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末的一天,廈門雲頂巖突然下起了大雨,雨中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不躲不避,悵然遠眺著煙雨籠罩的大海對面的一座島嶼,這雨彷彿是40年前犧牲在島嶼上的數千解放軍將士,和自己相望對哭。
這位老人就是開國上將葉飛將軍,40年前,就是在對面這座金門島上,因為自己的嚴重指揮錯誤,解放軍經歷了成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失敗。
三個團9000餘人被國民黨守軍完全殲滅,近4000名士兵壯烈犧牲。這次金門戰役失敗還使得蔣介石能夠最終固守臺灣,大大阻礙了祖國統一的程序。
事後葉飛雖然吸取慘痛教訓,事後準備著再攻金門一雪前恥,無奈歷史始終沒有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1970年,當年的國民黨守軍指揮官胡璉於臺北死去,留下多篇著作論述自己防守此次金門戰役的成功心得,裱糊自己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而葉飛自己,卻一直帶著愧疚和戴罪立功無望的遺憾直到逝世。那麼,這場對歷史影響重大的戰役是怎樣發生的呢?
衣錦還鄉與敗軍之將時間回到1949年10月,彼時葉飛將軍已經率領他部下第三野戰軍10兵團解放廈門。
國民黨湯恩伯軍隊為了防守而修築的堅固工事,在葉飛佯攻鼓浪嶼的聲東擊西之策下,近乎擺設。國民黨軍一觸即潰,逃往金門、臺灣。
葉飛自己是福建南安人,在廈門上了中學,又曾在廈門從事地下工作,此番以解放軍司令員的身份入城,在親朋舊友面前自是風光無限。
雖然在廈門邊上的金門島仍舊在國民黨手中,葉飛已然將工作重心開始向市政工作偏移,金門島上的2萬餘國民黨軍隊在他眼中,不過是用來招待地方領導的一塊盤中肉——"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中央解放金門的電令催促再三,葉飛卻仍然纏身於廈門地方事務,將作戰任務交給了以山東士兵為主的28軍,對於臨戰前提交的作戰計劃甚至尚未詳細過目便直接批准。
由於軍長、政委、參謀長因故不在崗位,負責戰役的具體任務落到了副軍長肖鋒肩上。
也難責怪三軍主帥如此輕敵,畢竟廈門是福建的大城,此前的湯恩伯部隊乃是蔣介石的嫡系,在此經營已久。
而金門島不過是一個破落的小縣,島上的李良榮是個爹不親孃不愛的雜系,他那2萬士兵的裝備連老百姓都不如。
況且金門自古都處於廈門生活圈中,解放軍以掃平湯恩伯的餘威,來攻打李良榮殘破守軍,就是人數佔點劣勢也無妨大計,何必勞心費力,多花力氣呢。
不僅葉飛,身為他上級的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和身為他下級的肖鋒都認為解放軍兵鋒一到金門,守軍自會望風而逃,不戰請降。
相比共產黨上下幹部忙於杯觥交錯、彈冠相慶,國民黨這邊卻是被一片哀兵的氣氛籠罩著。
自國民黨從大陸潰敗已成定局,臺灣成為了蔣介石最後的落腳點,因此一切事務均以拱衛臺灣安全為最高原則。而金門扼守福建海上南大門,一旦金門失守,解放軍下一步便遲早會進攻澎湖,繼而重演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舊事。
別無選擇背水一戰的蔣介石在金門押上了老本。對於丟失廈門的湯恩伯,蔣介石並無太多指責。
但是如今他卻對湯恩伯下達了嚴令:"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
從而將湯恩伯死死逼守在金門島上指揮。原本沒有多少防禦工事的金門,自十月初起大興土木,寺廟、祠堂、甚至墓碑,一切可用的材料均被拆解用於構築碉堡工事。
解放軍最有可能登陸的西北角古寧頭和一點紅之間,十公里的海岸線密佈200多個碉堡,嚴陣以待。
有長官督戰,李良榮也展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不僅將金門島上原有的輪船全部炸燬,還在古寧頭和一點紅展開反登陸演習,做好萬全準備。
除湯恩伯之外,蔣介石又加上了一張牌,那就是原本盤踞在廣東潮汕地區的胡璉部隊。事後證明,胡璉正是讓葉飛飲恨金門的關鍵人物。
此時胡璉率領的,是從淮海戰役中敗退下來的國民黨十二兵團,雖然原先的司令官黃維已成為解放軍的俘虜。
但並未影響這支部隊蔣介石嫡系主力的身份,兵員有三萬餘,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胡璉此人也是國民黨中頗有軍事才能的將領,曾經得到毛主席"狡如狐,勇如虎"的評價。
此前在雙堆集吃了敗仗,他卻能全身而退,還將對華東野戰軍的戰鬥心得編輯成冊。蔣介石起用他,也有熟悉對手的考慮。
在廈門戰役時,胡璉讓湯恩伯部假扮十二兵團上街遊行,從而迷惑自己的真正動向。
在廣東局勢危急,被迫離開潮汕之後,胡璉接到了蔣介石馳援金門的密令,他卻並未徑直將船開往福建,而是佯裝在海上徘徊。
直到10月24日,解放軍對金門的進攻已迫在眉睫,大戰一觸即發,他的部隊也來到金門外海等待隨時登陸支援之際,他還向蔣介石拍出一封請求返回臺灣的電報。
截獲電報的葉飛沒有加以任何深思,當即拍板決定:胡璉部隊不上島,李良榮的部隊還沒走,看來是最好的攻擊時間了。
是日晚19時,解放軍28軍第一批次三個團登上帆船駛出海面,金門戰役正式打響。
船上計程車兵只帶了戰鬥裝備和一天的口糧,其餘是一捆捆嶄新的鈔票,用於慶功宴的活豬,以及用於成立金門縣委的桌椅。
兵非弱旅,後勤功虧葉飛以第一個批次僅有三個團發動金門戰役實屬迫不得已,解放軍馳騁陸地無人可擋,在海上卻沒有堅船利炮。
國民黨敗退帶走了大部分艦船,還有美國援助的空軍,因此解放初期,中國的海岸線仍處於國民黨的掌控之下。
自9月起,每逢滿潮,國民黨都派出海空軍輪番轟炸江、浙、滬、閩沿海船隻及船廠,28軍想方設法才保護下三百多條帆船。
等到攻打金門戰令下達,這僅有的船隻已是箭在弦上。因此肖鋒決定先將第一批三個團運上金門後,船隻立即返航再運載第二、第三批次支援。
時值黑夜,國民黨雖有海空軍,卻無用武之地,到天亮,島上已有足夠的解放軍兵力,即便軍艦飛機再來也與大局無補。
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三個團8000多士兵在凌晨2點到達登陸地古寧頭,迅速發起了對敵縱深攻擊。國民黨的軍隊也第一時間發現瞭解放軍的渡海行動,展開反擊。
由於沒有派遣一名師級領導統一指揮,三個團向三個方向分別穿插,登島的胡璉敏銳地捕獲到各地凌亂的槍聲,從而準確判斷出瞭解放軍的規模和級別。
登陸部隊也沒有留下足夠的兵力把守灘頭,僅留下助攻團的一個營鞏固登陸場地,似乎第二、第三批次一來,戰鬥即可解決。
然而凌晨2點正是潮水最高的時分,這邊解放軍兵力一走,搖船的船工紛紛離船躲避國民黨的槍炮。
等到炮火稍歇,戰士們招呼船工出來,卻發現海水已在10米開外,大小船隻盡數擱淺在海岸邊的岩石、工事上,原先設想第二、第三梯隊陸續增援計劃立刻成為泡影,數萬人空有戰鬥準備,卻只能淪為隔著海面的啦啦隊。
胡璉的十二兵團此時卻在金門南面源源不斷登島,島上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已達5萬比8千。葉飛和肖鋒對此變故心急如焚,四處搜尋著可以運載兵員的一切船隻。
但是時間不可能只站在一個人一邊,隨著戰鬥的進行,天空開始放亮,國民黨海空軍毫不耽擱,趕到現場把所有擱淺船隻轟炸殆盡,島上的解放軍戰士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只能血戰到底。
葉飛、肖鋒、28軍數萬將士把對岸戰船熊熊燃燒的慘景看得一清二楚,此役已是凶多吉少,縱然人人跺腳流淚,卻是愛莫能助。
當然如果像中原大戰時,廣大人民群眾的小米手推車一樣,廈門、金門、乃至福建沿海漁民能踴躍為解放軍提供支援和建議,運送兵力的問題也許可以得到解決。
但是28軍的山東兵員對此地來說屬於外人,而福建新得解放,還沒有來得及開展各項改造工作,老百姓對解放軍和共產黨懷著恐懼大於親近的心理。
金門島上的居民看著國共雙方的交戰宛如看戲,竟稱此為"比看電影還過癮"。就連駕船的船工。有不少也是不熟悉當地水情的28軍戰士臨時充任的,以致對於潮汛往來全無概念,終於釀成擱淺之禍。
已經上島的三個團目前還未意識到自己身處絕境,正在按照各自的作戰計劃奮力突進,佔領了金門島上的幾處高地。
敵眾我寡,無力迴天由於白天不可能進行支援,廈門解放軍只能聽著隔海傳來的槍炮聲判斷戰況,由密集漸漸變得稀疏的槍聲揪緊了每個人的心。
10月25日夜間,28軍勉強蒐集到船隻派出了4個連的增援部隊,於26日凌晨到達古寧頭與先前留下的一個營匯合。
另有29軍也派出了100多人,成功登島,島上的解放軍士兵最終達到8736人,另有350名船工。
而島上的國民黨軍隊已達3個軍的兵力。胡璉已經進入戰場接受指揮。蔣介石也對島上戰況瞭如指掌,為了全殲島上共軍,他派出兒子蔣經國親臨金門督戰。
25日起金門外海日夜巡弋著國民黨各式軍艦,空中來回飛著飛機投擲照明彈和炸彈,阻隔解放軍的進一步支援。
國共雙方在古寧頭依託碉堡工事展開白刃大戰,短兵相接,雙方來回拉鋸。怎奈國民黨方面有生力量源源不斷投入戰場,還有原先留在島上的坦克突襲解放軍防線後方。
由於打坦克的火箭筒在出發前裝配混亂,登陸後各部隊竟然找不齊部件,缺乏反擊坦克手段的解放軍在鐵皮裝甲面前束手無策,被迫離開陣地尋找藏身之所,戰場形勢已經完全倒向國民黨軍。
26日下午15時20分,金門登陸部隊與廈門的無線電聯絡隨著一聲炮響徹底中斷。
26日午夜時分,彈盡糧絕的解放軍1300多人被擠壓到古寧頭北面斷崖下的沙灘,到了翌日上午,終於不敵國民黨的猛烈攻擊,或死或俘,全軍覆沒。
前來督戰的蔣經國在飛機上俯瞰全島已見戰鬥慘烈滿目淒涼;下了飛機驅車直赴司令部,沿途也都是傷兵俘虜;等他到了前線,終於為眼前血肉模糊的戰場感慨不已。
到了10月28日,苦戰了三天三夜的島上槍聲停息,大勢已去,28軍副軍長肖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對臉色慘白的葉飛失聲痛哭。
聽聞進攻命令取消的數萬將士難忍悲痛,在海邊哭著朝天揮灑火力,為犧牲戰友送行。
驕兵與哀兵自古以來,哀兵必勝,驕兵必敗是久經戰場考驗的真理。金門之戰就再次驗證了無論戰略上如何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都必須重視對手。
如果葉飛對此前廈門大嶝島的俘虜中出現了胡璉十二兵團士兵的情報稍加重視,他就可以判斷出胡璉已經對廈門方向開始增援。
如果他不是派遣山東兵為主的28軍,而是更熟悉本地海況的福建士兵,便不會因為沒能及時撤走運兵船而導致擱淺。
如果他再多準備一些船隻,第一批次就可以運上6個團近2萬人,足夠建立對半個金門的控制。如果他能發動廈門和金門的百姓,曉以大義,島上的解放軍戰士也不至於孤立無援,坐以待斃。
如果啊如果,對中央提交請求處分的葉飛將軍和10兵團的將領們能夠保持住勝利時的清醒,把驕傲的情緒收一收,那9086人的血淚就不會白白浪費。
國民黨在窮途末路之際得此大勝,軍心穩定了下來,蔣介石在金門島上下的血本終於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胡璉由此被稱為"金門王",長期負責金門的防禦事務。
縱然葉飛此後苦苦等待著再次攻打金門的命令,但隨著1950年美軍仁川登陸,抗美援朝的戰略緊迫性壓倒了統一臺灣,金門戰役就此成為葉飛一生的心傷。
唯一聊可慰藉的是,毛主席以金門之戰為例,要求全黨全軍重視海戰經驗教訓,在舟山、海南之戰前準備慎之又慎,終於成功。
葉飛、肖鋒均對此次輕敵驕縱導致的慘敗念念不忘,著有不少論述總結得失。
可惜直到兩人先後去世,也沒能看到金門重歸大陸管轄,金門、廈門隔海相望卻政治分離的局面,也不知道還要再持續多少年。
-
1 #收復臺灣, 國需良將! 決不輕敵, 也不懼敵! 重視敵情, 嚴密佈陣! 雷霆出擊, 戰必完勝!
-
2 #武統臺灣,也要從金門之戰吸取教訓,萬萬不能輕視蔡當局。
-
3 #用葉飛攻金門乃我軍之誤,驕兵必敗,但是至今可以看到葉飛是個既無謀略且不成熟的領軍人物,海戰不用習海之師而用旱鴨子般的山東兵渡海作戰不是笑話嗎?何況就派三個團,沒有動員大量的漁民和船隻象渡江作戰一樣組成萬船齊發的一次性進攻態勢那顯然是輕敵到何種程度!9000將士呀,怎麼得了,如何向國人交待?!
-
4 #什麼輕敵認識太簡單 能力不夠!
-
5 #金門是臺灣與大陸聯絡的胎盤,隔海相望的臺灣永遠依偎在母親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