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位於南美洲的阿根廷時不時會傳出要採購新型戰機的訊息,但是由於經濟問題留給阿根廷的選項可能並不是很多,其中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梟龍戰機也算是一個熱門。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在二戰結束後阿根廷曾有機會製造出本國的噴氣式戰機,可是由於阿根廷自身原因錯過了發展國產戰機的最佳時期,如今也只能從他國採購了。
譚克在1931年到1945年間擔任福克飛機公司的首席設計師,設計出了包括Fw-190等諸多經典戰機型號。
二戰結束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進入到美國和蘇聯工作,當然也有不少人跑到了南美洲,在這其中就有1位名叫譚克的飛機設計師在1947年帶著61位同事和4位飛行員來幫助阿根廷建造國產戰機。譚克從1931年到1945年一直是德國福克飛機制造公司的首席設計師,設計出了包括Fw-190戰機、Fw-200偵察機等諸多經典機型,到阿根廷之後他想在其設計的Ta-183噴氣式戰機基礎上開發一款名為“箭-II”的戰機。
“箭-II”原型機1959年試飛照,此時已達到量產條件,可阿根廷政府在1960年還是決定放棄發展“箭-II”。
“箭-II”戰機1950年6月27日首飛,50度後掠翼、T型尾翼、氣泡型座艙、流線型機背的設計讓其外形顯得非常優美。“箭-II”機長11.68米、翼展10.6米、機高3.5米。動力由 1臺Rolls-Royce NeneII噴氣發動機提供,最大飛行速度108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3090公里、最大升限15000米,武器為4挺20毫米機炮。從資料來看“箭-II”戰機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如果能夠研製成功足以跟美國和蘇聯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機相抗衡。
試問面對這樣的戰機誰能不心動?阿根廷空軍在“箭-II”4號原型機首飛後不久後就提出採購100架用於防空作戰,荷蘭和埃及也同樣對該戰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不幸的是阿根廷先是在1953年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箭-II”戰機的後續資金中斷。接著在1955年又發生政變,譚克最終不得不帶著他的團隊離開阿根廷前往印度。
阿根廷國立博物館展出的“箭-II”原型機,它曾見證了阿根廷國產戰機夢的生與死。
儘管飛機設計師已經離開,但阿根廷空軍對“箭-II”戰機的前景依然非常看好。1956年飛行員巴拉多駕駛“箭-II”戰機進行了試飛演示,演示結果讓阿根廷空軍堅持了繼續採購100架該型戰機的想法。1959年“箭-II”第5架原型機被製造出來,經過試飛發現穩定性比之前的原型機更好。可就在“箭-II”戰機即將進入量產的關鍵節點上,阿根廷政府決定終止這一專案而選擇採購美製二手的F-86“佩刀”戰機。從1960年9月28架二手“佩刀”到達的那一刻起,阿根廷國產戰機夢就已經畫上了句號。“箭-II”戰機的原型機至今仍保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立博物館內,它見證了阿根廷國產戰機夢的生與死。
德國飛機設計師把整個團隊帶過來幫忙,本國空軍也認可了原型機的效能,卻在最後一刻選擇放棄。正是由於當年的任性與無知,錯過了發展國產戰機的大好時機。加上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後,阿根廷就失去了採購歐美先進戰機的可能,導致今天的阿根廷空軍幾乎陷入了無戰機可用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