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少見的幾場敗戰,青樹坪戰役和金門之戰讓解放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麼其中有什麼原因呢?該不該歸結到這兩場戰役的總司令指揮官的失誤呢?
金門戰役是解放軍和國軍在福建金門的一場戰鬥,雙方交戰只不過師級規模,然而雙方都損失慘重,但以我軍失敗為結果,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金門戰役與之前的陸地作戰不同,作為一場渡海戰役,解放軍作戰經驗不足,缺乏水上經驗,不熟悉海潮和風向,導致在交戰過程中施展不開。加上海上一覽無遺,而解放軍又缺乏空軍掩護,從而落於下風,是一場沒有經驗的戰鬥。
所以說渡海戰的兩條鐵原則,解放軍都觸犯了:一是渡海工具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攻擊戰和突破敵軍防線上來說,渡海工具有較高的標準,解放軍當時沒有那麼強大先進的渡海工具,就已然處於劣勢了。第二是要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很顯然,解放軍第十兵團沒有落實到位。
當解放軍還沒有及時意識到船隻重要的時候,蔣介石卻是預先料到,並且先下手為強,早早下令凡是見到是解放軍的船隻,一律炸燬,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態,甚至是將東部沿線城市的造船廠都炸了。
不僅如此,在金門島缺乏群眾基礎,解放軍進入登島猶如孤軍深入,一旦失利,就是孤立無援。因為長期在島上,資訊閉塞,所以面對外來者有著本能的害怕和防備,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說本島百姓會冷眼旁觀,甚至會暗暗使壞,企圖阻止解放軍。
除去以上的客觀原因之外,從主觀上來說,金門戰役的失利和指揮官也有一定的干係。當時解放全中國的勝利在望,國民黨只是殘餘勢力,何況戰役規模並不大,所以在指揮官葉飛存在輕敵。二是指揮混亂,葉飛在粟裕的指示下本來預計在17日渡海登島,可卻一拖再拖直到25號才正式渡海,這說明指揮不到位,下級領導也沒有貫徹落實指令,導致延誤時機,作戰混亂。
然而就是這場看似不大的戰役,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有利的是黨中央和解放軍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此後幾場小島戰鬥中都取得勝利,尤其是為海南島的順利登島和解放提供了參考,另一方面失利的弊端是現在的臺灣島仍猶如插在大陸腹部中的一把刀,影響到至今。
同樣是解放戰爭時期,青樹坪戰失利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青樹坪與金門戰役失利最大的不同就是金門戰,是沒有做足充分準備,和渡海作戰的經驗匱乏,而青樹坪是做好準備卻遭遇敵軍伏擊,敗北而歸,相對金門戰役,青樹坪戰役更是第四野戰軍的恥辱,因為本來可以打勝仗的。
青樹坪位於湖南省境內,地多山地,崎嶇難行。且湖南空氣溼度大,氣候潮溼,而參戰部隊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部隊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北方人,一時難以適應湖南的天氣氣候,很多人水土不服,出現乏力,疲憊的狀況。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盲目自大,輕敵。輕敵乃大忌,常年在戰場上的人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可卻因當時解放軍自渡江戰役以來,多為勝利方,所以在消滅敵軍小部分的兵力的時候,不加思考,即便覺得不對勁,還是沒有深思,沒有穩紮穩打,而是選擇追擊,從而遭到對方的伏擊,付出本不該付出損失。
金門戰役是粟裕指揮的,指令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部下實行起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這無非就是粟裕有軍中紀律不嚴明的責任。青樹坪一戰,49軍軍長鍾偉,是林彪一手提攜上來的,四野軍由師長直接升縱隊司令的他是唯一個。可是在青樹坪戰爭中,鍾偉盲目輕敵,擴大了傷亡,如他檢討所說:"對敵軍戰鬥力認識不足,犯了自我麻痺的錯誤"。所以說如果林彪要承擔責任的話,便是沒有做到知人善任,在用將上有失誤的過錯。
勝敗乃兵家常事,更遑論每一場戰爭的結果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的,因此青樹坪和金門之戰,都沒有必要全部歸結到個人錯誤上。以史為鑑,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方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