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幾乎遭到我軍東北野戰軍全殲,兩個月內損兵47萬人(包含有兩大王牌軍的廖耀湘第9兵團),徹底丟掉東北。與東北相鄰的華北地區,原本傅作義集團佔據兵力和實力的雙重優勢,60萬大軍一直壓制著30萬華北解放軍;而隨著東北的全境解放,華北形勢也驟然逆轉,一旦百萬東野大軍入關作戰,華北國軍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第二個衛立煌集團。
遼瀋戰役結束後,老蔣在心痛之餘,還擔心進一步丟掉華北,從而在北方戰場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便電令傅作義到南京面談,意圖主動把華北60萬兵力撤到華東或華南地區佈防,鞏固南方防線。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解放戰爭前期對我軍作戰戰績最佳的國軍戰區級統帥。單純從軍事和北方戰局角度,傅作義自然不可能看不出東野的實力及其大舉入關帶來的後果,但卻婉言拒絕了老蔣的後撤方案,表示死守華北仍有希望。
傅作義堅持固守的想法,老蔣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傅系的察綏軍20餘個師,屬於傅作義本人的嫡系武裝,老蔣能指揮李文、石覺等兵團在內的30餘萬華北中央軍,卻沒法強硬幹涉傅作義本人及其所屬部隊,便只好把主動放棄華北的方案擱置下來。而傅作義的真正算盤當然也不是在華北硬抗強大的東北野戰軍,考慮到自己的綏遠老家此時尚有立足之地,傅作義在華北的大致軍事部署如下。
第一步是利用東野休整未入關的3-6個月時間,在華北地區大範圍徵兵整訓,把華北剿總兵力由60萬人擴充至90-100萬人,即便東野大軍入關,國民黨軍的總兵力也只是稍處下風(平津戰役東野加華北部隊共約110萬人),配合平津一線防禦工事,有望守住;第二步以嫡系孫蘭峰第11兵團近六萬大軍為主力,駐紮張家口等地,確保西撤綏遠道路暢通,一旦戰局不利則丟下平津等地,將20餘萬傅作義嫡系部隊撤回綏遠,進行武裝割據,繼續與我軍對抗。
傅作義的第二步方案,最終坑死了他的嫡系王牌軍長郭景雲,此人也是平津戰役期間國民黨軍唯一一位陣亡的軍長級高官。原本第35軍作為傅系部隊的絕對核心和精銳,並未放在傅作義計劃中的西線戰場,而是用來鞏固華北剿總所在地北平城。35軍是傅作義自己掌控的第一支王牌軍,可以說後期的察綏軍隊都是由35軍慢慢演變而來,大量軍事將領、部隊骨幹也是從35軍鍛鍊起來的。1948年的35軍就是傅作義的御林軍,與華東戰場上的整編74師(戰爭初期守衛南京)相似,都屬於實力最強的衛戍部隊。
察綏軍和中央軍不同,軍隊內官兵關係人情味濃重,包括高層在內有相當民間習氣。郭景雲與安春山、、孫蘭峰、董其武等人一樣,都是傅作義視為兄弟的嫡系愛將,關係非比尋常。郭景雲在1948年升任王牌軍長,一方面是前任魯英麟軍長戰敗自裁出現了員額空缺,另一方面也是傅作義對其偏愛所致。
但是郭景雲及其35軍在這一年遭受了滅頂之災。前面說到35軍原屬北平衛戍部隊,守衛北平的核心,輕易不出城。但是48年11月東野入關前,傅作義將所屬部隊從西往東進行線型佈局,以便嫡系部隊跑路方便,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個戰場兵力分散的弱點,容易被各個擊破。華北解放軍經過充分偵查後,大舉進攻張家口,希望將35軍引出城增援,從而減弱平津一線的國軍實力。
傅作義果然看重西逃路線,馬上派出郭景雲帶35軍兩個主力師,乘400多輛大卡車奔赴張家口。郭景雲正在半路上,傅作義發現可疑跡象,認為東野很可能已經開進華北、威脅平津重地,便急令郭景雲部隊調頭回來。我軍原打算殲滅35軍於張家口一帶,卻最終在半路上的新保安將其包圍。35軍再能打,面對整整一個兵團的華北解放軍(華北第2兵團)外加東野炮兵,最終無力支撐。郭景雲性格死硬,被殲滅前竟然率軍死死抵抗了近1個月時間。臨近敗亡之際,郭景雲絕望地致電傅作義:長官,35軍為綏遠根基,為何見死不救?隨後郭景雲毅然舉槍自殺。
並非傅作義狠心不救自己的嫡系王牌,而是實在無力迴天。郭景雲和35軍被圍新保安,傅作義使用了華北剿總幾乎所有能用的作戰飛機,投彈轟炸我軍陣地,並空運糧食給郭景雲。1948年12月初,傅作義派出的另一支嫡系部隊104軍非常接近和新保安的35軍匯合,此時郭景雲若果斷突圍,有望保住一半以上的有生力量,但郭景雲出於和104軍長安春山的個人矛盾,頑固選擇了原地據守,錯過了最後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