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自此,飽經戰爭風霜的舊中國已經成為歷史,新的篇章、新的征程就此展開。可是,經歷了戰爭的一次次打擊,中國當時的綜合國力極其低迷。

百廢待興,在各個方面都迫切的需要提升,為的是讓中國不要再次成為別人刀俎上的魚肉。好在當時中國還有國際夥伴“蘇聯”,在經濟和軍事上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援和幫助。

可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真正意義上“永遠的朋友”。

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把提供給中國的科學家全部撤走,經濟上也不再支援,一時間中國亂了陣腳,因為在撤走的一大批科學家中,有很多都是幫助中國研究核武器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的離開給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中國極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然而,中國人是不會輕易認輸和屈服的,一個又一個的科學家湧現了出來,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造成了“兩彈一星”。

在眾多“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中,很多人雖然不比鄧稼先有名氣,但貢獻不比他差,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他為國神隱17年,3次放棄諾貝爾獎,雖然名字很陌生,但這就是祖國的脊樑。

孤苦無依,志向遠大

1907年,這個註定不平凡的王淦昌於江蘇出生。命運好像是在戲弄王淦昌一般,一出生便給了他一個條件相當好的家庭。

父親是當地有名望的郎中,不僅醫術高明,待鄉親父老也極其親切,經常會免費的會診,在當地也是收穫了不少好評。對王淦昌的教育也是“教導有方”,經常會給他講一些名人名事

這樣的家庭在當時任誰都會羨慕三分,但在王淦昌還未真正享受生活的時候,他的家庭就發生了巨大的變故。

重大的變故讓王淦昌的生活情況每況愈下,因為年紀尚小,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就壓到了母親身上,但母親的身體也越來越差,直到王淦昌十三歲的那年,母親也因病去世了。

小小年紀的王淦昌成了孤兒,無法獨立生活只好投奔外婆。對於王淦昌來說,外婆也是改變其一生的重要人。

對早年喪父喪母的王淦昌來說,生活已經“索然乏味”了,即便是上學,也沒什麼追求了,他原本想著去放羊,默默生活,但外婆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想法,外婆說:“中國現在不缺放羊娃,卻的是有學問的人。”這句話直到王淦昌去世都還銘記於心。

就這樣,王淦昌走上了刻苦努力、報效祖國的道路。之後他還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在校期間還跟著同學老師們一起參加過遊行活動。

但王淦昌能夠在之後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他比別人更加有遠見,在別人還依賴、堅持遊行改變國家的時候,王淦昌已經放棄遊行,改行科研了。他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也堅信科技能夠改變一切。

成就頗豐,三棄諾獎

王淦昌努力刻苦的學習換來了公費留學德國的機會,1930年王淦昌23歲,遠赴德國留學的他,學習更加刻苦了,在校期間,他提出了“中子”的思想理論。

但當時的德國研究員太過自大,堅定不移的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完美的,王淦昌一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能提出什麼樣有建設的想法,所以一直以來,王淦昌的理論都沒有被重視,漸漸的王淦昌也放棄了這個理論。

僅僅過了一年,英國的一個科學家以王淦昌的“中子”理論取得了諾貝爾獎。當然了,也不是大家認為的剽竊,英國的這個學者並不認識王淦昌,這個理論也是英國的科學家不斷的探索出來的。

就這樣,王淦昌錯失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即便是德國的研究員事後與王淦昌道歉也於事無補。

第二次錯失諾貝爾獎是王淦昌已經回到國內了,當時他從德國畢業之後,就下定決心回到祖國,報效國家,很多德國的科研所都提出過“挽留”,但都被王淦昌拒絕了。

回到國內沒多久,王淦昌又發現了“中微子”,還寫了一篇理論進行發表,只不過他沒有機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王淦昌的理論被國外的幾個科學家看到了,他們對於這個理論進行了擴充套件和深入的研究,成功發現了中微子的存在,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1956年,王淦昌已經49歲了,年近半百的他,遠赴蘇聯進行物理學課題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和他的團隊又相繼發現了“超子”和“超子中的反粒子”,本來這一次是有極大的機會將這個實驗課題繼續研究下去的,但奈何當時與蘇聯的關係持續惡化,最終導致實驗無法進行,遺憾的與諾貝爾獎再次失之交臂。

為國神隱,功不可沒

蘇聯徹底和中國“決裂”之後,中國為了能實現富強的願望,打算自主研發核武器。王淦昌作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依然是研究小組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但眾所周知,當時關於核武器的研究,是個“不能說的秘密” ,一旦投身到研究中,就意味著放棄家庭,放棄一切,然而王淦昌說了這樣一句話,令所有人震驚和佩服:“我願以身許國。”

自此,世界上再也聽不到王淦昌的任何訊息了,而研究小組卻多了一位能力非凡的王京。親戚朋友所有人都以為王淦昌失蹤了,甚至有的人認為他是因為研究出現了事故,早就已經去世。

根本沒人想得到王淦昌隱姓埋名、為國奉獻去了。就這樣,王淦昌為國神隱了十七年,直到核武器研發和實驗成功都有他的參與。

古人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王淦昌雖然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但他從未想過獲取什麼功名利祿,不然也不會三次放棄諾貝爾獎。

在王淦昌的心中,一切的一切都比不過祖國的繁榮富強。1978年,王淦昌終於恢復了自己的身份,在與家人團聚之時,也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結語:

在那個年代,像王淦昌這樣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為了祖國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無私奉獻,是他們的付出,才有瞭如今的國富民強的中國,是他們的努力,才換來了如今安定團結的中國。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夠像王淦昌一樣,在迴歸家庭、迴歸社會過後,還能被世人銘記。

直到1998年,王淦昌才因病去世,享年91歲,為了紀念和感恩這位偉大的老先生,國家也專門針對王淦昌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為的是宣揚和肯定王淦昌的偉大功績和精神。2003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還把一顆非常閃亮和耀眼的行星命名為“王淦昌星”,以此歌頌在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中,有這樣以為偉大的人能夠不顧一切的無私奉獻。

8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打了八年,死了上百萬人的兩伊戰爭,究竟在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