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正是美蘇冷戰雙方你來我往打得正酣之時。
一艘蘇聯當時最新型、排水量最大的核潛艇在前往北大西洋參加演習的途中,資深潛艇教官出身艇長不露聲色地殺死了艇上的政委,向艇員公佈了偽造的紅海軍司令部命令,帶領一幫忠實的部下,駕駛著這艘三四萬噸並帶有多枚核導彈的潛艇向美國東海岸挺近。
很快,蘇聯得知此潛艇失聯的訊息後,立刻出動了幾乎整個艦隊參與追擊這艘脫逃的潛艇。如此先進的潛艇要是叛逃落入美國人之手,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即使不是叛逃,如果潛艇擅自發射導彈攻擊別國挑起戰爭,後果也不堪設想。而另一邊,美國情報部門也很快看到了蘇聯艦隊的異動,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一場要挑起世界大戰的架勢看起來要一觸即發。
上面這段驚心動魄的情節,來自好萊塢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之中。
原作是美國著名軍事作家湯姆·克蘭西的同名小說《獵殺紅色十月》。他的小說佈局廣大,氣勢磅礴,對於軍事武器、恐怖行動、國家情報體系、全球戰略關係,描述逼真詳實,在全球擁有廣大讀者群;代表作《獵殺紅色十月》、《愛國者遊戲》、《燃眉追擊》和《驚天核網》先後由好萊塢搬上熒幕而轟動世界影壇。
有意思的是,深受軍迷喜愛的局座張召忠也翻譯過這本小說(就是下圖中間那本《獵殺“紅十月”號》),他本人也在各種節目中推薦過此書。
話說回來,在這部經典的小說裡,紅色十月號以當時蘇聯剛剛建成服役不久的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為原型,但是小說設定的比颱風級尺寸更大,導彈垂髮數量也由20枚增加到26枚,更是擁有至今未實現的磁流體推進技術。
颱風級是蘇聯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設計建造的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170多米的艇長和最大過載46000噸至今令眾多潛艇望塵莫及。自1981年至1989年陸續服役了六艘,小說設定的1983年和電影上映的1989年剛好在這個時間區間裡,大大滿足了人們對神秘蘇聯水下力量的窺探和YY。
《獵殺紅色十月》的拍攝預算僅為3000萬美元,其中絕大多數費用用於海軍裝備和人員,包括“休斯頓”號攻擊核潛艇、“企業”號航母、若干架直升機和兩艘護衛艦。片中潛艇內景在派拉蒙製片廠的五個攝影棚中拍攝而成,搭建“紅色十月”號和“達拉斯”號艙內佈景的平臺均有50平方英尺,平臺底部安裝有模擬潛艇水下動作的液壓萬向節。康納利回憶說:“拍攝現場非常嚇人,因為有62人擠在侷促的空間內,而且離地足有45英尺,由於悶熱難耐,我有了暈船的感覺,整個佈景有時要傾斜45度,那情景實在讓人驚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