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規模很大。伊朗因得罪美蘇兩大集團而無法進行正常的軍貿,因此能得到大量且穩定還便宜的軍火就只有找東方大國了。
而伊拉克雖是可以購買美蘇的軍火,但歐美的軍火的交貨時間無法滿足,如果要加急的話價格又太貴而想買蘇聯軍火,伊拉克的背後金主又不同意,而當時的中美關係又正處於蜜月期,同時中國軍火的交貨時間與價格又能夠滿足伊拉克的要求。
因此種種巧合全湊一起了,只能說一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直到現在伊朗的很多油田都控制在兔子手裡,就是為了還在兩伊戰爭時期欠下的軍火貨款。
兩伊戰爭,伊拉克的軍事裝備水平更好,伊拉克購入了6000多坦克。而伊朗也購入了200輛59/69式,從朝鮮購入了250輛59式,從利比亞購入了300輛T-55/62/72,從保加利亞購入了100輛T-55/62,總體來說無論是質還是量和伊拉克都差距巨大。
不過伊朗體量比伊拉克大這麼多,縱使裝備有欠,無力突破,但是守住還是不成問題的(尤其是在伊拉克沒有進攻慾望的情況下)。兩伊有最先進的武器,如果跟五常比,當然不是最先進,最先進的都是非賣品。
但是跟世界上其他一百個國家比,這種級別這種數量的軍隊,更別提戰爭中能隨時買到武器支援,從這點來看,的確應該打出些不一樣的東西。結果呢,打成爛仗。
單從裝備進口數量來說,坦克,火炮,作戰飛機幾項主要技術裝備,伊朗的進口數量基本都是伊拉克的二分之一乃至於三分之一,而且質量也大大比如伊拉克。這也是伊朗更為青睞輕步兵的原因:一輛坦克比一個營的步兵都值錢。
而伊拉克方面,雖然裝備多且好,但是步兵水準太次,經常被伊朗人來回穿插,戰役發起前能被穿插幾個營到陣線後方那種。所以中後期戰局常常是:伊朗人用步兵打爛了伊拉克的步兵前沿防線→缺乏裝甲部隊/裝甲部隊技術裝備水準實在太爛無法擴大戰果→被伊拉克一波裝甲部隊打回來。
伊拉克在戰前師從蘇東陣營的把步兵當作步戰車掛件的戰術思想,主要訓練的是步兵與戰車的協同作戰,對於步兵本身的戰鬥素養訓練較為有限。薩達姆政權本身相對於霍梅尼的伊斯蘭缺乏動員力與號召力,因此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也比較有限。
在戰爭早期階段之後,由於戰場的巨大需求,伊拉克方面緊急擴充軍隊,新組建了相當多的步兵師,這些步兵單位往往較為缺乏訓練。不過同時期的伊朗也比較類似,新組建的革命衛隊單位整體上也是烏合之眾,因此會出現人浪衝擊這種戰術,不過後來死多了也就死出門道來了。
兩伊戰爭的戰術思想非常落後,整場戰爭就沒有戰術可言。伊朗明明有反地雷武器,但是卻讓平民用腳去踩地雷。被宗教狂熱煽動起來的教民,充當敢死隊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單一目的,就是為了踩地雷。
同樣是作為手持武器的步兵,伊朗當時情況很複雜,既有被宗教煽動起來狂熱的教徒和共和國衛隊,也有對神棍不屑一顧的前國王軍隊,即便到了今天已經軍隊也是兩支,隸屬政府的國家軍隊。
美軍評價兩伊戰爭,用現代化裝備,打了一場原始戰爭。當時其實除了美蘇,其他國家都沒資格嘲笑伊拉克和伊朗。兩伊戰爭有許多值得認真探討的地方,不能簡單地以“低水平的戰爭”概而言之。
兩個沒有完整工業體系而且還是單一經濟結構的國家,尤其是伊朗在飽受國際制裁,幾乎沒有像樣外援的情況下,仍能堅持了八年作戰,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敢玩命未嘗不是個保護自己的法寶,在複雜動盪的中東混,沒有玩命精神必定沒有出路,特別是像伊朗這樣有抱負有雄心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把阿根廷換成伊朗,伊朗空軍根本不怕大英帝國的特混艦隊。伊朗自己的實力本身並不差,否則也不能和西方支援的伊拉克打的有來有回。兩伊戰爭都是被操縱的,兩個國家都吃美國人的虧。兩伊戰爭讓兩國經濟衰退,最後美國人來一一收拾,面對面的敵人不用怕,背後的美國人才可怕。
我們也是在美伊戰爭中醒過來的,想想我們自己對越反擊戰,也是兩伊戰爭的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我們只是當時的對手幸虧只是連軍事工業都沒有的越南。
就是到了現在,我們也只是跟著別人後面學步而已,在現代化,數字化,智慧化的軍事理論中,有沒有我們的一席之地,能有多少真正在戰爭爆發時能切實應對的軍事體系與理論策略,把別人打趴了我們醒了是萬幸,所以說時無常勢,戰爭更是詭異無常,希望下一場賜予我們的戰爭能讓對手永遠都知道痛。
兩伊作為二流國家能把一場戰爭打8年,而沒從內部崩潰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前線部隊這麼打下去必然是越打越窮,最後只能靠命去堆。不過,兩伊戰爭其實是幫助伊斯蘭政權坐穩了江山。
並且從長期來看,兩伊戰爭導致薩達姆政權債臺高築,最終直接誘發了海灣戰爭,併成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的基礎,最終永久性地清除了伊朗南部的大患,其實是有賺頭的,當然這個賺頭值不值幾百萬條人命就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