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李聚奎,人稱“將聖”。他在紅軍時期、八路軍時期和解放軍時期一直擔任我軍開路先鋒,在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負責我軍的後勤保障工作。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完全沒有空中力量掩護的情況下入朝作戰。戰線拉得長,交通補給因美軍戰機的轟炸時常中斷。
軍糧運輸跟不上,戰士們就得餓飯。李聚奎根據以往作戰的經驗,率先提出用“炒麵”充當志願軍軍糧,解決了志願軍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1952年8月,由彭老總親自點將,中央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李聚奎擔任院長。1958年,李聚奎被授予上將軍銜。
一、李聚奎提議“炒麵”代替軍糧1950年,美國強行插手朝鮮事務。面對“唇亡齒寒”的危機,以及麥克阿瑟大言不慚的言語挑釁,中央毅然決定出兵抗美援朝。
為了搶佔制敵先機,這一次作戰命令下達得比較倉促。1950年10月19日,先頭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之後,後勤補給的問題就慢慢暴露出來了。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志願軍到朝鮮去打仗,沒有飛機、坦克,沒有先進的作戰裝備沒有關係,我們計程車兵不怕死。
可是志願軍是人,是人就得吃飯,不吃飯哪有力氣打仗呢。但是,吃飯卻成了戰場上了一個大難題。
先不說後勤是否能夠跟上的問題。擺在志願軍面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即使他們身上帶夠了軍糧,他們也沒有條件去做飯。
第一個麻煩是不能生火。志願軍戰士攜帶的軍糧,一般可以存放數天,但是在雪中生火做飯目標太大,容易被美國的飛機在偵察的時候發現。
第二個麻煩是,白天需要隱蔽,所以夜晚就不得不的加油前行,這導致志願軍戰士根本沒有時間去做飯。
比如第九兵團自1950年11月27日開始,在長津湖連續作戰7天7夜。二十四軍124師在1951年元旦,8小時疾行40公里。在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有時間去做飯呢。
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第一輪戰役結束之後,時任東北後勤部部長的李聚奎和副部長張明遠,馬上給上級打了報告,提出用“炒麵”來代替基礎軍糧。
原來,李聚奎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末,曾擔任紅九軍的參謀長。在西路軍失敗被打散之後,他不得透過乞討,行走千里,沿途靠著老百姓給的“炒麵”充飢,才找到了部隊。因此,他對這種乾糧的印象十分深刻。
這種“炒麵”,並不同於我們如今理解的“炒麵條”或者“炒河粉”一類的食品,也不是以前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那種“炒米花”。這種“炒麵”是直接用小麥麵粉、大米粉和高粱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製作而成。
其製作的方法有點類似於“油茶”,但是因為沒有白砂糖、花生仁和芝麻等材料,也沒有那麼多的植物油,口感和如今的油茶差別還是很大的。
不過,“炒麵”食用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只要用開水一泡,就可以迅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沒有開水的時候,戰士們就一把雪,一把炒麵往下吞,雖然很難下嚥,但是總好過直接捱餓。
李聚奎的提議,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支援。首批“炒麵”由70%的麵粉,再加30%的高粱或者大米制成。為了保能夠證儘快供應到前線,東北那邊發動了黨、政、軍全體成員及其家屬,一起加入到“炒麵”的製作中來。
中央給相關的省份,也都下達了對應的指標,由周總理親自帶頭示範。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180萬公斤的量,全部運送到前線。
周總理製作炒麵的訊息傳到了前線,志願軍中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為此,還有人專門給“炒麵”編寫了歌謠。
戰後,美國的四星上將範弗裡特驚歎道:他們沒有鋼盔,沒有子彈。他們的軍糧居然是用雜糧和米粉製成的,裝在一個長條布袋裡面,必要時可以維持十六天!
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後勤補給用“炒麵”來做軍糧,確實是有許多的優點。第一個優點就是,它攜帶非常方便,只需要一個長條布袋,就可以隨身帶走,一次可以揹走差不多一週的口糧。
第二個優點就是,它遇水即化,可以非常迅速地補充人體所需的熱量。我們都知道,人體在大量運動或者野外生存的時候,可以透過吃巧克力提前補充一定熱量。這樣可以避免因為血糖快速下降,帶來的昏厥。
“炒麵”是磨碎主食製作而成,它的熱量能達到同等重量巧克力的66%左右。所以,其所含的熱量還是不錯的。
另外,因為“炒麵”是加工後的熟食,所以只要有開水就能吃。在極端條件下,戰士可以和著雪,一邊行軍一邊吃。
但是,“炒麵”也有一些缺點,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缺乏維生素。因此,光吃“炒麵”還是不行的。所以,李聚奎和後勤部隊的相關人員開會後,又決定給“炒麵”換一換口味。
他們先是送了一些黃豆、大米制成的“炒麵”,後續又送了有“糜子、芸豆、玉米、甜菜等各種材料製作而成的“炒麵”。
在第五次戰役之前,時常有志願軍的部隊發生斷糧的情況。比如第一次戰役的時候,四十二軍就在黃草嶺阻擊戰中,曾經被迫斷糧了三、四天,而四十軍有七個營曾連續餓了三天。
斷糧太久,只有找當地的老百姓“借糧”,或者是挖挖野菜和土豆吃。有了“炒麵”當基礎的乾糧,情況就有所好轉了。
但是營養依然還是不夠,所以還是得想辦法保證後勤運輸。後勤的運輸汽車,一開始只有十五輛,而其中的十三輛都被美國的戰機炸燬了。
為了給志願軍運送軍糧,李聚奎利用人民群眾的創造,以訊號站的原理,在運輸站前方設施防空崗哨,監視美國軍機的活動。同時,他又向彭老總建議,在防空崗哨部署兵力和高射炮等武器裝備,以保護我軍的運輸線。
因為李聚奎的這一項建議,我軍在公路運輸線的兩旁增加了一萬餘名哨兵。一旦發現有敵機出沒,哨兵會馬上鳴槍示警。
在這樣的保護措施之下,我軍運送的軍糧,從最初超過40%的損耗,到後來變成了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的損耗,被上級領導贊為奇蹟!
軍糧的運輸有保障了,運送的當然也就不止是“炒麵”了,還有“熟肉”等多種食材。戰士能吃上飯了,打仗也就更有力氣。
幾次戰役打下來,一共消滅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共二十三萬人。把美國人的囂張氣焰徹底打沒了,戰局就穩在了“三八線”附近。
1951年的下半年,本著長期作戰的打算,總後勤部索性就開始在全軍推廣挖野菜,還印發了野菜識別的圖譜。第二年,又發動志願軍自己種糧、種菜吃。
後來,根據相關的統計發現,志願軍1952年在朝鮮共種了二十七萬畝地,收穫蔬菜二千二百八十萬公斤。許多的部隊,還自己搞了豆腐坊。
“炒麵”讓志願軍在異國的冰天雪地裡,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後來,堅強的戰士們還把它編成了一首歌來唱:背上一袋幹炒麵,行軍作戰真方便。祖國人民關心咱,千里萬里送前線……。就是這樣的一把炒麵,讓我們的軍隊打出了士氣。
如今,我們還能時常在網上看到一些介紹當時作戰情況的影片。在影片上,當美國大兵啃著雞腿,吃著肉罐頭的時候,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就是靠著“炒麵”和雪吞,戰勝了他們,把他們打回了美國老家。
1951年,美國遠東空軍副參謀長達爾在談到這一次戰爭時,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面對美軍密集的轟炸,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勤部門是怎樣做到保證軍隊供給的呢?
他感嘆道:“這真是一個奇蹟,他們完全無視了我們空中和地面的火力優勢,漂亮地完成了任務。”
三、“只讀過一年書”的後勤學院院長李聚奎在1904年12月31日,出生於湖南省安化縣的西坪村。他在二十年代參加了國民革命軍,還參加過北伐。1928年,他透過“平江起義”,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在彭老總的手下,當一名排長。
1930年,在一次與國民黨張瓚輝部的作戰過程中,因為團長突然負傷了,李聚奎當上了“臨時團長”。他臨陣指揮有度,立下了戰功,第二年就升為了師長。在歷次的反“圍剿”中,李聚奎因為戰績突出,被授予了二級金質紅星獎章。
在紅軍時期,李聚奎多次率部隊掩護中央紅軍撤退。渡過瀟水,挺進湘江、強渡烏江天險、四渡赤水、再強渡大渡河,每一次都是他擔任開路先鋒。
抗日戰爭時期,李聚奎率部參加過著名的神頭嶺戰役,他以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的身份戰鬥在第一線。
解放戰爭時期,李聚奎在冀遼熱和西滿軍區擔任參謀。指揮並參與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是我軍中一員智勇雙全的猛將,因此有人稱他為“將聖”。
但是,對於自己這些光輝的事蹟,李聚奎卻並不怎麼喜歡在別人的面前提起,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因為在他的心裡,一直都有一個“結”沒有開啟。
那是在1937年的時候,他當時是紅九軍的參謀長。紅軍在西渡黃河之後,遭到了馬步芳3萬人馬和10萬“民兵”圍堵。西路紅軍二萬多人馬,到最後只活下來了五千餘人。
這是李聚奎一生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他當時孤身一人躲在了祁連山,想到那些戰死的人們,他的心裡非常難受,他為此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後來,他把自己獲得的那個二級紅星獎章埋在了山洞裡面。然後一路乞討,靠著老鄉提供的“炒麵”支撐著,最後找到紅軍部隊。
上級領導雖然表揚他是“雖敗猶榮”,但是從那以後,無論是獲得多少榮譽,他都不再感到驕傲,因為一個“結”在他的心裡形成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活人的榮譽,是死去的人換來的。從那以後,李聚奎在打仗的時候仍然是一馬當先,他和以前一樣,依舊不怕死。但是,他卻花了更多的時間去關心後勤的工作,為的就是儘量減少我軍人員不必要的傷亡。
1941年,他在華北敵後抗戰的時候,為了能解決部隊的經濟困難,實行精兵簡政,他率先戰士開荒、種糧,在對後勤保障工作方面非常有心得。
1948年,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候,他負責組織後勤部隊運送糧食彈藥,為後來的平津戰役後勤保障,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解放前積累的這些寶貴經驗,後來全部都被李聚奎運用到了抗美援朝中。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李聚奎就被調到了解放軍的後勤學院當院長。
這一次調動,當時是彭老總親自點名讓他上馬的。他聽到訊息之後,還不敢相信,因為他一輩子只念過一年的書。不過,彭總和其他上級領導看重的並不是他的學歷,而是他那些寶貴的實戰經驗。
李聚奎在1926年的時候就參加國民革命軍,到抗美援朝結束的時候,他一共打了26年的仗。他的足跡,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他不但是一個優秀的作戰參謀,同時還是一個後勤保障方面的專家。
因為李聚奎長於觀察,所以他對多個省份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都是瞭然於胸。他識得野菜,知道在戰地上如何儲存糧食。
他也知道後勤保障工作,在某一具體地區展開的難點到底是什麼,並且會向當地的人民群眾取經,尋找值得借鑑的方式、方法。這樣寶貴的經驗,是任何書本上都學不來的。
李聚奎在後勤學院,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的相關人才。1955年,他受命又投身到了我國的石油開發事業中去,擔任石油工業部的部長。
他到任之後,組織專家、幹部奔赴大西北尋找石油,開發了克拉瑪依油田。在華東、華北等多個地方,組建了石油勘探局,為我國的石油開採工業奠定了基礎。
但是,也正是因為調離了軍隊的工作,所以他在1955年沒有能夠參與授銜。因為當時的規定是,離開軍隊工作的,都不參與授銜。
1958年之後,李聚奎又被調回到了後勤學院的崗位上。回到軍隊崗位之後,為了開展工作更加方便,上級在1958年授予了他上將軍銜。
1981年,李聚奎因為身體的原因,選擇了退下來,擔任中央軍委顧問,直至1995年去世。
結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李聚奎從一位農家子弟成長為革命先鋒,當上了參謀長,最後成為了我軍後勤保障方面的專家。其實,他不只讀了一年的書,他已經花了二十六的時間取得經驗,深入戰士和人民中間去取經,他讀懂了“人生”。
作為我軍的“將聖”,不光要勇於和敵人拼命。他最可貴的優點就是,懂得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他不怕死,但是他也絕不讓自己的戰士枉死。
李聚奎晚年的生活十分低調,他幾乎拒絕了所有的採訪,同時也拒絕別人給他照相,也從來不會去給人題字。
他的女兒回憶起自己的父親,說他一提起西路紅軍的往事,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他說自己是“倖存者”。肩頭上閃閃的紅星,是那些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他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
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始終保持革命的初心,決不以權謀私,終生奮鬥不止,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人。所以他在抗日戰場上、在解放戰爭戰場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為我軍出謀劃策,傾盡了全力。
因為他的一把“炒麵”,給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提供了基礎的熱量,給我們的後勤部隊爭取到了緩衝的時間,所以我們最後才能取得勝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聚奎將軍是功不可沒的。
李聚奎將軍在86歲高齡的時候,仍然在關心軍隊的建設,並且還親自面見軍委領導,直抒胸臆,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忠誠與正直。
1937年,李聚奎的二級紅星獎章遺失在了祁連山中。1988年,李聚奎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老將軍終於把自己曾經失去過的榮譽,加倍找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