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紅軍時期,紅一軍團是中央紅軍的主力和骨幹,在軍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支紅軍隊伍是由井岡山與贛南、閩西紅軍根據地合編而成,開始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一軍團,紅一軍團的衝鋒陷陣都表現相當出色,立下了赫赫戰功。先是在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中,採取“誘敵深入,待其疲憊而殲滅之”,後衝鋒陷陣,半個月橫掃七百里,連戰皆捷,殲敵三萬餘,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和各種物資裝備。表現相當出色,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紅軍長征途中,紅一軍團作為前線開路先鋒,為大部隊開路,一直衝在最前線,一路過關斬六將,為大部隊掃平前沿障礙,如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取瀘定橋,臘子口戰鬥等戰鬥,鍛造成一支威猛之師,成為紅軍時期,戰鬥力最強的一個軍團,同時,由於打了許多硬仗,功勞甚大,功勳卓著,犧牲也非常大,自然麾下也鍛造出一批能征善戰之將,所以,在建國之後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紅一軍團成為元帥,大將,上將最多的一個軍團,其中元帥中有5位,佔元帥總數半,夠牛的,大將有4位,上將有10多位,還有很多的中將和少將。

後來,中央蘇區的老百姓有句話說,在“三一部隊”(即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一師的簡稱)擔任過團級幹部以上職務,只要能活到建國後,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基本上可以成為開國中將,最低的也是少將,甚至還有人被授予上將,比如說紅1團團長陳正湘、紅2團團長梁興初、紅5團團長曾國華……他們都是開國中將。紅4團政委羅華生是開國少將,紅12團政委蘇振華是開國上將。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一位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政委,他的直屬上司都是鼎鼎大名的開國大將和上將,即使是同級的團長、團政委,大都成為開國少將、中將甚至是上將,但唯獨他在1955年的時候,卻只授予大校軍銜,他名叫蕭鋒。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使蕭鋒的軍銜會比同事和戰友們更低一些呢?我們先看看他的履歷。

蕭鋒故里泰和萬和鎮南溪村

蕭鋒,江西泰和萬和鎮南溪村(今南坑村)人,他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參加革命工作,隨後入了團,並參加萬安、泰和農民暴動,隨後動員泰和九棟十八蕭姓42名青少年,成立了泰和紫瑤山游擊隊,隨“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參加圍攻新城戰鬥,在攻打河西馬家洲靖衛團時,頭左額被手榴彈彈片擊中,治癒後任泰和獨立營營長,後升任團長,配合主力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因作戰有功,受到中央領導的讚揚和接見。

在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時,蕭鋒在廣昌保衛戰中因作戰勇敢,被授予三等紅星勳章(此勳章為紅軍時期最高獎章,按照當時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說法,這一勳章的獲得,可作免死一次。蕭鋒一生以此為榮),任野戰直屬隊政委,隨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遵義會議後,蕭鋒擔任紅1軍團1師3團政委。長征勝利之後,蕭鋒在延安“紅軍大學”第一期畢業,奔赴抗戰一線,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割槽3團政委、軍分割槽副參謀長等職等職務。首戰倒馬關,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陳莊殲滅戰,指揮重機槍手將日軍號稱“牛刀子”專家的水源旅團長擊斃。還參加了磁武、涉林和百團大戰等上百次戰役、戰鬥。當年,日軍不斷殘酷掃蕩的華北抗日戰場,蕭鋒等指戰員率先開展了“麻雀戰”、“地道戰”和“地雷戰”,打得日偽聞風喪膽。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渤海軍區警六旅旅長兼二分割槽司令員,山東軍區七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十一師師長,二十九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8軍副軍長、代軍長等職。參加瞭解放德州、三打鄒平。而後在華東、中原戰場上,參加了萊蕪、孟良崮、皖東、皖西、豫東、沙土集、濟南、淮海、渡江、上海和金夏等戰役,被上級稱為“阻擊王牌”。

照理說,蕭鋒如此戰功和履歷,全軍大授銜的時候披上將是是妥妥的,然而,隨著就在全國基本解放的1949年10月,當時是副軍長的蕭鋒被任命為代軍長,擔任金門戰役的作戰前敵總指揮,負責指揮28軍和29軍一部,要解放金門。

金門島及烈嶼(小金門)大大小小十三個島嶼,大金門東距廈門十公里,北距大陸九公里,島長二十公里,寬十四公里,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形狀像個啞鈴,東部多高山,西部多丘陵,北岸瓊林至後沙到西北角古寧頭一帶都為黃白色沙質硬灘,礁石不多,確實是個理想大規模登陸的地點。當時據守金門防務為國軍廿二兵團下轄第五軍由高吉人中將駐防小金門與大二膽島,兵力約三千人,令第廿五軍由軍長沈向奎,轄40師、青年軍201師、廈門要塞迫擊炮營守金西地區,第45師、戰車營、201師炮兵營、118師一團守金東地區,兵力約一萬七千人,合計金門總兵力約二萬人。

解放臺灣的前哨戰金門戰役打響後,蕭鋒一聲令下,我解放軍八千多名指戰員藉助木船、舢板等渡海工具強行渡海登陸。按照部署,登陸官兵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一共有10個營的兵力,他們分屬四個團,即244團、251團、253團和246團,其中246團只派了一個營,故有“三個半團”之說。

攻入金門島的我軍部隊一登陸,船隊就在參謀人員的組織下返航,但由於敵人在海岸邊設定了障礙物,船隻無法動彈,押船返航的解放軍只得下水推船,這時敵人的炮火又向船隊襲來,船工四處躲藏。等找到船工後,潮水又已經退完。一些船隻雖已衝出障礙物,又遇到敵海軍軍艦的攔截,而躲過敵軍艦攔截的船隻又誤入了敵軍艦的潛伏區,並被我方誤認為敵軍增援船隊,遭到我廈門一帶大炮的打擊而被擊沉,導致第二、第三梯隊無法渡海。

在我登陸部隊的強攻下,敵軍也急紅了眼,不斷加強兵力援助。金門島上原駐有兵力、加上凌晨胡璉兵團重兵增援金門,敵海軍的旗艦“太平號”也開往金門增援,包圍了我登陸部隊,切斷了我登陸部隊的後路。最後我軍在與七倍於己的敵人作戰,後援無法到達的情況下,在敵人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攻擊下,連續苦戰一天,到26日夜間彈盡糧絕,大部犧牲。

在登島的我軍13位團領導中,除2人被俘後遭遣返外,其餘11人不是在戰鬥中犧牲,就是被俘後遭殺害。具體名單如下:

邢永生,244團團長兼政委,戰鬥中被俘,被押往臺北,在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被秘密殺害。

朱斐然,244團參謀長,戰鬥中身負重傷,被俘後犧牲。

孫樹亮,244團政治部主任,戰鬥中被俘,被押往臺北,後被遣返回大陸。回到大陸後,被開除黨籍和軍籍,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

劉天祥,251團團長,在古寧頭陣地負傷被俘,後被押往臺北,在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被秘密殺害。

田志春,251團政委,從古寧頭突圍後再遭敵人包圍,彈盡被俘,後被押往臺北,在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被秘密殺害。

郝越三,251團參謀長,戰鬥中犧牲。

王學元,251團政治部主任,戰鬥中犧牲。

馬紹堂,251團副團長,也從古寧頭突圍出來,但因傷被俘,被押往臺北,後被遣返回大陸。回到大陸後,被開除黨籍和軍籍,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

徐博,253團團長。戰鬥失利後,他潛伏在山裡,一次下山偷吃田裡的地瓜才被發現,此時已與敵人周旋了近百天。被捕後,他被押往臺北,在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被秘密殺害。

陳利華,253團政委,戰鬥中被俘,化名“陳開中”潛伏下來,後來任臺“國防部”保密局上校。1981年,他遭人告發,被殺害。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稱陳利華在古寧頭突圍後失蹤。

王劍秋,253團參謀長,戰鬥中負傷被俘,後被押往臺北,在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被秘密殺害。

孫雲秀,246團團長,任增援部隊總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飲彈自盡。

劉漢斌,246團副團長兼參謀長,戰鬥中犧牲。

戰後,蕭鋒來到廈門海邊,登上廈門雲頂巖,眺望金門,突然下起了雨,他拒絕家人要他避雨的要求,佇立山頂,任憑雨水將他澆得透溼,他帶來了酒,遙望金門,向大海里灑了三次酒。隨後對這場敗仗做深刻的反思和檢討,作了自我批評主要涉及:

一是輕敵,上至第十兵團,下至前線指揮,主觀上全都輕敵,導致戰略戰術部署上失當;二是渡海船隻不足,而且民船也不可靠、不配合;三是退無可退的國民黨置之死地而後生、作困獸斗的堅強意志;四是胡璉佈下迷局,十二兵團出乎意料的增援成功;五是善於陸戰的解放軍對海戰、海島登陸戰了解的嚴重匱乏;六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得國軍當晚提前發現敵人偷渡,運氣超好。

接著,蕭鋒後被調離28軍,連降3級,降到副師長,後來授銜的時候,只授予大校軍銜。

22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營:人數從250人到530人不等,下轄三到四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