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軍裝備了五花八門的重型火炮,其中大部分都為人所熟知,例如著名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卡爾臼炮等,不過也有一些不那麼出名的重炮,例如德國在二戰中曾少量裝備的M1式35.5釐米超重型攻城榴彈炮。
與其他超重型火炮一樣,M1的存在其實也是為了應對德國周邊的一系列堅固要塞,假如德軍沒有順利穿過阿登森林,那麼這些重炮就不得不與敵方要塞群“死磕到底”,為裝甲部隊開啟一條通道。
在二戰爆發前的1935年,德軍要求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公司研製超重型攻城炮,最終萊茵金屬公司取得成功,在1936年開始設計工作,並在1939年交付使用,據信二戰期間交付了7或8門火炮。
M1攻城炮是一款非常巨大笨重的火炮,與一戰時期的超大口徑榴彈炮一樣,它也是不可整體拖曳的,需要拆解成零部件抵達預定陣地然後組裝,整個火炮可以分解成6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需要一輛18噸半履帶牽引車拖曳,然而要想使用這門火炮並不是這麼簡單,除了攜帶炮兵和彈藥之外,還需要攜帶一座小型的龍門吊,用於火炮的組裝工作。
火炮的設計參考了240毫米口徑的K3榴彈炮,採用液氣雙後坐系統,火炮大體上可以分為前後底座、轉盤、上下拖架、火炮本體等幾個大件。在使用中需要先安裝底座,然後再依次安裝上部分結構。
該炮安裝完成後可以進行360°方向調整,俯仰射擊角度在45°~75°之間,近似於迫擊炮,也就是說該炮實際上是以“攻頂”的方式戰鬥,專門打擊要塞頂部,而它配用的彈藥也是575千克的混凝土穿甲彈,發射藥包重234千克,強裝藥時能將炮彈發射到22800米外,在射程上對大部分的要塞炮都具有優勢。
該炮運作時需要用拖車發電,以供應彈藥起重機等,不過它也能由士兵手動操作,不過這效率可就低得多了。在標準狀態下,火炮能夠以4發每分鐘的射速進行射擊。
M1榴彈炮服役後一直都很“忙”,一般認為只有8門M1服役,它們常年奔波於歐洲大陸各地戰場,最先亮相就是在法蘭西戰役,可能是為進攻馬奇諾防線做準備,又或者是為了應對法軍在失利中可能建立的新防線。在那之後該炮又參與到“巴巴羅薩”計劃中,畢竟東線也有不少的要塞,M1參與到塞瓦斯托波爾的圍攻戰,以及列寧格勒的圍困戰中,1944年火炮又去往波蘭,參與了那裡一次特殊的戰鬥。
M1超重型攻城榴彈炮重約75噸,炮管長8.05米,服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隊,該炮在整個戰爭中似乎沒有被盟軍繳獲的記錄,戰後也沒有哪家博物館收藏,或許它遭到了德軍系統性的破壞,又或者在戰爭中損壞。
關於該炮的具體數量,一些人認為可能不止8門,因為該炮除了笨重之外,作戰效能確實很好,尤其是在東線戰場有太多的要塞化的城市需要進攻,M1比卡爾臼炮更可靠,能在更安全的位置展開炮擊,破壞力也足以應付城市建築。不過該炮留存下來的資訊相對更少,服役資料也是如此,我們很難了解該炮在每場戰鬥中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