語,與其發展這種“飛蟲”武器,倒不如先著手升級坦克火炮這類立竿見影的武器。於是乎,小小的“飛蟲”徹底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雖說美國的“飛蟲”在歷史上算得上是驚鴻一瞥。但是,同時期的一戰英國約翰牛牛們,也倒是搞出了類似於“飛蟲”的武器。不同於揚基佬的“飛蟲”或“飛行魚雷”這種鑑於巡航導彈與自殺式無人機之間的模糊概念設計,英國牛牛們的這款“空中靶機”則更符合“導彈”這一概念。

空中目標?靶機?

在戰火的背景與催生下,英國人對於“導彈”的設計概念要比大洋彼岸美國人模糊不清的“導彈”概念清楚的很多——我就是奔著你德國的齊柏林飛艇來的!

一戰中,英國皇家空軍上尉洛戴維在兩名同僚的幫助下,向英國軍方提出了他的概念設計,即“一種無線電控制的、無人駕駛的飛機,既可用於對抗齊柏林飛艇,也可用作飛行炸彈。”

和美國人一樣,他也提出了兩個根據作戰的不同而分類的型號:

打齊柏林飛艇,這種武器從地面上起飛,並由地面設施進行無線電控制作為“會飛的炸彈”,將由一架隨行的有人駕駛飛機進行控制

很快,洛戴維上尉的設想被英國軍方批准,並放手於他進行設計。這一“會飛的炸彈”的武器被他命名為“Aerial Target”(後文簡稱“AT導彈”),即“空中目標/靶機”。這是專門為了迷惑一戰德國間諜而命名的,讓他們誤以為這是一款給空軍飛行員訓練用的無人靶機。隨後,洛戴維上尉也不負眾望,幾個月後便設計出了“AT導彈”的原型機,當然如此高效也離不開英國空軍的慷慨解囊與英國皇家飛機廠的幫助。

從外觀上看,“AT導彈”像是一種小型上單翼飛機,許多無線電天線沿著機身兩側向下延伸出去,主體猶如一個被拉長許多的水滴外觀,整個導彈由一個35馬力雙缸發動機提供動力。1917年3月21日,“AT導彈”的第一次試飛在英國南部的附近舉行,在40多名軍官的見證下,“AT導彈”成功由卡車搭載的壓縮空氣彈射器彈射起飛,並實現了無線電遙控等預定功能,令英國軍方大為滿意。而且“AT導彈”裝載了70公斤的高爆戰鬥部,能以7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行至少110公里的資料,也能預見其即將在戰爭中的亮眼表現。

但是到了7月,“AT導彈”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卻強差人意,脫離發射軌道後進入了垂直爬升,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失速和墜毀,原因是無線電控制系統介入之前,平尾迎角不足。進行修復後的第三次飛行試驗卻再次墜毀,原因居然是上回的修復力度過大——平尾配平的角度過高... ...次年,大規模更新後的“AT導彈”的第四次試驗發動機剛起飛後就卡住了,導致了又一次墜機事故。雖然損壞僅限於螺旋槳損壞以及一些易於修理的起落架部件,但官方對該專案已經失去興趣,並且沒有記錄進一步的試驗。雖然洛戴維上尉為此加裝了電動陀螺儀(結合上文美國的“飛蟲”設計,這一加裝的新裝置很有可能會真正的讓“AT導彈”試驗成功),但英國軍方徹底將洛戴維上尉拒之門外,理由是“此型武器軍事潛力有限”,而幾個月後,一戰結束,英國的“AT導彈”也徹底淹沒於歷史的長流之中。

結語

不管是先天夭折的英國“AT”導彈還是被瘟疫耽誤的美國的“空中魚雷”或“凱特林飛蟲”,能在一戰的條件下設計出這種劃時代的武器,不得不讓人們感嘆當時人們腦洞大開的想法於強大的創造力。

而導彈這種武器的應用價值也不言而喻,時間軸稍微拉近一點,二戰期間,德國的V-1自導炸彈已經可以跨海打擊城市目標,此時升任美國陸軍航空隊總指揮的阿諾德也沒有忘記當年一戰“飛蟲”的表現。戰爭後期,第8航空隊利用大型轟炸機投放了大量由“飛蟲”改裝的半自主無人機攻擊德國的重要目標,也算是燃盡了自己最後的一絲價值。在導彈的這一發展史上,不管是“空中魚雷”還是“飛蟲”,亦或是英國牛牛的“AT”,它們三款功不可沒。

導彈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文職人員休假探親期間能否因私出境?在營區外活動時有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