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綜合實力最強的戰略叢集,當屬在東北起家的第四野戰軍。1948年遼瀋戰役憑一己之力殲滅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2個月後參加平津戰役的主要作戰部隊(出兵80餘萬人),又在渡江之後打垮了國民黨“最強地方軍”白崇禧桂軍,直到1950年5月將紅旗插上海南島,以上耀眼戰績均為四野貢獻。

但是從整個解放戰爭的實際殲敵資料來看,第四野戰軍總計消滅188萬國民黨正規軍(不含剿匪戰績),在四大野戰軍及華北解放軍中僅排在第3位,次於三野的245萬人,也不如二野的221萬人。這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按說以四野的強大實力和貢獻,殲敵量不應該在全軍排第一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個原因,四野的前身為東北野戰軍,再早則是東北民主聯軍。東北區域是1945年日軍投降後,國共雙方才真正開始展開爭奪的重點區域。換句話說,儘管軍委對經略東北規劃較早,東北我軍的成立時間卻必然是各戰區中最晚的,較之兄弟部隊,其發展期也是最長的。

而出於戰爭前期國民黨兵力收縮大西南的原因,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才向東北輸送了杜聿明集團二十餘萬精銳部隊,敵我雙方接戰時間較晚。而由於初期實力差異,東北民主聯軍向北撤過了松花江,集中力量整訓和壯大隊伍,開展土地改革。因此較其他戰區而言,東北解放軍起步晚,進入大戰狀態也較晚,四野前身在戰爭初期殲敵數較少,這是客觀條件也是客觀實力使然。

第二個原因,解放戰爭打到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四野前身)結束關外戰事,所轄12個主力軍開赴華北。此時距離東北我軍建立已經過去3年多時間,而解放戰爭也開始進入尾聲,還有1年多就打完。從這個角度講,四野在解放戰爭中一多半的時間和力量用於東北戰場。但是就國民黨軍整體而言,派往東北的雖然盡是新1軍、新6軍、71軍、52軍這樣的美械、半美械精銳,但是兵員數量卻並不比其他戰區多。

早期東北國軍不到30萬人,直到1947年擁有大量軍事政治資源的陳誠執掌東北國軍,才使東北國民黨軍規模達到50萬人以上。1947年中期國軍仍有超過370萬正規部隊,此時東北國軍所佔比例不到總數的七分之一。很明顯,雖然戰鬥力較強,但東北敵軍在數量上並不及其他戰區國民黨軍的平均水平。四野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與東北國民黨軍周旋作戰,但在此期間殲滅敵軍的數量累加起來也不足80萬,其中包括遼瀋戰役殲滅的47萬人。在這一時期,四野殲敵數至少落後處於核心戰區的三野(華東戰區)。

第三個原因,四野作為我軍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支野戰軍,東北解放後被軍委當作戰略機動大軍使用,承擔的是解放戰爭後期最重要的追殲任務,而不在於清剿大基數的殘敵。眾所周知三大戰役後國軍在南方和西北的剩餘兵力仍在200萬人以上,但是在戰鬥力和士氣對比方面,由於先前北方戰場遭受重擊,已經基本潰散。長江以南的國民黨軍,最有頑抗能力的是白崇禧所轄約20萬桂軍,雖然人數非常有限,但戰鬥力卻遠比其他區域的國軍強悍。這一強敵軍委沒有交給二野三野,而是由四野負責消滅。

事實上第四野戰軍在廣西境內完全剿滅桂系力量時,已經是1949年11月,全國範圍都已經沒有多少國民黨軍了,四野無法充分提升殲敵總量。而此時西南國民黨軍正在大規模向二野投降,90餘萬人都算作二野殲敵資料。雖然殲敵戰績只排在全軍第三,但四野的戰役質量和整體貢獻,卻是各野戰軍中最為突出的,很難用具體數字去衡量。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1950年沒有四野堅決迅猛的渡海作戰,海南島無法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得到解放,後果不堪設想。這樣傲人的戰績和戰略貢獻,又怎能是殲滅薛嶽區區數萬守島敵軍的資料所能完全反映出來的呢?

20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1980年,開國上將王建安去世後,為何無一人參加他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