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9年4月,我軍在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的條件下,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軍組成的長江防線,取得渡江戰役的重大勝利,此役,殲敵11個軍部、46個整師,共43萬餘人,為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勝利進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渡江戰役中,閃耀著解放軍高階將領們高超的指揮藝術。

解放軍渡江

一、著眼戰略全域性,全面分析周密籌劃,作出最佳戰役決策

渡江戰役,是我軍向全國進軍的大規模戰略性戰役之一。中央軍委指出:“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域性勝利極大。”為此,特指示淮海戰役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總前委認真領會和貫徹軍委的指示精神,從戰略的高度,全面分析敵我情況,正確制定了作戰方針。

1.依據客觀實際,定下正確決心。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戰略上已失去有效的防禦能力。國民黨政府不甘心於自己的失敗,繼續玩弄反革命的兩手:一面與我黨進行“和談”;一面積極部署擴充軍備,加強長江防禦。當時,國民黨政府不斷叫囂,南京是“鐘山龍盤,石城虎踞”,“共軍要過長江,必遭曹操83萬人馬下江南的結局”。國際國內也有一些人,主張以長江為界停火,求得南北分治的和平局面。人民解放軍要不要向江南進軍?這是關係到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半途而廢的問題,也是中央軍委深思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從當時的全域性看,整個形勢對我向江南進軍有利。國民黨反動集團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都瀕臨絕境,正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給國務卿馬歇爾的報告中所描述的那樣:這個政府已愈來愈眾叛親離了。而人民解放軍經過解放戰爭兩年半的作戰,在數量上已大大超過了敵人,裝備進一步改善,黨在政治戰線和經濟戰線上也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毛澤東、中央軍委審時度勢,針對國民黨政府假和談的陰謀,於1948年12月30日,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指示我軍抓緊做好向江南進軍的一切準備。總前委正確領會、把握中央軍委的戰略決戰思想,立足戰略全域性,展開了一系列的渡江準備工作。

2.立足困難情況,力爭最好可能。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奔騰萬里,煙波浩渺,下游江面寬1至5千米,稱天塹,自古兵家爭戰不已。歷史的渡江戰役,成功的,有如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兵20萬,分六路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51.5萬,分八路滅陳;公元974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兵10萬攻滅南唐等。失敗的渡江作戰也不少,赤壁之戰、采石之戰等,皆以攻者敗北而聞名。當時,我軍渡江面臨的困難有三:一是缺乏現代化渡江器材,將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對付敵人全部機械化的陸、海、空軍聯合作戰;二是橫渡長江對我軍來說是一個新課題,缺乏組織指揮大兵團強渡江河的經驗;三是新區群眾基礎較弱,後勤給養尤其是糧食補充困難。而有利條件也很多:長江在5月之前水流比較平穩,利於航渡;南京以西江面較窄,敵防禦薄弱;蕪湖至江陰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滬寧、寧蕪兩條鐵路與江平行,利於我軍對敵實施鉗形突擊和限制敵機動等。“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在有利形勢下,我軍一切工作從最壞的情況出發,預作充分準備,力爭戰役全勝。

渡江戰役經過圖

3.周密籌劃組織,確保一舉成功。確保萬無一失,我軍進行了科學運籌和精心謀劃。一是在戰役發起時間上,選擇最有利的戰機。03月20日,軍委指示“可於4月13日開始渡江”。根據實際情況,指揮部實事求是地向軍委提出建議:“原定13日(渡江),正是陰曆十六日,月光通宵,我第一梯隊突擊隊無法隱蔽,不能求得戰術上的突然性,因此,建議推退兩天黃昏發起渡江。”由此可見,我軍將領對大到戰略問題,小到重要的戰術環節,都考慮得十分周密。軍委很快就批准了這一建議。由於國民黨政府對談判始終缺乏誠意,我軍一再忍耐和等待,最後,渡江時間又不得不由4月15日推遲至20日夜(陰曆二十三日),這時,月出於後半夜,且月光下弦,利於我軍的隱蔽行動。二是在戰役計劃上,精心設計多種作戰預案。鄧小平主持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以第2、第3野戰軍組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實施渡江作戰,預定戰役分為三個階段。同時,預計在我軍突破江防後,國民黨軍可能出現的四種變化預定四種作戰對策。另外,還預計在戰役發起後,如果帝國主義出兵干涉,我將在江上、陸地採取對策,預設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隨時準備對付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三是在渡江準備上,狠抓各項工作的全面落實。部隊進抵長江北岸後,各部隊認真展開了戰役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一是籌集船隻,訓練水手。專門在團以上單位分別成立船舶管理機構,積極開展船隻的籌集;二是實施有效的戰役戰術偵察。偵察分隊先期南下,以捕俘、直接觀察、向居民調查等方式進行偵察;三是全面組織部隊渡江訓練。開展了以渡江登陸作戰為重點的航渡組織、登陸突破、步炮協同以及水上射擊、救護、游泳、划船等戰術、技術訓練。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戰役後勤工作部署、支前工作計劃、對敵工作指示、處理俘虜辦法等等,從而,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進行。

二、根據戰場實際,實施正確作戰指導,牢牢把握戰役主動

渡江戰役的成功固然有諸多因素,但指揮員的計謀韜略、巧妙運籌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我軍將領從戰場實際出發,實施正確指導,使我軍在戰役中始終立於主動地位。

1.全面部署,重點進攻,虛實結合。為使敵在千里防線上防不勝防,我軍實施寬正面有重點的作戰部署。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還施以疑兵手段。首先,聲東擊西,造敵錯覺。為調動白崇禧集團西去,令桐柏、江漢軍區部隊偽裝成第4野戰軍主力,向武漢方向行動,尋殲弱敵,引誘白崇禧西顧;第4兵團沿橫川、麻城向江岸開進,佔領麻城,吸引武漢、九江之敵;同時,第12兵團直取信陽,威逼武漢。不出所料,白崇禧不顧湯恩伯集團防線的安危,將主力向武漢、九江收縮,出現了防禦間隙,為我西集團渡江創造了有利條件。其次,虛虛實實,迷惑敵人。為減弱敵在蘇中對江之守備與機動力量,使我東集團主渡方向具有高度之突然性,在對敵北岸橋頭堡的作戰中,採取先打南京上游各點,以迷惑敵人對我主渡方向的判斷。再次,佯動佯攻,穩住敵人。為達到從南京兩翼鉗形迂迴合圍並聚殲敵主力於南京附近,令第8兵團兩個軍以積極佯攻的手段,鉗制浦口、鋪鎮之敵,穩住南京守軍。戰術上的精心設計,為贏得我軍全線渡江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國民黨自以為長江天塹可以限制人民解放軍前進,不料04月20日至22日,我軍全線突破成功。

解放軍攻佔“總統府”

2.把握關節,集中優勢,快速殲敵。在有利的地形、時間與空間,建立殲敵重心,這是在渡江作戰指導上的又一突出特點。敵長江防線全面崩潰後,沿線各部紛紛向上海和浙贛方向撤逃。根據敵軍撤逃情況,我軍先後籌劃了兩個殲敵重心,形成了兩個大的“包圍圈”,以集中兵力,快速殲敵。我軍渡江成功後,東集團和中集團主力不顧一切,不為小股敵軍牽制,沿兩線向長興、吳興地區疾進,切斷寧杭公路,形成第一個包圍圈,建立第一個殲敵重心,完成戰役合圍,殲滅鎮江、南京、蕪湖地區南逃之敵。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湯恩伯集團8個軍25個師共20萬人退集上海,企圖憑藉上海的有利條件,繼續頑抗或從海上撤逃。第3野戰軍集中第9、第10兵團及第8兵團一部共8個軍包圍上海,形成第二個包圍圈,建立第二個殲敵重心,先進逼吳淞,切斷敵海上退路,使敵變成甕中之鱉,爾後從容殲敵,為最後奪取上海創造了條件。

3.敵變我變,靈活用兵,創造戰機。按原定計劃,第2野戰軍突破敵江防後,主力一部應迅速東進,接替3野留置部隊任務,擔任殲滅蕪湖地區之敵,並準備攻取南京。但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突破江防後,敵於22日倉促決定實施總退卻。根據敵情的變化,第4兵團改變原定作戰方向,與第3、第5兵團協同,直插浙贛線,截斷蔣、桂之間的聯絡,斷敵退路,全力遷回蔣系軍隊的側背,配合第3野戰軍擴大京、滬、杭會戰範圍。上海戰役進行10天后,取得了殲敵2萬餘人的勝利,但僅從兩翼實施鉗擊,短時間內難以奏效。因吳淞地區狹窄,我軍不易展開,而敵則可集中力量堅守,使我每攻一點,費時較久,且消耗較大。為此,在我軍封鎖吳淞口斷敵退路後,及時調整兵力,改變攻擊部署,由先鉗擊吳淞,改為先攻取市區,後解決吳淞,實施由南向北多面攻擊,以分散敵兵力,並增調第7,第8兵團各1個軍參戰。5月23日夜發起總攻,僅經4天激戰,27日解放上海。

三、軍政軍民一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整體作戰威力

在組織、指揮戰役的全過程中,我軍注意全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聚集一切打擊力量,發揮整體作戰效能,這是奪取戰役全勝的重要原因。

1.實施軍地武裝結合,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在戰役中,積極發揮江南各省游擊隊的配合作用。蘇、浙、皖、閩、贛等省游擊隊,為迎接我軍渡江作戰,配合渡江先遣隊做了大量工作。如透過對敵偵察,傳遞了有關國民黨軍部署、兵力調動、編制裝備、指揮系統、炮兵陣地、艦艇活動以及地形交通、內河糧站等可靠情報,為各部隊制定具體作戰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在中原局、華東局的統一部署下,以及各級黨政和支前機關的領導下,整個中原和華東解放區的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規模巨大的支前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全戰役共籌集船舶2萬餘條、動員船工1萬餘名隨軍參戰。戰役中,動員臨時民工320餘萬人,並有山東、蘇北地區的16個民兵團隨軍長期服務。僅保障三野部隊作戰,就組織擔架1萬多副,挑子近3萬副,小車2萬多輛。為保障部隊和民工的口糧,從蘇北、皖北兩區籌運糧食3.4億多斤。切實做到,“要糧有糧,要人有人,要船有船”。廣大群眾的積極支前,不僅保障了百萬大軍渡江作戰的需要,也為渡江後接管大城市的供應做了準備。實踐再次證明,“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2.發揚政治工作作用,激發官兵更大的戰鬥力。戰役中,我軍非常重視政治工作的保證作用。在戰役之初,就部署全軍進行政治形勢教育,提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勇猛、頑強、沉著、徹底粉碎敵人的抵抗”等強有力的戰鬥口號,激勵全軍將士勇往直前、英勇奮戰。廣大指戰員堅決表示:“有進的,沒退的”,“有上的,沒下的”,“有我們在,就沒有敵人在”。他們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日行百里不覺累,奔襲千里不叫苦,邊走邊唱:“不怕飢餓和疲勞,鐵腿追殲大賽跑,多捉俘虜多繳槍,要為人民立功勞。”全戰役共有6萬餘名將士傷亡,為革命獻出了鮮血和生命。

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

3.制定嚴明政策紀律,煥發人民群眾的支援力。針對我軍進入新區作戰,特別是進入大城市,總前委要求各部隊嚴格遵守城市政策,“樹立模範的群眾紀律,秋毫無犯,給新區人民一個很好的見面禮!”陳毅司令員親署簽發“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的命令,要求“全軍上下無例外,都要自覺來執行”,“誰敢故意來違犯,鐵的紀律不留情”。同時,制定了新區徵借糧草規定,凡徵借之糧草,發給糧草證,嚴禁浪費,違者嚴懲;一律使用人民幣,嚴禁用現洋購物,以此作為經濟鬥爭任務;對動用民力作出規定,任何單位與個人不得擅自動用民力、畜力,不能任意攤派;對處理外僑、接管江南城市等,也分別制定了政策和規定。進入南京、上海等城市的部隊,官兵不進駐民房。淋雨露宿街頭,睡潮溼水泥地,蓋破麻袋。戰士們樂觀地說:“想上海,進上海,進了上海得到兩條破麻袋,又有鋪,又有蓋,晚上睡覺怪涼快。”喝涼水,吃“戰鬥飯”,用子彈箱盛飯,鋼盔打菜,炸彈殼當碗筷,由幾十裡外送飯進城內。部隊嚴格遵守政策紀律,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界人士的讚譽,上海工人、市民感動地說,“這真是我們的好隊伍”;外電報道,解放軍“紀律嚴明,態度和藹”,“為世界陸軍第一”。廣大指戰員模範地執行政策紀律,進一步擴大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影響,為向中南、西南進軍直至解放全國,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17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紅色記憶】“橫刀立馬”的忠臣良帥彭德懷及其所領導的紅三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