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點贊關注,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專案肇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在服役F14,試飛F15的同時,率先開始了“ATF”先進戰鬥機預研,這一專案,最終的工程型號就是我們熟知的F-22“猛禽”重型隱身戰鬥機。作為當時呈競爭關係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在得知美國這一專案後,在80年代初,開始作出關於研製第五代戰鬥機的祕密決定。由蘇聯航空工業部和蘇聯空軍聯手完成這項祕密任務。
作為蘇聯當時實力最強勁的飛機設計局,米高揚設計局在1983年就率先向蘇空軍提交了雙發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FI”設計方案,這一方案研究成果在放大機體後轉化為後來的的米格1.44驗證機。
在預研階段,根據相關科學建議,米高揚設計局決定在新一代戰機上應用全動鴨式佈局,並採用雷達吸波材料等方式,減小新機型的雷達反射面積。可以說,米格1.44是蘇聯/俄羅斯第一次隱身戰機的嘗試。
設計方案得到蘇聯上層的首肯後,1988年,米格設計局開始了第一臺原型機的設計生產任務,次年完成了全套圖紙的設計工作。1991年蘇聯解體後,米格設計局獨自承擔該機型的設計生產,在經歷地面高速滑跑等試驗後,在2000年年初進行了首飛。但首飛後的1.44並沒有繼續新的試飛專案,而是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機型特點1、氣動佈局:作為蘇聯/俄羅斯第一款向五代機隱身戰機發起衝鋒的新機型,米格1.44採用了許多當時超前的設計理念和創新技術。
在氣動佈局上,採用了近距耦合鴨翼,以便提升升力,增強操控性,鴨翼前緣根部設計有鋸齒,主要用於改善鴨翼渦流的非線性特性,降低飛控控制律的編寫難度。翼型為非常規後掠三角翼,機腹部有兩具S型可調進氣道,雙發雙垂尾佈局,垂尾向外側傾斜15度。相比於其他雙垂尾戰機,米格1.44的垂尾之間的距離明顯加大,這樣可以避開鴨翼和機翼邊條引起的不穩定渦流。
總之,米格1.44還是延續了蘇式戰機側重氣動外形,簡單飛控系統的傳統。
2、基本引數:米格1.44機長19米,翼展15米,最大起飛重量35噸。計劃安裝兩臺俄羅斯土星公司的AL-41向量推力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採用了三維軸對稱向量推力噴管,理論上可以保證米格-1.44戰鬥機做不加力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最大高空平飛速度為2.6馬赫,設計航程為4000千米,作戰半徑1800千米。可攜帶包括射程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遠端反預警機導彈和射程80公里的R-77M中程攔截導彈在內的蘇/俄軍機載武器。雷達方面,設計使用一臺當時還在研製中的N-014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在250-400公里距離內,可同時跟蹤20個以上的目標並對其中的6個進行攻擊。
米格1.44驗證機
3、隱身設計:米格1.44驗證機採用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設計理念,旨在降低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最大限度的實現雷達隱身能力。
(1)趨近“菱形”機身設計;米格1.44其機身設計頗具前瞻性,採用了類似“菱形”機身的設計,能使反射的電磁波偏離接收它的雷達,這樣就一定程度上減小了雷達反射面積。但該型機機身機身“菱形”設計並不徹底,所以,比起F22/殲20,其迎頭RCS(雷達散射截面)依然很大。
(2)座艙隱身覆膜;米格1.44為了減小雷達反射面積,在座艙蓋上進行覆膜處理。因為雷達電磁波譜可以穿過普通的透明座艙蓋,而戰機座艙內部往往是一個巨大的雷達反射源。進行覆膜處理後,就可以阻擋雷達電磁波進入座艙內部。
(3)設計使用雷達吸波材料塗裝,但驗證機並未真正塗裝。
綜合評價米格1.44在當時確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無論是從氣動設計,還是區域性隱身的考慮。都提現前蘇聯強大的軍事科研實力。但我們也要看到,米格1.44充其量就是一架四代半戰機,達不到五代機的標準。原因如下:
1、設計理念重氣動而輕飛控:米格1.44延續了蘇式戰機重視氣動佈局的傳統,但在飛控系統和航電系統卻甚少注意。這一點,基本和五代機重視飛控系統和機載電子裝置,氣動外形力求簡約的設計理念背道而馳。
2、隱身處理極不到位:不用說機腹底下兩張大嘴似的進氣道,就單純兩個大菊花就要貢獻多少紅外型號和雷達反射面。再加上整機根本沒有考慮雷達回波的問題,突兀、折角頻出,鴨翼鋸齒設計,尾撐舵面等裝置的存在,周向RCS基本和無掛載的四代機一樣,根本達不到五代機標準。
毫無遮蔽處理的發動機噴口
總之,米格1.44是前蘇聯/俄羅斯在五代機的一個驗證方向,銷聲匿跡,說明這個專案基本是失敗的。而有些“找爹黨”說殲20是在米格1.44基礎上研發而來的,這分明就是沒有任何軍事常識的弱智言論,再次不予置評。如果說相似,歐洲的“颱風”倒和米格1.44頗為相像。
(本期到此結束,求關注,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