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的八路軍編制的問題。
抗戰時期八路軍營一級的武裝,一般下轄三到四個連。在1937年夏天八路軍整編後,當時的正規團下轄三個營,每個營三個連,全營有四百多人。當時的一個營除了三個步兵連外還有營部直屬的部隊和一個機槍排(或連)。
當初八路軍最早的營一級的幹部,很多都成了開國將軍,戰功高的如梁興初、曾思玉都是開國中將。一般的早期營級幹部也都能在1955年拿到少將軍銜。
曾思玉中將
到了1937年的下半年,很多八路軍部隊實現了擴編,一些營能下轄到四個連,人數也從原來的400多人增加到了500多。1937年年底,120師359旅的很多部隊都已經達到了四個連的編制。到1941年11月時,賀龍師長在晉西北做工作報告時曾說,步兵營每個營有三個步兵連還有一個機槍連或機槍排,全營的戰士有482人,營部有33人。每個營有步槍322支,短槍32支還有輕機槍九挺,擲彈筒六個到九個。
梁興初中將
當時的八路軍在華北山區的兵工廠已經能用鐵軌為原料自主製作一些擲彈筒了,八路軍正規軍的裝備也得到了一定水平的提升。
1943年後,八路軍在隊伍編制上進行了壓縮,活躍在山東區域的八路軍的營編制為543人,每個營下轄三個連,每個連154人,還有機槍排和營部人員72人。當時一個連的步槍數量也不過120支,還不夠一人分一支的。
除了普通的步兵營外,八路軍還有一些騎兵營、炮兵營和輜重營,這類營的人數也多寡不一。115師最初的騎兵營,是從紅軍的騎兵團改編而來的,當時的營長是劉雲彪,營指導員是李鍾奇(開國少將)。這支部隊最初活躍於河北唐縣一帶的山區,當時根據目擊者的目測,該營就有戰士近600名,很明顯,這樣的營的人數超過了一般的步兵營。
而120師在1940年組建輜重營時,曾對營的建制和人數進行過詳細的設定,每個營有三個連,每個連三個排,每個排三個班,每個班八名戰士再有正副班長各一人。如此計算的話,這個營算上營部,人數大概在250人到270人,是比一般的步兵營人數少很多的。
李鍾奇少將
當然,輜重營的建立,也意味著八路軍的日趨正規化和戰略戰術的多樣化,這也是人民軍隊進步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