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林彪和粟裕是我軍兩位最能征善戰的將軍,他們的指揮水平難分高下,但為什麼1950年中央點將統兵入朝作戰,首選粟裕,次選才是林彪?
林彪的兩個優勢林彪和粟裕是我軍中軍事能力最為出眾的兩位將軍,在解放戰爭期間,林彪是五大野戰軍中兵員數量最多的部隊四野的軍事首長,而粟裕是解放戰爭時期,五大野戰軍中殲敵數量最多的三野的軍事負責人。
巧合的是,這兩位優秀的軍事將領是在同一年出生的,1950年的時候,他們都只有43歲,和彭德懷元帥、劉伯承元帥、徐向前元帥等幾位能征善戰的老帥相比,他們都屬於年富力強者。
從軍事能力,從年齡,從職位上來看,這兩位將軍無疑都是統兵入朝的最佳人選,甚至從另外一些角度看,林彪比粟裕還要更合適一些,比如林彪具有以下幾個粟裕所不具備的優勢:
首先,人事上的優勢。東北邊防軍的兵員大都來自四野,第13兵團和42軍都是原先四野的部隊,之前都是在林彪的指揮下作戰的。
而這正是粟裕所缺乏的,中央為了便於粟裕更好地領導東北邊防軍,決定把蕭勁光大將調來給粟裕當副手。因為蕭勁光是四野的老將,當年在紅七軍團,粟裕是參謀長,蕭勁光是政委,兩人關係很好,合作默契,他可以很好地協助粟裕。
但是,這種人事上的調動,顯然有其無奈之處,因為蕭勁光是共和國第一任海軍司令員,當時他正忙著籌備發展海軍機關和海軍力量,為了給粟裕配一套趁手的班子,他只能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
其次,對戰場情況的熟悉程度。粟裕將軍指揮作戰,戰場大都在華東、中原一帶,他沒有在那麼高緯度的戰場上打過仗。
而林彪是45年10月進入的東北,在那裡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戰鬥,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他對那裡的氣候、地形、民情、作戰方式都更加了解,他顯然比粟裕更能適應入朝作戰。
林、粟的作戰風格對比既然林彪具有這兩個比粟裕更好的優勢,中央為什麼不首選林彪而是首選粟裕呢?這恐怕還要從兩人指揮作戰的風格說起。簡單來說就是,粟裕指揮作戰,更大膽,更果斷,更富有想象力;林彪指揮作戰,更謹慎,更細緻,更穩紮穩打。
我們很難說他們這兩種指揮風格誰高誰低,粟裕的風格決定他在淮海戰役中那耀眼的成就,那種天才般的想象力和預見力,那種決斷和雄心,放眼古今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而林彪的風格,決定了四野部隊超強的戰術素養,林彪不打無把握或者冒險之仗,這讓四野每戰必勝,戰損小,成果大,贏得了常勝不敗的美名,林彪因此在士兵中擁有了崇高的威望。
這兩種指揮風格各有長短,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效果,無法直接簡單地做出孰高孰低的評價。但是,針對具體的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中央顯然需要對他們誰更適合這場戰役進行一個評比,而選擇的結果是粟裕佔了上風。
作家王樹增是這樣描述當時中央的願望的,他說中央“極為渴望用優勢兵力像淮海戰役殲滅國軍那樣,全殲美國幾個整師。”作為淮海戰役最主要的策劃者,還有誰比粟裕更適合這一任務呢?
國防大學教授徐焰也在其著作中指出:“考慮到粟裕長於戰役指揮,卻長期在華東作戰而不很熟悉東北野戰軍的部隊及東北的情況”,中央特地派了長期在南滿工作的蕭勁光、肖華來協助粟裕,以彌補他在人事上的不足以及他對戰場狀況的瞭解。
額外說一句,我們從這項任命也可以看出,中央這時候顯然是把粟裕和林彪、羅榮桓的並列看待的,因為蕭勁光、肖華二人過去是林彪和羅榮桓的副手。
最敢打的粟裕大將對比粟裕和林彪二人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幾個關鍵性決策,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兩人在指揮風格上的巨大區別。
粟裕能打、會打,關鍵還敢打,這是粟裕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當年在華中,粟裕和張愛萍就因作戰方式的而發生過爭論,張愛萍當時力主進行有限規模的運動戰結合游擊戰,粟裕卻堅持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部隊在華中立足打下條件。
在豫東戰役中,粟裕更是展現出了驚人的魄力,在條件並不理想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打了這一仗。以至於後來58年批判粟裕個人主義的時候,有人說“只有大野心家、大陰謀家才會如此貪功,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打這樣的大仗。”
當初中央為了緩解華北和東北的戰爭局面,決定讓劉鄧挺進大別山,陳粟打過長江去,直插敵人腹心,吸引國軍的力量。粟裕卻敢於斗膽直陳,指出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黃淮集中主力打殲滅戰才是最好的選擇,後來,他又一步步地把戰局從“小淮海”發展成了“大淮海”,最後成功地把國軍主力消滅在了長江以北。
粟裕的這些大膽決斷,都是在敵強我弱的劣勢情況的做出的。比如淮海戰役的60萬打80萬,當時華野不過才35萬人,只是東野的一半,卻消滅國軍44萬多人。
粟裕在劣勢下敢想、敢打,更能打,果敢堅毅,這正是我們面對美軍時最需要的一種品質。
如果把林彪放在粟裕的位置上,他是不會這樣處理的,48年圍困長春圍了7個月之久才拿下,蔣介石用一座孤城成功地牽制了東野。後來打錦州時,林彪多次猶豫反覆,好不容易才下了決心,後來他又未能及早切斷營口,讓幾萬人撤走了。
這兩次一次是關閉陸上的大門,一次是關閉海上的大門,客觀來說,這並不是他沒有領悟中央“關門打狗”的精神,而應該是他缺乏這麼做的魄力。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林的這種風格當然也有自己的好處,粟的這種風格也有自己的不足,而如何讓這兩人在不同的場景下把自己的長處最大化,這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