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世界翹首以盼的和平終於到來了。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正在有條不紊地,卓有成效地恢復國民經濟,準備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然而一件全國人民都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朝鮮戰爭爆發了,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針對朝鮮,實際上更大的目標是在於中國。
北朝鮮在求助蘇聯出兵援助無果之後,找到了中國。
對於中國來說出兵與美國作戰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整個中共中央內部意見分歧嚴重,多數人主張不出兵。
理由是:戰爭剛結束,經濟困難;國內局勢不穩定,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裝備落後,沒有制海權制空權;部分戰士已經有了厭戰的思想。
這些困難是很艱鉅的。打仗就是燒錢,現代戰爭拼的是兩國的工業水平,從經濟指數上比較中國是一點贏的希望都沒有。1950年,美國鋼產量8772萬噸,中國鋼產量60萬噸;美國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中國只有100億美元。美國還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整體實力已經遠遠甩開了中國。
正如毛主席曾經說過:“革命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戰爭不是你想不打就可以不打的。
1950年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戰火一路燒到了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在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集安等地區頻繁轟炸,造成無數無辜人民的傷亡。而且還頻頻派出飛機對山東半島進行騷擾,大有將戰事擴大之勢。
彭德懷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當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這仗非打不可了。”
毛主席對於出兵早有了思想準備,但是這次是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較量,下定決心是需要何等的氣魄和膽略。
“國危思良將”,此次出國作戰,如此大兵團作戰,對有毛澤東是一個新的課題,對於統帥也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那時候,雖然能征善戰的將軍很多,但是真的能承擔起這個重任的,除了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和粟裕之外也沒有人了。
陳毅元帥是唯一個自告奮勇要擔任志願軍統帥的元帥,但是中央經過考慮,不予批准。原因是,陳老總革命後期基本上是從事政工工作,久疏戰陣。
中央原本定下讓粟裕做志願軍統帥。作為“我軍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之人”,在抗日戰爭期間長期在蘇南蘇北地區打游擊,兵力不過一個師,然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卻大放異彩,一下子統兵數十萬,打起戰來也是遊刃有餘。
頗有韓信的風格“兵卒多多益善”。在華中地區,七戰七捷,淮海戰役中,粟裕以60萬的弱勢兵力,主動出擊,硬是打垮了,殲滅了國民黨80萬主力軍,一舉殲滅了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
。後來毛主席任命粟裕為攻臺總指揮,統兵65萬準備攻臺,相比於其他四名元帥,粟裕大兵團作戰經驗豐富,且一直沒有脫離第一戰線,且年紀也是最小的,只有43歲,年富力強,作為志願軍統帥確實是最佳的選擇。
不過由於常年征戰,粟裕身體一直不好,這也是劉伯承和徐向前不被優先考慮的主要原因之一。粟裕一直處於不間斷休養狀態,戰爭瞬息萬變,粟裕最終還是因為身體原因沒有掛帥。
綜合評估,此時只有林彪是最佳的選擇了。作為東北野戰軍的司令員,統兵超過100萬,遼瀋戰役中殲敵47.2萬,之後一路南下打到了海南島。
解放戰爭中的四大戰役,林彪指揮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兩大戰役,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在我軍當中無人能比。而且林彪對於東北和朝鮮地區的地理環境十分熟悉,且出兵朝鮮的部隊大部分是東北野戰軍,這三項優勢加起來,林彪是最佳人選之一。
不過林彪從內心是反對出兵朝鮮的。他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算計,比較中美兩國的軍事差距,完全沒有從政治的高度去思考抗美援朝的政治意義,這讓毛主席非常的失望。林彪託辭身體不好,怕光,怕風,怕聲音,不願掛帥。當時中央領導調侃道:“有了這三怕還打什麼仗?”去了也會動搖軍心,打不贏的。
彭德懷相比於林彪和粟裕來說,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確實稍顯不足。當時的西北野戰軍從成立的時候才五萬人不到,到改編成第一野戰軍的時候也才15萬人,只有其他野戰軍一個兵團的人數,到了1949年時候,彭德懷統兵人數都沒有超過35萬。
不過打仗不光是比拼之前帶過多少兵,打過多少勝仗,經驗夠不夠。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就像《亮劍》中李雲龍說的那種“亮劍”精神,即使知道實力不如別人也要敢於亮劍,倒在對手的劍下不丟人,人家都打上門來了還不敢動手,那才丟人。
彭德懷身上就有這種亮劍精神,而且他善於打惡戰,硬仗,他能夠迅速把戰爭局勢,把穩定住局勢。
在1950年10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在中南海召開。繼續探討是否要出兵朝鮮的問題,會上大多數人還是出於客觀的因素不同意出兵。
中途加入會議的彭德懷,在瞭解情況之後,彭德懷慷慨激昂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他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藉口開戰。
毛澤東聽了這一番話甚是欣慰,這才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那時候的毛澤東在抗美援朝這個觀點上基本屬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彭德懷的一句:“我服從中央的決定。也讓毛澤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可以說這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內在重要因素之一。
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志願軍投入總兵力135萬,期間無數的困苦,磨難,彭德懷都停下來了。面對美軍的飛機大炮,志願軍用鮮血和身體堆積出了勝利。即使再大的軍事差距又如何?你有你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永遠都不要低估中國人維護國家安全,民族尊嚴的決心,這種精神是打不敗的。
朱鎔基總理曾在會議上調侃:“要是戰爭比的是導彈多少個,飛機多少架,希特勒早就統一全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