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曾經在太平洋上啃過很多難纏的骨頭,比如說塞班島、關島、貝里琉島戰役、硫磺島、沖繩等等。陸戰隊員們曾經在戰場上浴血廝殺,憑藉他們的鮮血和勇氣攻克了一座座日軍頑強防守的島嶼。但是,沒有任何一座島嶼能夠和塔拉瓦環礁的貝蒂歐島一樣,美國海軍陸戰隊印象深刻,也沒有任何一座島嶼能夠如它一樣對美軍影響深刻,甚至改變了美軍後續的攻島作戰。
一、目標塔拉瓦在塔拉瓦戰役爆發前,美軍的僅僅進行了一次島嶼登陸作戰,也就是1942年8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此次戰役是一場冗長乏味的拉鋸戰,從1942年8月開始至1943年2月結束,長達數個月的島嶼爭奪戰,其實並沒有讓美軍學到些什麼,至少陸戰1師的登陸作戰可謂順風順水,反倒是後面的防守戰裡打的較為艱苦。可不管怎麼樣這仍舊是一次勝利,所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後,美軍開始謀劃在太平洋進行戰略反攻,決心儘快結束和日本的戰爭。
原本美國陸海軍決定去攻打新不列顛島,那裡有日軍在南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拉包爾基地,光是駐軍就有十萬之眾。如果美軍能夠攻陷拉包爾,全殲當地的日本駐軍,那麼必然能夠達成重創日軍的目的。奈何,無論是陸軍的麥克阿瑟,還是海軍的尼米茲都必須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以他們現在手中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攻克日軍用大軍駐守的拉包爾,攻擊的結果多半是損兵折將。
對此,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可以率軍先去攻克馬紹爾群島,中太平洋踹開日軍的防禦,同時還能牢牢的抓住戰爭的主動權。而尼米茲則建議先一步攻克吉爾伯特群島,以便獲得在空中的優勢和便利,這樣攻擊馬紹爾群島時就會方便許多。在尼米茲經過了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辯論之後,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令對吉爾伯特群島發動攻擊,首要目標就是吉爾伯特群島內的塔拉瓦環礁。
美軍為此準備一支龐大的攻擊部隊,由兵力達3.5萬人的第5兩棲軍和兩棲登陸艦隊、第五艦隊共計百餘艘軍艦前去攻擊吉爾伯特群島。雖然說有部分部隊分兵去攻佔馬金,可攻擊塔拉瓦環礁主島貝蒂歐島的仍有陸戰2師約18000人之眾,另有數十艘軍艦為其提供支援力量。在美軍的計劃之中攻佔小小的貝蒂歐島應該是一場非常輕鬆的戰役,畢竟貝蒂歐島的長度不過3.5公里,最寬處不過720米,是個狹長而缺乏縱深的島嶼,應該是能一鼓作氣拿下的。
二、慘烈的登陸戰奈何美軍不知道的,日軍對這個小島異常重視,這裡不僅僅修築有機場,更有2500多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防守此地,算上日軍的海軍工兵隊和大量的朝鮮勞工,島嶼上約有4800名日軍。而主持貝蒂歐島防務工作的是日本海軍的柴崎惠次少將,此人在艦隊的工作經歷不明,但絕大多數工作都和修建港口防禦和要塞有關,他已經帶人在此地大興土木長達18個月,如今的貝蒂歐島堪稱是一座要塞。柴崎惠次本人更是宣稱,美軍就算來百萬大軍,花一百年時間也不可能攻陷他的防禦。
雖然柴崎惠次這話肯定是吹牛,美軍真要來一百萬人,一人一口唾沫就把守軍都淹死了。但是這個貝蒂歐島現在確實是遍地工事,光半地下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就有500多個,而且都被交通壕和地下坑道連線。島嶼上的炮兵陣地多達11處,僅僅是海灘地帶就有25門野戰炮,島嶼上還有四門可以全向射擊的203毫米半地下結構要塞炮,與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要塞炮在結構上基本一致。可以說,貝蒂歐島根本就是個殺戮陷阱,大大咧咧的美軍直接就踢在了鐵板上。
1943年11月20日上午9點整,美軍登陸部隊在經過了由各型戰艦和多達千餘架轟炸機組成的火力準備階段後,開始派遣部隊兵分三路登陸島嶼。此前美軍曾經冒冒失失的靠近了貝蒂歐島,結果遭到了要塞炮的還擊,迫不得已才準備瞭如此恐怖的火力準備。但饒是如此恐怖的火力,登陸的美軍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海灘上有大量的障礙物,別說LCVP登陸艇過不去,就算是LVT兩棲戰車也是過不去的,紛紛都被灘頭的障礙物絆住了。
登陸艇和戰車過不去,那美國陸戰隊員們就只能翻身下車涉水登陸,而藏在工事裡的日本陸戰隊員們則抄起長槍短炮開始向登陸的美軍士兵連連開火。可憐的美國陸戰隊員們不僅涉水登陸,還要面對眼前數不清的障礙物,行動不便的美國陸戰隊員不知有多少人中彈身亡,或是被日軍的炮火炸得粉碎。雙方鏖戰了足足一日,三處登陸位置的美軍都沒能突破灘頭,只能被卡在灘頭上動彈不得。
三、喋血貝蒂歐唯一值得美軍慶幸的事情是日軍指揮官柴崎惠次已經被炸死了,或許是因為他之前給自己插了太多的FLAG,結果在戰鬥第一天的中午就被美軍的炮火給炸死了。當然了,美軍並不知道這一切,他們還以為柴崎惠次還在指揮部隊作戰呢。柴崎惠次的死讓美軍勝算大增,因為沒有了柴崎惠次的指揮,貝蒂歐島的日本守軍就只能依靠預訂的作戰計劃作戰,根本沒有任何臨時調整的可能了。可就算是這樣,美軍的攻擊也不是多順利,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血的代價。
按照美軍戰史記錄,陸戰隊員們每前進一步都要面臨日軍的火力打擊。那些隱藏的碉堡會突然噴吐致命的火舌,彈雨可能會突然封鎖那些看似安全的道路,而且陸戰隊員背後那些被用火焰噴射器清理過一次的碉堡也可能突然開火,因為日軍已經順著坑道返回了這處碉堡。在這種近乎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陸戰隊員們只能用生命為代價向前推進,每時每刻都有人倒下。而艦炮和轟炸機的飽和火力也收效甚微,因為那些碉堡和炮兵陣地、要塞炮都被嚴密保護起來,除非有明確座標呼叫大口徑艦炮直射,否則絕難將其摧毀。
如此慘烈的戰況,讓人很容易就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絞肉機,因為現在士兵們確實是被扔進了"絞肉機"之中。好在美軍投入的兵力足夠多,只要憑藉足夠的耐心和不斷地投入兵力、進行狂轟濫炸,還是可以將這座"血肉磨盤"打得粉碎。於是美軍展開了為期三天的漫長拉鋸戰,美國陸戰隊員和日軍展開了反覆的爭奪戰,雙方可能為了一個碉堡、一個小山丘、甚至是一條塹壕反覆爭奪。可以說,在慘烈的拉鋸戰之中,美日兩軍的官兵是在血水裡摔跤,看誰能撐到最後。
直至11月23日下午1點,美國陸戰二師才肅清了島嶼上的全部日軍,守島的日軍幾乎全軍覆沒,倖存者不過17名日軍士兵和129名朝鮮勞工,而美軍則付出了1696人陣亡,2296人負傷的代價才攻陷貝蒂歐島。可在美軍原本的計劃之中,攻陷貝蒂歐島只應該花去一兩天的時間,至多數百人的傷亡而已。可現在,美軍不得不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攻擊島嶼的慘烈程度與困難程度超過了他們過去的想象,任何一次攻島作戰都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
四、高昂的學費塔拉瓦戰役對於美軍而言是個慘烈的教訓,在投入如此強大的兵力之後,還付出瞭如此多的傷亡,這讓遠在後方的尼米茲都感到觸目驚心,他本人更是在戰役剛結束後的第二天就趕到了貝蒂歐島。而第5兩棲軍的指揮官霍蘭·史密斯認為這次戰役完全得不償失,此次戰役讓他麾下的陸戰隊員們平白付出了生命,只為了一座毫無意義的島嶼,他寧願他的陸戰隊員們死在拉包爾上,也不願意他計程車兵們死在這個荒蕪的島嶼上。
但是尼米茲則對史密斯的說法表示反對,在他眼裡塔拉瓦戰役讓美軍一腳踹開了日軍的防禦,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是巨大的利益了。而另一方面塔拉瓦戰役的損失固然讓人痛心,但是卻並非是全無價值的,起碼美軍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瞭解了攻擊島嶼所該注意的事項與困難。如果美軍不曾攻擊塔拉瓦的貝蒂歐島,就直接去攻擊那些駐軍更多,防守更為嚴密的島嶼,恐怕美軍要付出的損失將遠遠高於現在。
為了不重蹈貝蒂歐島的覆轍,尼米茲要求修繕貝蒂歐島的日軍工事,將其作為研究日軍島嶼防禦戰術的樣本。同時,他還命令對島嶼登陸作戰做出細緻的研究,為後續的登陸作戰積累經驗。這一系列命令對於美軍而言意義重大,他們充分吸取了塔拉瓦戰役裡的教訓和經驗。美軍甚至還在夏威夷的一處荒島上仿照貝蒂歐島修建另一個演習場,讓陸戰隊和艦隊能夠進行實戰演習,充分了解攻佔一座防守嚴密的島嶼的難度。
這一切都物有所值,透過這些舉動,美軍很快掌握了攻擊日軍島嶼的經驗和辦法,在後續的作戰中表現良好。儘管這是用數千人的傷亡換來的經驗教訓,堪稱是一筆高昂的學費。但在日後的反攻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用一次次勝利證明了這筆學費的價值,他們在比塔拉瓦更為惡劣的環境中戰鬥,贏得了一次次勝利。這就是塔拉瓦戰役的全部價值了,一筆高昂但價有所值的學費,為他們換來勝利的必須之物。
參考文獻:《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實》
《Across the Reef: The Marine Assault of Tar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