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紅軍教導隊毛澤東建軍思想的偉大創舉 從井岡山教導隊到第一機械化團
當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集團軍190師有一支部隊,番號為568團。這支團隊名氣不俗,在本集團軍內有一個小綽號,叫“568軍”。人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這支部隊?並不是對上級不尊重,而是說明這支團隊的存在有多麼重要。
當年,568團在瀋陽軍區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它的地位不可小覷。自20世紀70年代起,這支部隊就擔負著瀋陽軍區迎接外軍參觀的演習任務,被譽為“迎外團”,曾為全球十幾個國家進行過軍事演習和參觀表演。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維西上將觀摩完這支部隊的演習,豎起了大拇指,連續:“OK 、OK 、OK”給予讚譽。
1985年,該團在北京地區進行了鐳射模擬器材的訓練演習,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同志、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以及三總部、各國駐華大使館共計35個國家的武官,現場觀摩了演習。
1965年,在全軍開展的“大比武”訓練活動中,568團3營9連9班代表瀋陽軍區參加全軍班戰術的“五大技術”競賽,獲得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568團曾兩次成為全軍第一支裝備精良、技術優良的機械化步兵團。1955年3月,為第一機械化師第一團;1981年,再次成為全軍第一支裝備裝甲運兵車的機械化步兵團。
追根溯源,這支部隊曾是毛主席親手締造、親自領導,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時,我軍的第一支軍官教導隊。
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
“三灣改編”毛主席暫編一支軍官隊
毛澤東主席在我軍建軍史上,留下了非常多的寶貴的不朽傑作。其中最光輝的史篇,是著名的“三灣改編”,在黨的領導下,軍隊把“支部建在連上”。
其實,與“三灣改編”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同時,毛澤東主席在建軍史上,還有一條重要的思想,就是辦紅軍的軍官教導隊,用以培養適宜紅軍部隊建設和打仗的軍隊幹部。實踐證明,這是一條非常管用的建軍思想。
1927年9月9日,繼八一“南昌起義”之後,毛澤東主席在湘贛邊界,親自領導了“秋收起義”。這次起義的部隊,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介紹,為“平瀏農民赤衛隊”。這支農民赤衛隊在毛澤東主席帶領上井岡山的途中,由於長途跋涉,艱苦行軍,與敵人作戰,傷員增多,部隊疲憊,士氣低落,思想混亂,紀律渙散。原來起義的5000多人,後來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戰馬(大約700餘人)。
9月29日,毛澤東主席率領這支起義部隊到達了江西省的永新縣三灣村。到達的當天晚上,即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決定對這支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第二天,毛澤東主席宣佈了三項決定。
一、整編部隊。把原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縮編成一個團,下轄2個營10個連隊,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
二、黨支部建在連上。部隊設立黨代表制度,做到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有黨委。部隊由毛澤東主席領導前委,從而在軍隊工作中,第一次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和民主制度。實行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破除軍隊僱傭關係,初步醞釀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部隊整編後,毛澤東主席將剩餘的傷病殘幹部,暫時組編成一個軍官隊,隊長是呂赤同志,這成為紅軍上井岡山之後組成軍官教導隊的前身和基礎。
在三灣村這棵大榕樹下 毛主席改編了秋收起義的部隊 支部建在連上
井岡山紅軍第一支教導隊(紅四軍教導隊)
部隊到達井岡山之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一系列建設井岡山軍事大本營的工作。在井岡山的茅坪設立了紅軍後方留守處;在磐市龍江書院,以軍官隊為基礎,建立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支軍官教導隊。用以培訓下級軍官和地方武裝幹部,第一任隊長是呂赤同志。
在《毛澤東年譜》這本書中,是這樣介紹井岡山軍官教導隊:“11月,為適應湘贛邊界鬥爭發展需要,在寧崗磐市龍江書院創辦軍官教導隊,培訓軍隊下級軍官和地方武裝幹部,以提高他們的政治、軍事素質。第一批學員約一百名,派呂赤任教導隊隊長。毛澤東給學員講政治課,組織學員作社會調查和參加群眾鬥爭。這一期學員學習一個半月。”後來,不幸的事情發生,隊長呂赤同志在組織學員擦槍中,因槍走火而犧牲。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同志帶領八一“南昌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三、第四、第七師和兩個獨立團,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革命軍第一團、第二團勝利會師。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下轄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陳毅同志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兼教導大隊隊長;也有介紹,陳毅同志任教導大隊隊長兼士兵委員會主任。
1928年6月4日,根據中央指示,中國工農革命第四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為紅四軍教導隊。
這一時期,黨組織在湘贛邊界迅速發展,到6月中旬黨員總數已經達到5000人,根據地縣鄉蘇維埃政權普遍建立。紅軍教導隊開始訓練赤衛隊員,紅四軍軍委從戰鬥中繳獲的槍支撥出部分武裝赤衛隊員,使邊界各縣赤衛隊的槍支達到420支。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保衛紅色政權。
在建設根據地發展的同時,紅四軍的建設也在加強。5月下旬,召開了中共第四軍第五次代表大會,決定軍委和各團黨委建立機關,設宣傳、組織等科,負責領導和指導部隊的黨務工作,政治工作,軍委在教導隊舉辦了黨代表訓練班,制定了《黨代表工作大綱》。
1928年11月,毛澤東主席在給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著重闡述了紅軍辦教導隊的歷史及現實意義,並對這一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毛澤東主席說:“我們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軍事技術差,要爭取訓練。為了訓練下級軍官,辦150人的教導隊,準備經常辦下去。希望中央多派連、排以上軍官來”。
對於地方武裝如何參加教導隊的訓練學習?毛澤東主席也做了明確的闡述:“赤衛隊的指揮官,由各縣派人進紅軍所辦的教導隊受訓後充當。”毛澤東主席在建軍史上這一的重要觀點及思想論述,對紅軍今後如何培養基層軍官?提出了一條明確的措施和辦法。
在井岡山建立大本營和革命根據地期間,毛澤東主席給紅軍規定了“三大任務”,“打仗、做群眾工作、籌款。”第一支紅軍教導隊在茅坪、大壠地區開展群眾工作,也參與過紅軍與敵軍作戰。像新城戰鬥,戰鬥中,教導隊和1團3營部分官兵埋伏在北門外的有利地形,阻擊可能突圍之敵,並相機攻入北門,協助友鄰部隊軀敵出西門。全殲敵人一個營和寧崗靖衛團,俘虜敵人300多人,擊斃敵人營長,活抓偽縣長,打破敵人第一次“進剿”。
在井岡山龍江書院建立了紅軍第一支教導隊 第一任隊長呂赤
1930年9月12日,根據中央指示,紅四軍、紅六軍、紅十二軍合編為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為第一軍團;朱德同志任一軍團總指揮,毛澤東主席任一軍團黨代表。紅四軍教導隊改編為一軍團為教導營,劉少卿同志任教導營長。長征時,一軍團仍為教導營。
1935年9月12日,紅軍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紅一軍團編為一縱隊,一軍團教導營為一縱隊教導隊(隨營學校),隊長陳奇涵同志。
11月,紅軍抵達陝北後,一軍團教育科長孫毅同志帶領教導營組織部隊東渡黃河,參加東征。結束後,為進一步擴大紅軍的抗日武裝,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同志致電彭德懷、左權、聶榮臻三位同志:“紅軍大量擴充,必須現在就準備,抽老兵入教導營。”
1936年2月1日,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為大批培養未來使用的幹部,擴一軍團教導營為教導隊。
1936年4月1日,奉軍委命令,一軍團改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隊第一路軍,為第一路軍教導隊。
1937年8月25日,紅一軍團改為八路軍115師,為115師教導大隊,陳士渠同志為大隊長;1937年10月,孫毅同志任教導大隊隊長,師長林彪安排孫毅大隊長帶教導隊到河北省阜平、行唐、平山、靈壽縣一帶宣傳抗日,發動群眾,開展群眾工作,為抗戰籌款,擴大抗日隊伍,孫毅同志率教導大隊進至靈壽縣陳莊鎮紮寨。
2001年的9月,我採訪到當時已經98歲高齡的孫毅老將軍,當談到紅一軍團教導隊時,他很激動,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對一軍團教導隊評價很高。他說:“紅一軍團教導隊曾在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的親自領導下,紅一軍團教導隊很能打仗,能訓練幹部,長征時經常擔任主攻任務,正面打擊敵人。”
1937年10月,平型關大捷後,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八路軍115師分家。一部分去山東建立抗日根據地,一部分留在華北,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同志主持分配幹部。政委聶榮臻同志留在華北地區,準備建立抗日敵後根據地。115師教導大隊隊長孫毅同志主動要求留下來辦學,培養幹部,並帶領教導大隊三個中隊的架子300多人,跟隨聶榮臻同志(3000餘人)來到華北。
1936年2月 毛主席指示擴一軍團教導營 提拔老戰士開辦教導營
1937年10月孫毅將軍任115師教導大隊隊長
1937年11月 聶榮臻將軍帶115師3000餘人含教導隊300多人成立晉察冀軍區
抗日戰爭初期為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12月中旬,在河北省阜平縣普佑寺大廟裡成立了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孫毅同志任校長兼政治委員;下有4個大隊;1938年1月,學員較多,又組建了第5隊(1隊隊長唐子安、2隊隊長成少甫、3隊隊長趙冠英、4隊隊長魏建文、5隊隊長盛治華);報名學員500人;入校學員中有歷史學家范文瀾的長子範元授,鐵英、邊疆、徐信等同志(568團有紅軍歷史這件事就是徐信副總長首先提出來的線索)。
1937年底,日軍對阜平一帶大肆掃蕩,趕走了寺廟的僧人,燒燬了普佑寺廟。軍政幹校擔任掩護軍區機關轉移的任務,最後撤離了阜平縣,轉移至山西省五臺縣,校部駐白頭庵。1、2、3、4隊分別駐白雲寺、黃土嘴、3、4隊駐鎮海寺。
1938年4月,同盟國美軍駐華參贊卡爾遜等來學校參觀訪問,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讚揚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艱苦奮鬥,勤儉辦學,師生團結,士氣高昂。對敵後辦學給予很高的評價,豎起大拇指讚譽:“萬萬沒有想到五臺山大山溝裡還有這麼一所高等學府。”
幹校成立後,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為軍區培養了1600多名幹部,為建立根據地和擴大晉察冀地區抗日武裝力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辦校期間,中共北方局書記彭真同志、晉察冀邊區黨委書記黃敬同志、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同志、宣傳部長潘自力同志、晉察冀日報社長鄧拓同志等都是軍區軍政幹校的兼職教員。
1938年5月,為擴大幹部培養,以軍政幹校幹部骨幹為基礎,在學校領導範圍內,成立了3個學兵連,10月,組建學兵營,歸屬於軍政幹校領導。
學兵營邊學習,邊打仗。有一次,孫毅同志在河北省平山縣高洪口集會上講話稱:“學兵營是聶司令員的掌上明珠”。可見在戰爭年代,培養幹部、擴大革命武裝力量有多麼重要。
1938年11月,軍區部隊參加柏蘭鎮戰鬥,學員們作戰勇敢,田其昌同志臉部被敵人子彈穿透,滿臉血跡,眼睛模糊,仍然不下火線,繼續戰鬥。戰鬥勝利後,受到校長孫毅同志的接見,併為他賦詩一首:“撇下文場赴戰場,國仇不滅不還鄉,短兵殺敵傷可感,柏蘭壯跡口碑長。寄言燕晉年青侶,今朝保國有武裝。”這首詩刊登在當時晉察冀《抗戰三日刊》上。
由於校長孫毅同志不分晝夜辛苦操勞,堅持辦學,既當校長又當教員,患胃病和嚴重的神經衰弱,經白求恩大夫診察後,他給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同志寫信,建議孫毅同志休息。就這樣,孫毅校長於1939年2月,離開軍政幹校的崗位,暫時休息。
這期間,孫毅同志是如何休息的?他自己並不知道其中原因?白求恩大夫給聶榮臻司令員這封信,直到建國以後,收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孫毅同志在那裡才看到,方知當年為什麼讓他休息的原因?孫毅同志病休以後,由晉察冀軍區參謀長唐延傑同志兼任軍政幹校校長,副校長是鄭維山同志。
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 軍政學校校長孫毅同志 在給學員講話
1938年軍政幹部學校第二期學員畢業典禮
對日作戰需要軍政幹校改編為教導團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改編為晉察冀軍區教導團。教導團以軍區軍政幹校為基礎,成立了團的領導機關和營、連架子;以學兵營為骨幹基礎,接受了抗大總校東北幹部訓練隊第五期畢業學員20餘人,加入了冀中軍區隨營學校學員,阜平縣大隊二中隊學員,孟閣臣七路軍隨營學校學員,計1500餘人,在河北省平山縣蛟潭莊組成能教學、能打仗的晉察冀軍區教導團。其中,1——4連完全是軍政幹校的底子。
教導團團長唐延傑同志(晉察冀軍區參謀長兼任);原軍政幹校副校長鄭維山同志任政治委員;宋鳴皋同志為團參謀長;肖時任同志任政治處主任;後勤處長李祖光同志。原瀋陽軍區政治部主任馬瑛同志曾回憶說:“營、連幹部大部分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紅軍幹部,教導員、指導員大部分為高中生、初中生,經過延安軍政大學培訓,班、排長經過軍政幹校和學兵營培訓”。
教導團成立後,一邊招生訓練,一邊參與戰鬥。營、連有教員,團有特種大隊,下設刺殺隊、輕重機槍隊,投擲彈筒隊,參謀訓練等四個隊。
1939年2月改編教導團,當年畢業500多學員,第二年畢業300多人,1941年調去一部分,共有1000多學員在教導團畢業。
1940年,教導團從河北省唐縣轉移至行唐縣,參加了百團大戰。
1942年,教導團歸晉察冀軍區第四分割槽指揮,成為四分割槽的主力團。團長鄭維山同志;政委羅化民同志;後為方國華同志。
講起115師教導隊和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 98歲的孫老將軍神采飛揚
孫毅將軍生前給予568團歷史沿革的肯定
孫毅將軍生前回憶
教導團成為作戰主力團歷經改編為568團
1943年,教導團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四分割槽30團,正式轉為戰鬥團隊。團長彭龍飛同志,政委方國華同志;1949年1月,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為第64軍190師568團,團長曲競劑,政委周德潤,參加瞭解放戰爭的“平津戰役”等戰役、戰鬥;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8月回國;1955年4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機械化師第一機械化團; 1961年3月,編為第64軍190師568團; 1981年,再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機械化團。是全軍第一支裝備裝甲步戰車的部隊,曾多次參加迎接外軍參觀演習的任務,是原瀋陽軍區的重點建設部隊。
從1970年以來,568團擔負接待外軍外賓的光榮任務,迎接了剛果、葉門、斯里蘭卡、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朝鮮、挪威、加拿大、美國、前蘇聯等10餘個國家的軍事代表團,併為其表演和演習。
1985年1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維西上將觀看了這支部隊的演習。他看完演習之後,豎起大拇指連連評價:“OK OK OK ”。
1998年7月,轉隸至第39集團軍190師568團;3營轉隸歸屬於第40集團軍118師建制。
2003年,568團建制撤銷。
30團(568團前身)偵察連被晉察冀軍區授予“連隊燈塔”
28團(568團前身)3營9連在新保安戰鬥中榮立集體大功 被授予“無敵鋼刀連”
568團9連9班參加1965年全軍大比武榮獲一等獎
568團多次參加迎外演習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維西上將視察部隊
維西上將對568團的演習十分滿意 OK OK 給予讚揚
568團技術革新能手副團長李正義潛心研究裝備器材改革
1985年568團赴京進行鐳射對抗演習 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總參謀長楊得志及三總部各大單位領導 35國駐華武館觀摩
此次演習有5000餘人觀摩了鐳射對抗演習
各國駐華武館觀摩568團鐳射對抗演習
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同志 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觀摩鐳射對抗器材
總參謀部裝甲兵部授予568團錦旗
568團參加“黃海96演習”
各大單位領導在黃海96演習參觀568團改革裝甲車
568機械化團在支援島嶼作戰演習中
568團是一支能打善戰的英雄部隊
這支英雄的部隊誕生於我軍建立之初,在毛澤東主席的統帥下,從我軍建軍初始的軍官隊;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第一支教導隊;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徵鍛鍊,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再從培養幹部任務轉變成我軍一支既能能培養幹部,又能打仗戰鬥的抗日武裝力量;從作戰主力團到全軍第一支機械化團。是在黨的領導下,無數革命先輩不怕流血犧牲換來的一支能打善戰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
這支部隊不斷髮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是紅軍的底子,基礎好,能吃苦,不怕苦,作風硬,要求嚴,能打善戰,英勇作戰,特別能戰鬥。團領導班子堅強有力,營、連組織作用好,單兵戰鬥力強。
戰爭年代,曾有五個連隊被晉察冀軍區和64軍授予先進模範連隊,其中一直保持不敗榮譽的有三個過硬的連隊:1營1連,2營5連,3營9連。
1940年,在抗日戰爭中,教導團6連被晉察冀軍區樹為“模範青年連”;1943年,1營1連,被晉察冀軍區授予“連隊燈塔”的榮譽稱號;1944年,晉察冀軍區授予30團2連“戰鬥模範連”稱號;1948年,解放戰爭中,2營5連為“大功連”;3營9連在新保安戰鬥中榮立集體大功,64軍授予錦旗“無敵鋼刀連”。
1941年11月,全團在反敵人“封鎖”鬥爭中,殲敵10人,掩護群眾8000餘人,徹底平毀敵人封鎖溝22公里,運回公糧40萬斤,活抓漢奸13人,俘虜敵人21人,繳獲步槍35支,電話線430公斤,運公糧1114000斤,圓滿完成任務,受到晉察冀軍區嘉獎。
解放戰爭中,全團有26人榮立大功功臣。
和平建軍時期,軍事技術依然保持戰爭年代的過硬作風。1965年,在全軍組織的“大比武”活動中,曾代表瀋陽軍區參加全軍班“五大技術”競賽,3營9連9班步兵“五大技術”榮獲全軍班戰術一等獎,是全軍唯一的演示班。其中射擊、投彈、刺殺、土工作業四項第一,爆破第二名,取得總成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從上世紀6、70年代開始,副團長李正義同志潛心研究軍事裝備的技術革新。至80年代,帶領革新小組進行鐳射訓練模擬器材攻關,先後革新器材24項,12項成果被全軍推廣,兩項獲得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革新小組被原瀋陽軍區授予“技術革新尖兵”的榮譽稱號,李正義同志被榮記一等功。
1985年8月至11月,568團隨190師在北京懷柔大姆山地區進行鐳射模擬訓練對抗演習。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同志、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及三總部、各大單位的領導、35個國家的駐華武官共5000餘人觀看了演習,並給予很高的評價。
1988年5月,被解放軍總參謀部評為“裝備維修改革試驗做出成績”單位,授予錦旗一面。
1995年7月,隨師參加瀋陽地區抗洪搶險,團被瀋陽軍區榮記集體二等功。
1998年8月,我曾經帶領這支部隊參加了吉林省白城市地區的抗洪搶險。全團官兵英勇奮戰,戰8、18特大洪峰、戰勝特大管湧。3營9連事蹟突出,榮立集體二等功。部隊成立75年來,湧現共和國領導和出數十位將軍。
這支部隊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一是紅軍建立時期。從毛澤東主席親自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我軍著名的“三灣改編”起始,到井岡山紅軍第一支教導隊,這是建立時期。
二是紅軍教導隊時期。從經歷井岡山斗爭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到抗日戰爭時期的115師教導隊,是這支部隊的戰鬥和發展時期。
三是抗日戰爭的軍政幹校。從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到改編成一支真正能打善戰的戰鬥團隊30團,歷經革命戰爭的不斷洗禮與嚴峻考驗,最終成為我軍一支既能英勇作戰,又能培養幹部骨幹人才的革命隊伍。
這段歷史,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於2001年9月認定:“這段歷史的發展和沿革是清楚的。”
2001年9月採訪孫毅將軍
前排孫毅中將 後左本人 孫毅將軍秘書宋炳德 組織科幹事趙洪濤
與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主任華國富同志研究568團沿革史
與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領導合影 左趙洪濤 劉俊林 華國富 本人
孫將軍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