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日,從江西方向南下的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在4兵團司令員陳賡指揮下經過12天的連續行軍作戰,解放了廣東省省會廣州。但是此時的陳賡並沒有多少喜悅可言,相反還有一絲憂慮。那就是廣東戰役發起以來,國民黨軍基本上是望風而逃,真正在作戰中殲滅的並不多(整個廣東戰役殲敵5.8萬餘人,其中有4萬多人是在廣州解放後的陽江追殲戰中殲滅的),從廣州撤出來的敵人還有好幾萬,正在向西逃竄。
這些敵軍不消滅,對將來解放廣西、解放海南都是一個重大的隱患。
1、陳賡部署追敵,林彪心存疑慮10月15日,就在鄧華率第15兵團凱歌高奏開進廣州時,陳賡命令已經到達城郊的第4兵團部隊一律不進城,繞城而過,晝夜兼程,追擊逃竄的敵軍。與此同時,陳賡向毛主席和指揮中南戰場作戰的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林彪分別發了一封電報,報告第4兵團將繼續向西追擊國民黨軍。
此時坐鎮武漢的林彪剛剛指揮第四野戰軍第12、13兵團結束了衡寶戰役,一舉殲滅白崇禧部隊戰鬥力最強的4個師。但是並沒有實現在湘桂邊界全殲白崇禧集團的目的,眼下白崇禧的20萬兵力正在向廣西境內撤退。林彪擔心,如果廣東的敵人潰逃到廣西與白崇禧會合,將會對未來解放廣西增加困難。而從廣州出來的敵軍已經先我數日出發,與我軍部隊拉開了數百里距離,並且有汽車、輪船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反觀參加廣東戰役的我軍部隊,已經連續行軍作戰半月以上,行程超過3000裡卻沒有任何休整,交通工具也遠不及敵軍。從一般的軍事常規來說,這樣的部隊已經難以承擔重大的作戰任務。所以,林彪認為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很難追上並殲滅敵人,相反會加快敵人的逃跑速度,使兩股敵人迅速會合。思慮再三,林彪與15日24時給陳賡回電指出:“如你們已追不上敵人,則望停止追擊”。
對於林彪這份簡短的電報,南征北戰的陳賡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因為這既符合又不符合林彪的作戰風格。林彪用兵注重三個原則:戰前縝密謀劃,“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在這位身材瘦小的指揮員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1948年南下北寧線作戰,毛主席苦口婆心足足勸說了半年。戰時勇猛頑強,遼瀋戰役中黑山阻擊戰,林彪命令10縱司令員梁興初:“要讓敵人在我軍陣前屍橫遍野”。戰後對潰逃的敵人窮追不捨,遼瀋戰役中廖耀湘兵團企圖撤退,林彪命令剛剛完成千裡奔襲、打下錦州的主力部隊立即轉兵遼西,硬是將這股敵人圍殲。
而此時從廣州撤退的敵人無論是兵力兵器都不如遼瀋戰役中任何一支敵軍兵團,相反我軍第4兵團則是全軍20個兵團中戰鬥力最強的兵團之一,特別是劉伯承帶出來的二野部隊,最擅長打長途奔襲的運動戰,怎麼可能追不上敵軍?
更何況此時陳賡已經是先斬後奏,在向上級請示之前,第4兵團的10萬大軍早就如離弦之箭一般向西狂飆突進,走在最前面的李成芳第14軍已經佔領廣州西面通往廣西的三水、四會,繼續向高要攻擊前進。收到林彪電報後幾個小時,國民黨軍第39軍103師4000多人向我軍投誠。更重要的是,眼下各部隊鬥志旺盛,相反國民黨軍士氣低落,甚至出現我軍一個班只打出一顆手榴彈就迫使120多個敵人投降的奇蹟。而且敵人主力的逃跑路線也被我軍從追擊中俘虜的敵人查明,那就是經佛山、陽江、湛江逃往雷州半島,然後再去海南,我軍距離敵軍最近的部隊只有100多公里。陳賡和第四兵團多數指戰員都有信心認為,只要堅持追下去,一定能將敵人消滅。
第二,追不追敵的問題,陳賡和毛主席不謀而合自從第四兵團配屬給第四野戰軍後,在作戰問題上,陳賡就沒少和林彪產生過分歧。但這兩位出自黃埔軍校的師兄弟個性都非常鮮明,林彪統籌全域性,說一不二。陳賡黨性原則強,遇到不同意見敢於直陳,處理方式也比較靈活。在陳賡看來,如果一味服從命令,很可能使眼前這幾萬敵人從容跑掉。
於是,按照1948年出臺的《請示報告制度》中“中央候補委員都有單獨向中央或中央主席隨時反映情況及陳述意見的義務及權利”這一原則,陳賡將自己的意見以電報形式於16日晚19時發給了毛主席。不僅如此,《請示報告制度》中還有“下級向上級所作政策及策略性的報告,也需要告知中央”的規定,因此,林彪也把陳賡的意見彙報給了毛主席。陳賡給毛主席的電報同時也發給了林彪和二野首長劉伯承、鄧小平,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不得不說,身經百戰的陳賡同志絲毫沒有居功自傲的態度,提意見歸提意見,一切還是按照組織程式進行,相信上級、相信組織。
接到陳賡電報後的毛主席於17日回電,口氣略帶商榷,卻是明確支援陳賡追擊逃敵的決策,判斷敵軍逃跑的方向也和陳賡所查明的情況一致。毛主席這位偉大軍事家的遠見卓識,不僅迅速統一了前方各級指揮員的思想,而且極大地鼓舞了正在追擊途中的第四兵團10萬官兵。林彪再沒有不同意見,18日發電給陳賡,命令第4兵團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執行。
第三,第4兵團窮追猛打10晝夜,殲敵4萬國民黨在廣東的兵力是11個軍,大部分是被解放軍全殲後重建亦或是新組建的部隊,建制殘缺不全,總共有十五六萬人,編為第12、13、21兵團,每個兵團下轄兩個軍。由廣東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指揮。其中第12、13兵團在我軍南進中被殲滅不少,餘部四散,只有剛從海南調來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第21兵團未受打擊,廣州解放前奉蔣介石之命在兵團司令劉安祺率領下整建制的向雷州半島方向逃竄。陳賡要追上殲滅的敵人,就是這個劉安祺兵團,在第四兵團發起追殲戰時,他們正位於南海邊的陽江地區,一面準備走陸路向雷州半島前進,一面等待國民黨海軍的接應。
而劉安祺的這個計劃很快被特科出身的陳賡透過截獲電臺通話的方式獲悉了。
有了精準的定位,陳賡迅速部署了三路大軍平行追擊,風捲殘雲般向陽江地區撲來。14軍40師、42師3個團組成右路軍,由40師師長劉豐、政委張子明指揮;41師和40師1個團組成中路軍,由41師師長查玉升指揮;15軍43、44師組成左路軍,由張顯揚和向守志兩位師長指揮。
劉安祺萬萬沒有想到陳賡兵團來的這麼快,一開始他的部隊行進的還比較順利,偶爾會遇到零星阻擊,還以為是地方游擊隊,並沒有太當回事。24日,劉安祺兵團剛剛動身,就和急速趕來的14軍42師125團迎頭相撞,劉安祺這才如夢初醒,可是已經晚了,第4兵團的三路大軍已經將他的部隊合圍在陽江以西約10公里的範圍內,插翅難逃了。
但是劉安祺還是拼命掙扎了幾下,在第四兵團的包圍圈裡左衝右突了一番。25日凌晨,就在我軍發起全面攻擊之前,劉安祺指揮部隊向西面的白沙圩發起攻擊。3個師的國民黨就連續8次衝擊都被我軍打了回來,而我軍的總攻一發起,國民黨軍瞬間亂成一團,整建制的部隊或被殲滅,或舉手投降。陸上逃路被徹底鎖死,敵人只能掉頭向波濤洶湧的海上逃跑。午時過後,絕望之下的劉安祺在衛兵護衛下登上一艘軍艦,趁著解放軍還沒到來之際倉皇而逃。剩下的國民黨軍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我軍各部全力向海灘壓縮,炮火基本上封鎖了海灘和海面,登上軍艦的敵人隨即遭到炮火打擊,除了極少數僥倖逃走外,被擊斃和落水淹死的高達1萬餘人。而沒有登上軍艦的,至26日中午被我軍全部殲滅。
至此,陽江追殲戰勝利結束,第4兵團各部克服疲勞、窮追猛打10個晝夜,殲滅國民黨就第21兵團4個軍大部,共4萬多人,其中俘虜近3萬人,而我軍傷亡、失蹤僅1000餘人。
第四,林彪發賀電給陳賡,高度評價陽江追殲戰27日,第4兵團的捷報傳到四野司令部,原先持反對意見的林彪喃喃自語:“陳賡真不簡單!”緊接著,林彪馬上口述了一封給第四兵團的賀電:
“陳賡同志,慶祝你們在陽江地區全部殲滅由廣州向西南逃竄之敵主力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對解放瓊崖和解放廣西均有重大意義,對於你們堅決執行毛主席指示的精神,連續十晝夜窮追猛打的精神,特予表揚。”
電文雖然不長,林彪的喜悅之情卻溢於字裡行間,殲滅4萬狼狽不堪的敵人這樣的戰績林彪用了“偉大勝利”、“重大意義”等字眼,即便是在發給四野部隊的電文中也是極為罕見的。陽江追殲戰殲滅大量逃敵,陳賡兵團就可以沿著南海海岸線向西直入廣西,北面第四野戰軍的第12、13兵團6個軍從湖南直衝而下,白崇禧的20萬桂系部隊如果再逃,就只能跳進波濤洶湧的南海了,這樣有利的態勢,林彪焉能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