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式手槍是建國後我軍第一種制式手槍,很多人把51式手槍和54式手槍混淆,其實54式手槍就是通過51式手槍改進而來的,這兩種槍的外觀基本相同,54式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座復進原理,彈匣容量八發,有效射程:50米。全槍由槍管、上節套、下節套、復進裝置、板機部、彈匣組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沒有一個正規的兵工廠,我軍官兵使用的手槍都是從敵人手中繳獲而來的,還有少量仿製武器。當時我軍使用的手槍口徑繁雜,據資料顯示當時手槍的型號多達幾十種。
1951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開始對TT30/33式7.62毫米託卡列夫手槍進行仿製,造槍的機床裝置都是蘇聯援助的,當時中國是沒有這些東西的。1953年中國開始對51式手槍在使用中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改進,這就有了後來的54式手槍。
在仿製託卡列夫手槍的同時還引進了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並以此為基礎仿製了51式7.62mm手槍彈。51式手槍彈全彈品質10克,彈頭品質5.5克,全彈長34.8毫米,初速達到了440米/秒,僅比5.8毫米手槍彈(470米/秒)略低一點,由於初速高、威力大,配用54式衝鋒槍時,最遠在800米距離上還有殺傷力。
7.62毫米口徑的子彈曾在我軍裝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軍裝備的手槍、步槍、班用機槍、通用機槍及彈藥等都是7.62毫米口徑。
51式手槍彈彈頭為圓頭、平底、鉛芯結構,底火為伯丹式無鏽蝕底火,彈殼與彈頭的緊口方式採用點鉚式,彈殼上明顯可以看到3個鉚點。51式手槍彈在研製過程中經歷了三代的不斷完善過程。
第一代產品在借鑑蘇聯TT-33手槍彈仿製,第二代產品是1953年開始試製的,改進了第一代的一些不足之處,1954年試製成功。第三代改變的是彈殼,51式手槍彈的彈殼最早為銅彈殼,當時中國的銅資源比較匱乏,1964年以後開始改為覆銅鋼彈殼。
下圖是TT33的握把和51式的握把對比,很明顯51式手槍的握把縮小了一點。
TT33與51式握把對比
下圖為54式和51式的握把對比,整體區別不大。為了防止掉落51式手槍設計有一個半環。
51式手槍作為中國的第一種制式手槍,雖然有很多方面不盡人意,但是51式手槍為中國的輕武器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51式手槍,才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54式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