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歷史地位:紅三軍團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和長征途中,立下了卓越功勳,是紅軍的主力軍團、英雄的部隊。

領袖詩讚: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一、紅三軍團的源源與背景。憶往追昔,往後看,我們在1935年6月和9月縮編的紅3軍和陝甘支隊第2縱隊中,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的第115師第353旅、第一野戰軍上,在建國和軍改後38軍和82集團軍裡,都能尋覓到紅三軍團的影子和傳承。而循著紅三軍團這條發展脈絡往前溯,我們又會觸控到依然聳立在紅軍成長道路上的紅5軍紅8軍堅強的臂膀和風起雲湧的“功比三義舉”的平江起義的脈搏,為了立體而全面的詮釋和介紹好紅三軍團的歷史地位作用和彭德懷等革命元勳的歷史功績,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平江起義前後的情況。1、平江起義前後紅軍所面臨的局勢。平江起義是發生在大革命失敗即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的1928年7月間,當時國民黨建立的國民政府已經透過內部激烈的政治紛爭,實現了“寧漢合流”並在南京建立了所謂“五院制”的國民政府,一貫仇視革命的蔣介石篡奪了領導權並恣行無忌的發動了旨在撲滅革命烈火的“4.12”和“7.15”反革命政變,同時國民黨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等“二次北伐”的兵鋒已直指張作霖把控的北京安國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的任務即將完成,在不遠的12月29日張學良將“易幟”並改奉軍為東北軍。而此時的共產黨卻處於共產國際的遙控指揮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支配下,由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形成的革命熱潮和建立的紅軍隊伍,還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在此嚴峻和悲壯時刻,1927年7月22日,彭德懷和滕代遠、黃公略等革命者,在平江古城發動了起義,史稱平江起義,平江起義不僅在革命低潮時期掀起了一次革命熱潮,振奮了紅軍士氣,而且也為紅軍戰士增添了一個新來源,特別是給革命事業送來一位功業齊天的開國元帥彭德懷以及一大批革命家和將領。2、平江起義時的彭德懷。窮苦出身的彭德懷在燒了幾年窯、修了幾年江堤後,在18歲那年投身了由“晚清湘軍”演變而成的“雜色湘軍”,因上過幾年學粗通文墨,加上作戰勇敢,當兵6年後彭德懷考取了湖南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又回到湘軍任職,先後出任部隊基層排長,而後陸續提拔擔任了連長、營長,到平江起義前夕的1928年年初,彭德懷在唐生智的湘軍,即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5師中已提拔擔任了團長,此時湘軍編制團團長的職務高於地方縣長,約略等同於中等城市的市長,可以說當上了團長意味著雙腳已經或即將踏入權貴階層或上流社會之門。3、平江起義。由於唐生智支援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之故,所以,在國民政府實現“寧漢合流”後,尤其是蔣介石掌握了國民政府領導權以後,唐生智受蔣排斥,何鍵等又蠢蠢欲動,興風作浪,導致湖南局勢混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在此時此刻,彭德懷在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滕代遠和同在湘軍第8軍第5師第3團第3營的共產黨員營長黃公略等的鼓動下,漸生嚮往革命之心,於是在1928年7月22日率第5師第1團在平江縣城舉行了起義並順勢攻佔了第5師師部和平江縣城。黃公略也率領第3團第3營一部起義並與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起義隊伍會師,兩支起義軍合軍後,根據黨的指示,起義部隊改編為紅5軍,該軍下轄1個師即紅13師,軍長兼師長為彭德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兼師黨代表,鄧萍為參謀長並擔任紅5軍軍委書記。平江起義成功後,為儲存革命力量,紅5軍軍委研究決定,除黃公略率領的第2縱隊繼續堅持在當地開展遊擊作戰外,彭德懷帶領主力部隊挺進了湘鄂贛腹地。

二、紅三軍團成立及發展歷程。1、1930年6月12日,紅三軍團成立。1930年3月,彭德懷和滕代遠率領的紅5軍由井岡山重返湘鄂贛並在組織了多次有效作戰後,根據中央指示,1930年6月12日,彭德懷在湖北黃石大冶地界主持召開會議,宣佈原紅5軍第5縱隊擴編為紅8軍,並任命原第5縱隊司令李燦為紅5軍之衍生軍紅8軍軍長,因李燦負傷在上海治療,所以,任命原第5縱隊政委何長工擔任代理軍長,鄧乾元任軍政委,盧毅才任參謀長,柯慶施任政治部主任,紅8軍下轄3個縱隊,第1縱隊縱隊長陳毅安、政委郭一清、副政委彭雪楓。第2縱隊縱隊長謝振亞、政委石衡中或石恆中。第3縱隊縱隊長何時達,政委徐策,成軍後紅8軍仍隨紅5軍一起行動,1930年6月16日,兩軍攻下了大冶地區一處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根據地後,遵照中央指示,兩軍軍委聯合召開擴大會,決定由紅5軍和紅8軍組成紅三軍團,彭德懷任軍團總指揮並軍委書記,滕代遠任政委、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軍團下轄紅5軍和紅8軍2個軍,7月份軍團攻佔長沙後又將活動在瀏陽地區由胡一鳴任軍長、李楚屏任政委的紅16軍納入麾下,此時紅三軍團大約軍兵力為1.7萬人。2、1930年8月23日,與紅一軍團會師併成立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收編紅16軍後,部隊轉戰瀏陽地區,1930年8月23日,在瀏陽永和與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委的紅一軍團會師併成立了紅一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朱德任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和總前委書記,彭德懷兼任副總司令,滕代遠任副總政委,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政治部主任,方面軍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兩個軍團,員額3萬餘人。兵力增強後,方面軍按紅三軍團策略再次進攻長沙,但進展不順,未能攻下,於是方面軍順勢將部隊進行了轉移,由湘入贛,爾後陸續參加了第1第2第3次反圍剿作戰並取得了勝利。3、1931年11月25日,決定成立中革軍委並首次出現了中央紅軍的提法。根據紅軍建設需要,1931年11月25日,中央蘇維埃政府決定成立中革軍委並撤銷方面軍指揮部,由中革軍委直接領導各兵團,與此同時,將寧都起義部隊編成的由季振同任總指揮、肖勁光任政委的紅五軍團也劃歸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並與紅一紅三軍團組成中央紅軍。4、1932年3月至9月間,整編紅一、三、五軍團並恢復方面軍建制。1932年3月,中革軍委決定對紅三軍團,以及紅一、五軍團進行整編,紅三軍團恢復紅5軍番號,並將原歸屬紅五軍團的紅14軍劃歸了紅三軍團,1934年1月份,楊尚昆出任了紅三軍團政委一職。5、1934年10月,紅三軍團作為右路前衛部隊隨中央紅軍長征。第5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和紅軍總部決定戰略轉移,1934年10月10日開始,紅三軍團作為中央紅軍的右路前衛,沿著紅6軍團曾經走過路開始了長征,經過艱苦的跋涉和戰鬥,在1935年1月,紅三軍團配合紅一軍團佔領了遵義,遵義會議後,劉少奇和葉劍英先後出任了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6、1935年6月,紅三軍軍在四川阿壩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改稱為紅3軍。處於維護紅軍團結和懷柔張國燾等目的考慮,1935年6月中旬,紅三軍團到達四川阿壩小金縣達維鎮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改稱為紅3軍,9月間,當張國燾決意南下並進行分裂中央活動時,隨中央右路軍行動的由紅三軍團改稱的紅3軍又改編為陝甘支隊第2縱隊,彭德懷擔任支隊司令,毛澤東任支隊政委,第2縱隊由彭雪楓任縱隊司令,李富春任政委。1935年10月19日第2縱隊隨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後,因人員減員嚴重,該縱隊被編為紅一軍團紅4師,抗戰爆發後,隨紅一軍團編為八路軍115師第343旅第686團,在以後的歲月了紅三軍團延展於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和38軍和82集團軍等軍中並一路延續傳承。

紅三軍團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這支英雄的部隊,必然會永載史冊。

三、紅三軍團培養和造就的卓越領導人。在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正確指引下紅三軍團的沃土中除出現了功高蓋世的“忠臣良帥”、開國元帥彭德懷外,還出現了黃公略、彭雪楓、鄧萍、李燦、袁國平、曹德清和洪超等許多革命先烈,還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革命家和著名將領,如由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和紅三軍團政委成長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楊尚昆;由紅軍團參謀長成長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員長的葉劍英;由紅三軍團政委變身為鐵道部部長的滕代遠、由紅8軍代軍長成長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何長工、由紅8軍政治部主任成長為上海市委書記的柯慶施和由陝甘支隊第2縱隊政委成長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富春;由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經歷,建國後被授予開國大將的黃克誠等。

還有在紅三軍團或紅3軍任職的1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他們是:王平(曾任紅4師第11團政委)、蘇振華(曾紅4師第12團政委)、李天佑(曾任紅5師師長)、李志民(曾任紅4師紅11團政委)、李聚奎(平江起義老戰士)、楊勇(曾任紅4師紅10團政委)、張宗遜(曾任紅4師師長)、張愛萍(曾任紅4師政治部主任)、陳士榘(曾任紅4師參謀長)、周桓(曾任紅3軍團政治教導隊政委)、鍾期光(曾任紅5軍秘書長)、唐亮(曾任紅4師紅10團政委)、黃永勝(曾任紅4師副師長)、彭紹輝(曾任紅4師參謀長)、傅秋濤(平江起義老戰士)。

在紅三軍團或紅三軍任過職的中將有38人,他們是:丁秋堅、馬風桐、文年生、方強、方正平、王福義、白泉、甘渭漢、田維楊、匤裕民、劉西元、劉志堅、劉金軒、劉道生、湯平、何德全、楊國夫、李連秀、李壽軒、吳信泉、邱創成、張仁初、張樹田、張翼翔、歐陽文、羅元發、周玉成、周赤萍、鍾漢華、鍾赤兵、高天正、姚喆、饒正錫、曾國華、曾思玉、謝有法、蔡順禮、廖容標等。

在紅三軍團或紅3軍任過職被授予開國少將的有102人,他們是:鍾偉、姚醒吾、侯世奎、鍾明彪、賀東生、徐德操、高先貴、唐子安、唐青山、黃玉昆、黃思沛、黃振棠、黃新友、黃光琳、曹玉清、曹燦章、覃士冕、舒行、童國貴、曾克林、謝立金、謝國儀、謝勝坤、謝昭義、謝振華、靳來川、戴潤生、藍文兆、蔡愛卿、裴周玉、熊奎,丁盛、丁榮昌、毛會文、王元和、王義勳、王六生、王仁銀、劉湧、劉放、方國安、方國南、鄧克明、劉文學、葉長庚、葉運高、葉蔭庭、白志文、劉振國、劉善福、劉錦平、廷懋、朱耀華、江擁輝、江燮元、許誠、孫潤華、巫金輝、裘光祖、李基、李士才、李木生、李長偉、李光輝、李呈瑞、李桂林、李梓斌、李輝高、楊卓、楊尚高、楊斯德、肖前、肖應堂、吳岱、吳自立、何運洪、何能斌、邱蔚、邱先通、邱會魁、餘兆、餘光茂、況開田、張華、張太生、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張步峰、張美遠、張海棠、陳力、陳雲中、陳宗坤、陳海涵、歐陽奕、郭強、羅雲、羅仁全、周彬、胡大榮、鍾元輝等。

四、觀點與說明。1、從紅軍時期直至現在,總有人愛拿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比較,比來比去,因為立場和感情的原因,仍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以我之見,不用再比再爭了,雖然說紅三軍團最後編入了紅一軍團,好像是被紅一軍團“吃掉”了,實質並非如此,而是一種混編與融合,真要說“吃掉”了話,哪也應該說彭德懷“吃掉”和統一了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因為在抗戰時期,曾任紅一軍團長林彪為115師長,而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卻為八路軍副總司令,1955年授銜時,彭德懷排名“二帥”,林彪也是排在其後,當然所在部隊縮編或撤編時基層或一般幹部安排時總會產生一些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後續一個時期又出現了多次改擴編的機會,完全可以予以彌補,不必再糾結這一事件了。2、紅軍時期是軍隊建設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擔任主攻任務的軍隊往往比比負責掩護作戰的部隊要好的多,主攻部隊打了勝仗可以繳獲敵人武器補充部隊,某種程度上講部隊會越打越強,長征中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都是前衛部隊,而紅五、八、九等軍團卻擔負斷後“切尾巴”任務,他們作戰中消耗的武器彈藥很難得到補充,他們才是真正的艱苦,大家看看單獨長征的紅25軍,因為上述原因,它們到達陝北後人強馬壯,其裝備不僅紅軍部隊比不了,甚至連國民黨正規部隊都不如他們的裝備精良,勝仗多繳獲就多,補充就多,就是這個道理。3、紅三軍團底色是湘軍,湘軍對中國軍隊影響極深,但湘軍“兵為將有”和“專斷作風”傳統對世風和官場有重大影響,比如,原來各省巡撫與潘臬司無統屬關係,施政時還可以互相監督和制約,但湘軍統帥兼任巡撫後,潘臬司就變成了巡撫的下屬,就只有應答和執行的義務了。4、危機時刻由右路軍改編為陝甘支隊的目的,既有將全員變成戰鬥員的考量,也有最高統帥直接掌控部隊的便利,彭德懷任陝甘支隊司令,毛主席任政委就是出於以上基本考慮。

革命風雲湧,兩湖志士多。

19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西路軍第五階段行動——兵敗祁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