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大家都知道殲20是國內第一種五代機,殲10是第一種自行研製的四代機,但是大家知道飛豹也是國內第一種超音速戰鬥轟戰機嗎?而12月14日正是飛豹首飛32載的日期,32年前的一天,飛豹沖天而起,從此海航有了遠距離對海打擊能力,對大洋深處的目標再也不會手短夠不著了。而其實飛豹在當年的競標中,還有殲轟8、以及並且雙座戰轟方案。

雖然最終是飛豹脫穎而出,但實際飛豹本身的研製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就當時的技術底子來說,研發飛豹也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航發和戰機引導對地打擊的控制的技術。

比如說當時同期競爭的殲轟8方案,該方案作為殲8戰機的對地強化型。其氣動佈局的改進方式和殲8II相似,都是將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以此留出機頭安裝火控引導雷達。而與之競爭的還有一種強6方案,是類似於米格-27的後掠翼戰鬥機。但是眾所周知,當時後掠翼技術在控制系統和材料方面都差距遙遠,最後後掠翼研發終止,強6也隨之下馬。

而相對以上兩個方案來看,殲轟7方案也已經不算先進,但是困難依舊很大,尤其是殲轟7在研製試飛過程中還出現過眾多難題。比如說1988年首飛時,距離立項已經11年,但依然出現前輪擺動幅度過大,座艙因震動看不清儀表等問題。同時試飛中“滴冒跑漏”現象嚴重,包括油料滲漏、飛機壓力失衡、電子裝置不正常放電等。最嚴重時,雨水測試實驗中滲水導致短路,飛機襟翼自動通電放下,差點導致飛機失控。而確診的問題還是請閻良所的專家會診才得以解決。到了1992年時,試飛英雄黃炳新駕駛時還出現尾部方向舵丟失,幸虧兩位飛行員水平高超,駕駛無方向舵飛機從超音速狀態返航。

其實以上問題除了部分設計原因,和當時工廠科研院所的人員流失有關,4架試飛機的製造工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人才缺失,最終廠所對接也不好。但是不管怎麼說,跌跌撞撞的殲轟7最終展翅藍天,讓國內海上攻擊告別了丟鐵炸彈的日子。甚至一開始並不看好串列布局的空軍也刮目相看,要求訂購適合空軍對地打擊的殲轟7A方案。

不過空軍對並列佈局的戰轟到現在也並未放棄,在2014年曾經流傳過一張國產隱身戰轟的模型,被外界猜測為殲轟-18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並列雙座佈局、揹負式進氣道和蘭姆達機翼加上V形垂尾。雖然這個模型也很大程度是一種已技術儲備方案,但是隻能說明在近幾年國內對於並列雙座都沒有放棄,畢竟蘇-34鴨嘴獸、美國的B-2等機型都採用並列雙座技術,而目前國內尚沒有一款類似的雙座機型。

當然放棄飛豹的並列雙座,主要是因為搞不定並列座艙彈射技術,整體彈射成本高且結構複雜。而如今更多的則是對於並列座艙是否有必要的考慮,畢竟隨著通訊手段和航電裝置的發達,以及雷達感知裝置更加先進,飛行員是否要並列操作已經不會影響任務效率。

總體來說,飛豹目前也已經進入了服役末期,它的大部分工作將由殲16代替,但是不得不說飛豹在過去20年的歲月中,為海航和空軍對地打擊尋找了一種方案,雖不夠完美,但是避免了無機可用的局面,因此功勞甚大。雖然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下一代殲轟,但是相信未來的遠端轟炸機打擊能力一定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20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開國中將譚家述:55年授銜時,主席問他:你的仇報了嗎?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