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表現實在搶眼,使得大家往往忽略了與志願軍並肩作戰的另一支軍隊——北朝鮮的正規部隊“朝鮮人民軍”。
雖然志願軍入朝時人民軍已崩潰,但隨著戰事進展,它又逐步恢復到了擁有45萬人左右的規模,這還要遠遠大於它在戰爭爆發初期的兵力,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並且人民軍也不是毫無存在感,在戰爭中後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能完全無視他們。
整個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這個問題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先了解一下朝鮮人民軍的構成。因為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朝鮮人民軍裡有從中國回國的三個朝鮮師以及其他一些朝鮮族官兵,所以有人認為人民軍就是以解放軍為骨架搭起來的軍隊。
雖然中國返朝的官兵人數佔到人民軍兵員總數三分之一左右,但解放軍的影響卻並不大,當時朝鮮背後的是蘇聯,所以朝鮮人民軍也是按照蘇軍模式來建軍的。
我們看下1950年6月戰爭爆發時人民軍的序列就知道了。
它共有7個師團,1個坦克旅團,4個警備旅團,2個獨立遊擊聯隊的規模,人數一共有11.1萬餘人。
其中只有第6師團(師團長方虎山少將)、第10警備旅團(旅團長李芳南少將),第5師團(師團長馬相喆少將)、第7師團(師團長崔仁少將)的主官由原解放軍將領擔任,其他軍隊的主官都是原蘇軍軍官。
這是因為朝鮮人民軍就是由蘇聯扶持以來的一支軍隊,按照蘇軍模式建軍,並重用原蘇軍軍官一點也不奇怪。
朝鮮族在蘇聯境內也有大量分佈,人數和中國東北不相上下,除了原蘇軍軍官,蘇聯境內的朝鮮族組成了人民軍內的大部分骨幹。
尤其是技術兵種,幾乎沒有中國朝鮮族官兵的身影。想想就知道了,坦克兵、飛行員這些兵種我們自己軍隊裡都沒有,也就不可能在人民軍裡挑大樑,人民軍中的技術兵種大多來自於蘇聯籍朝鮮人。
解放軍的影響甚至還不如日軍,朝鮮曾被日本統治五十年,許多官兵都曾在日本軍中服役,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你看它們編制的稱謂:軍團、師團、旅團、聯隊,都是標準的日式稱謂。
蘇聯相當重視朝鮮人民軍,對它寄予厚望,武器可著勁給,直接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6個步兵師、3個機械化師的裝備,此外還有150餘架軍機,並且派出大幾百的蘇聯顧問幫助朝鮮建軍。
斯大林如此重視是有原因的,當時他押寶的是人民軍,寄望於人民軍速勝,一舉攻佔朝鮮半島。
所以,在開戰時,人民軍是相當正規的一支蘇式軍隊,飛機坦克一樣不缺,比志願軍裝備要強得多。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雖然在人民軍中影響力不大,從中國歸來的朝鮮官兵卻都是公認的精銳,以後的戰場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整個朝鮮戰爭裡,朝鮮人民軍的表現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人民軍獨自對韓軍和美軍作戰時期。也就是志願軍入朝前,從1950年6月25日到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前這段時間。
如果單看戰爭爆發初期,似乎很容易得出結論,這一時期的朝鮮人民軍英勇無敵,節節勝利,吊打韓軍。
看看他們的表現:
6月25日,戰爭爆發。
6月28日,朝軍攻佔漢城。
7月20日,佔領大田。
7月31日,佔領晉州。
看這個進度,感覺推進很快的樣子,實際仔細一分析,就能發現在這段時間,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和戰略戰術都有不小的問題。
6月25日,戰事在三八線展開,人民軍的目標直指韓國首都漢城。
在這一天發起進攻,朝鮮在軍事上有極大優勢。
在人民軍和韓軍實力對比上,韓軍有8個師團,總兵力9.8萬人。
看上去人數相差不大,實際上戰鬥力是不能相比的。韓軍的前身是國防警備隊,沒有蘇聯和中國歸國官兵助陣,他們也沒有坦克,只有40輛裝甲車,90門76mm口徑以上火炮。
這時,韓軍在三八線正面只有四個師團的兵力,其餘四個師團正在智異山區掃蕩游擊隊,並且6月23日韓軍結束了最高戰備,前線韓軍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員還在放假休息,就算在一線的部隊戒備也是大為放鬆。
至於美國,此時正在從朝鮮半島抽身,它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並沒有大規模介入遠東事務的計劃,遠東的軍費和兵力被不斷削減,絲毫沒有大戰來臨前的緊張。
而朝鮮人民軍擁有76mm以上火炮1600餘門,280多臺坦克裝甲車輛,天上還有直接參戰的飛機。
政治方面,李承晚政權正被國內此起彼伏的游擊隊和叛軍牽扯著大量精力,尤其是駐紮麗水的14聯隊叛亂,一度建立起立政權,號稱“白天是大韓民國的,夜晚是共和國的”,對韓國政治造成了很大影響。
天時、地利、人和,人民軍全都佔了,這就是一邊倒的優勢,兵力、裝備、士氣都全面佔優。
首戰,人民軍就把目標定在了漢城。
漢城戰役從結果來看是成功了,漢城作為南朝鮮首都,政治意義比軍事意義還大,佔領漢城能給敵人心理上以嚴重打擊。
但從過程來看,漢城戰役不盡如人意之處並不少。
漢城戰役持續3天,人民軍在兵力和裝備佔據絕對優勢情況下,對韓軍發起突然襲擊,卻仍然打了3天,自身有6000人左右的傷亡,這個傷亡也不算小。
並且人民軍沒能殲滅韓軍主力,雖然有600多門火炮支援,還有200多輛坦克、100多架飛機,但在許多陣地還是陷入了肉搏戰,可見人民軍步兵戰鬥力也就一般般。
要是給志願軍打,優勢這麼大的仗,沒能殲滅敵人主力就是失敗,漢城也應該早就能拿下。
話說回來,漢城戰役裡表現最好的還真就是原來解放軍的部隊,比如方虎山少將指揮的第六師團,他們在開城之戰中表現亮眼,以奇襲的方式將韓軍守軍全殲。
那麼事後回過頭再看看漢城戰役,朝鮮如果分兵在漢城方向牽制韓軍,以裝甲部隊為主力全速殺向釜山,只要在春川達成突破——這裡只有韓軍一個師團,後方就是一片空虛,人民軍的坦克可以一路狂飆,開到釜山。
春川到釜山400公里,路上沒有韓軍正規部隊,急行軍幾晝夜就能殺到,就算路上有耽擱,十天半個月也足夠到達釜山,這時美軍還來不及做出有效反應。
拿下釜山,美軍就要策劃一次登陸才能踏上朝鮮半島,需要更長的時間。漢城就事實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人民軍有充足的時間殲滅韓軍主力,拿下漢城,李承晚只能打包跑路,朝鮮形成對半島事實上的佔領。
別說兵力不夠用,人民軍一路突進,當時的政治形勢有不少韓國人民和游擊隊加入他們,再加上收編的韓軍,兵力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強攻漢城也讓人民軍主力消耗不少,後果在兩天後的水原戰役表現出來。水原戰役從6月30日打到7月6日,雖然人民軍在7月4日就佔領了水原城,但將水原地區的韓軍擊退又花了兩天時間,戰役結果是勝利了,時間又耽誤了。
然後就是大田戰役,戰役結果和漢城、水原一樣,人民軍獲勝,但過程還是一樣,並不輕鬆。
大田戰役從7月7日開始,一直打到了7月20日。
大田戰役美軍開始參戰,雖然之前麥克阿瑟已經空運史密斯特遣隊來到水原城外的烏山,並與人民軍發生了交戰,但這支部隊只有臨時拼湊起來的500來人,起不到什麼作用。
大田不同了,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成立“聯合國軍”,第二天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總司令,美軍的行動有了理由。
美24師在大田雖然被擊退,但表現得很頑強,撤退時的傷亡率達到了30%,並不是人民軍宣傳中的“少爺兵”,連師長迪安少將也在巷戰中親自操起了火箭筒去打人民軍的坦克。
事實上,人民軍的轉折點就是大田戰役了,而不是之後的釜山或者仁川。朝鮮花了13天才打下大田,人民軍的速勝希望已經宣告破滅,且自身損耗也很大,即使之後推進到釜山,也已經沒有希望擊破聯軍的釜山防線,被反推只是時間問題。
根據戰前的設想,金日成希望在8月15日前佔領釜山,時間正是20天。
回看這一階段的戰役,人民軍在25天的時間裡從漢城打到了大田,只前進了200多公里,連釜山的一半距離還沒到,而他們是一支擁有機械化裝備的軍隊,
可以再對比一下,冷兵器時代,日軍也是出動了十來萬人入侵朝鮮,那是1592年,還是中國的大明萬曆朝,沒有坦克飛機的日軍在4月12日在釜山登陸,5月2日就攻下了漢城,只花了20天。
冷兵器時代都能做到的事情,擁有機械化裝備的人民軍卻做不到。可以說,這支軍隊只是徒有蘇軍之表,而沒有學到蘇軍大兵團狂飆突進的精髓,更不用說和志願軍比了。
不能在20-30天內佔領釜山,朝鮮失敗的命運就已註定。
表面看來朝鮮人民軍把美韓軍壓迫到了釜山防禦圈,差一步就能成功,實際早已不可能。對朝鮮這場戰爭沒有任何拖延餘地,被對手組織起防禦圈就已經失敗。
以開戰時雙方實力對比來看,朝鮮本是有很大希望的。沒能做到,正說明朝鮮人民軍的指揮和戰鬥力不足,之後的潰敗也證明了這點。
美韓軍開始反擊後,人民軍作戰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亮點,對手差不多就是一路平推。人民軍主力已不復存在,志願軍入朝後的前兩次戰役,人民軍基本上已沒有成建制的部隊參戰。
彭老總在志願軍入朝前曾親往考察,發回軍委的電報中這樣說:
(朝鮮)徵兵問題異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徵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眾沒飯吃;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
正如彭老總評價的,朝鮮人民軍上手握著一把王炸,最後卻打了個稀爛,操作可以和明朝崇禎皇帝比一比。
第二階段是志願軍入朝,朝鮮人民軍崩潰恢復期。時間大致是在第一第二次戰役期間,即1950年10下旬到12月下旬。
這個階段沒啥好說的,人民軍已經一敗塗地,主力潰散,許多部隊無法撤回北方,除了被殲滅的,也有不少躲入了深山打游擊。
這些游擊隊是當初的人民軍主力,比較有價值。為了營救這些部隊,志願軍還派出125師兩個加強營組成兩個遊擊支隊深入敵後,第一支隊由副師長茹夫任隊長,第二支隊由師副政委王懷湘任隊長。
兩個支隊都攜帶著電臺,主要目的就是聯絡到這些人民軍游擊隊,以進行統一指揮。
支隊一路南行,路上打垮了一些韓軍小部隊,解救了幾百名被抓的朝鮮勞動黨黨員和家屬,在檜倉附近找到了人民軍第6師團和朝鮮內務部漢城警衛團團部,他們共有6000多人。這其實已不是游擊隊,而是集結在空白地區的成編制人民軍。
從第6師團師團長李益星口中,支隊又得知了在他們以南和以東,還分散著人民軍數十個師團建制番號的大小單位,人數大概有兩三萬,只是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各自為戰進行著遊擊。
這個訊息被上報後,敵後的人民軍就與總部取得了聯絡,開始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等到第二次戰役結束後,這些部隊歸建,這時朝鮮新組建的軍隊也基本完成了整訓,這批老兵一加入,正好成為骨幹。
第三階段是人民軍逐步恢復過來接替部分次要地段作戰。這個時期大致是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到第五次戰役,也就是1951年年初到6月這段時間。
這時人民軍的兵力恢復到了12萬左右,但戰鬥力並沒有恢復,只能執行一些掩護側翼,在次要地段作戰的任務。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金日成還是想著速勝,不贊同彭德懷決定停止進攻,全軍休整兩個月的決定。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彭老總髮火將了他一軍:
你們指望速勝而又不做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還要三個月,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我堅決反對你們這種輕敵的錯誤意見。如果你們認為我彭德懷不稱職,可以撤職審判,可以殺頭。
斯大林也是這個態度,考慮到國際局勢,他同意人民軍可南進,但志願軍不宜南進:
為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建議由志願軍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側海岸,而令人民軍繼續南進追擊。
金日成知道光憑人民軍肯定剛不過美軍,只能認慫同意。
這一時期,經過休整補充的人民軍在前線保持著三到四個軍團的兵力配合志願軍協同作戰。但由於老兵損失過多,重灌備也在之前被打光了,部隊整體戰鬥力並不高,不如戰爭初期的人民軍,因此他們無力擔負主攻任務,只能在次要作戰方向上配合志願軍作戰。
第四階段是人民軍戰鬥力恢復,逐步承擔作戰任務的階段。這個時期大致是從第五次戰役之後開始,也就是1951年6月以後,經過數次戰役的磨鍊,人民軍學到了很多,血與火也逐漸把他們淬鍊成了一支具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這時透過不斷動員和擴軍,人民軍已擴編到45萬人,實力和戰鬥力都遠遠超過了戰爭初期,也打出了一些翻身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傷心嶺和血嶺戰役。
許多人認為傷心嶺就是上甘嶺,其實不是的,兩次戰役相差了近一年。
傷心嶺戰役發生在1951年9月13日,一直打到10月15日才完全結束。
在傷心嶺之前,還有個血嶺戰役。
第五次戰役後,範弗利特想要修正戰線上的凹陷,其中一處位於華川水庫東北20英里的一個山谷,這裡西北和東側的制高點被人民軍所佔領,可以觀察到聯軍防線併發起炮擊。
範弗利特下令進攻,起初戰事較為順利,1179高地和東北的J型山嶺都被攻下。8月18日,範弗利特下令韓軍第36團拿下1179高地西南兩英里的一個山嶺,這個山嶺後來就被稱為血嶺。
在血嶺上,韓軍36團遭到持續傷亡,雖然曾拿下陣地,很快又被人民軍的反擊趕下山嶺,美軍又派出陸戰1師和韓第7師團助陣,打到9月4日才拿下血嶺。一個小小山嶺,造成美韓軍傷亡2700餘人,讓他們認識到了人民軍的戰鬥決心。
然後就是傷心嶺。
傷心嶺是一個擁有3個主峰的高地群,人民軍第6師團在這裡防守,這個第6師團是四野166師朝鮮族官兵歸國組成,屬於人民軍中的精銳,此時它的指揮官是洪寧少將。
傷心嶺之戰被美軍稱為“觸線行動”,它打了超過一個月,從9月13日打到10月15日,僅美軍就傷亡了3700餘人,其中美2師損失1670人,近半數來自其23團。
人民軍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第5軍團的3個師團被打殘,只得由志願軍第24軍進行替換。
由於傷心嶺遲遲不能攻下,範弗利特授權美2師師長:只要奪取陣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彈藥。
在這幾個高地上,美軍傾瀉下62000發72毫米炮彈,401000發105毫米炮彈,84000發155毫米炮彈,1300發8英寸炮彈。
2師23團I連3排上士比爾.威爾森回憶到:
當我們路過火炮陣地時,看到許多樹立的牌子,每塊牌子上都寫著該陣地打出的炮彈數量。戰鬥結束時,口徑從75毫米到8英寸的數十萬發炮彈射向敵軍。戰前,這裡長滿了樹。此時的山上已經沒有站著的樹木,地上沒有任何一塊木塊的尺寸超過人的前臂。佈滿岩石的地面被打得粉碎。
範弗利特彈藥量這個名詞由此而來,比上甘嶺戰役還要早了一年多。
在血嶺和傷心嶺,人民軍作戰頗有志願軍特點,往往戰鬥到陣地上最後一個人,就算陣地丟失,指揮官也會組織反擊,透過夜襲等方式再把陣地奪回來,如在9月15日對894高地的一次反擊,人6師團就給美9團2營造成了200多人的傷亡。9月23日美23團1營已佔領931高地,到了晚上又被人6師團兇悍的反擊趕下了陣地。
人民軍表現出了戰鬥力,自此以後,在陣地戰階段,東線基本上就靠朝鮮人民軍與敵軍對峙。
總體來看,朝鮮戰爭中人民軍的戰鬥力是在動態變化的。如果以戰爭初期人民軍的戰鬥力為60分的數值來計算,戰線崩潰後它就跌到了谷底,數值連原來一半都不到。到了志願軍入朝作戰,人民軍逐步恢復的階段,大致回升到了40分的水準;隨著戰鬥經驗的增加和裝備的改善,到後期已超越原來水準,能有80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