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活動隆重熱烈、莊嚴肅穆。我64軍在朝鮮戰場上先挫後勇、愈戰愈強,在前方面對強敵打出了軍威國威,在後方由64軍攝影人拍攝的中國人喜愛、西方人也頗為讚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的經典照片,同樣使我們64人無比自豪、感慨長思!

  由64軍攝影幹事黎民於1951年2月18日下午15時30分拍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這幅照片不僅在1951年4月《解放軍畫報》刊發,多年來出鏡、出刋率甚高,成為近70年來紀念抗美援朝的一個標誌、一個珍品、一個見證、一座豐碑、一個號角………

2月18日14時,軍長曾思玉和政委王昭站在鴨綠江岸上,望著過江的部隊向留守在丹東前來送行的官兵告別,部隊由九連城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打擊侵略者的最前線。當時過江的部隊正是64軍191師572團。

“部隊出發之前,政委王昭叫來軍政治部攝影員黎民,並告訴他:兄弟部隊都是夜晚過鴨綠江,我們是下午過江,你要拍下這個珍貴的時刻。

部隊浩浩蕩蕩過江時,黎民舉起照相機拍下了這一歷史瞬間,這張照片後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報紙雜誌採用,成為志願軍出國抗美援朝的標誌。”(《我的前一百年》曾思玉著)

  一、過江地點為九連城,深切闡明出境作戰、以雪國恥、保家衛國之重大意義

1840年以來,泱泱大國,受盡欺辱,每御外敵,每戰必敗。偶有出境作戰如清軍平壤戰役被日軍大敗,國軍入緬作戰傷亡慘重潰不成軍……戰敗後隨之而來的是割地賠款,每每戰敗的中國人遇到列強腰是彎的,腿肚子是抖的……

黎民同志這幅“抗美援朝跨過鴨綠江”的照片,提振國人勇氣,凝聚國人力量,擂響出擊戰鼓,描繪勝利藍圖……深刻闡明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在於:以雪百年國恥,勇敢應戰,逆襲抗擊,不懼強敵,出境較量!詮釋了敵人“從哪裡進攻,就在哪裡把它消滅”的民族翻身解放、拒絕欺凌的自信豪邁!這個過江地點選擇九連城不是偶然巧合,是侵略與反侵略、非正義與正義的較量標地。

  再看這幅照片的審美焦點已不是什麼光線構圖、隊伍陣容、夕陽西下和積雪冰渡等等,而是這幅照片的與眾不同在於渡江地點的不同:這不是鴨綠江丹東江橋,也不是長甸河口,更不是集安,而是鴨綠江岸防禦體系重中之重的九連城!

歷史上外敵就從這裡相距十年間二次在此渡江登陸,屠殺殘害我國軍民。

  九連城東接虎山要塞,向西12公里緊連丹東,九連城對岸為朝鮮義洲,江面略寬但江諸沙洲寬泛平緩,很多露出江面,深處亦不沒膝,便於涉渡。九連城北依鎮東山,淺近縱深地勢開闊,交通發達,在此登陸便於向縱深發展。明清兩代,這裡成為中朝兩國通商要地,開設了互換市場,並且駐兵戍邊,修築完備的江防工事。

九連城始建於金代,元朝時是婆娑府巡檢司治所。明朝始稱九聯城,後改稱九連城,並增建鎮江城。因為當地有相連的九座古代城址,所以從明代開始,就叫“九連城”了。

  光緒八年(1882年)十一月,東邊道員陳本植曾勘察九連城遺址,他在奏摺中寫到:“該城基址,北面靠山,前臨安邑大路,東瞰朝鮮,西顧貢道,久為中外往來扼要之區。”

  二、日軍在相距十年中二次在九連城涉江登陸,而我有疆無防,戰敗賠款割地,國格盡喪。

1、日軍第一次突破九連城。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甲午戰爭戰火燒過鴨綠江,戰場進入中國境內;與此同時,日本第二軍登陸花園口,揮師旅順。

  九連城也是清軍統帥宋慶構築鴨綠江防線的重要一環。早在9月25日,清軍各路從朝鮮退回,分紮在九連城至大東溝(今丹東東港)一線。當時銘軍、盛軍、毅軍、奉軍等合計18000人,7.5釐米野炮18門,6釐米山炮20門,5.7釐米速射炮5門,機關炮4門。

在宋慶抵達九連城之前,各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加之平壤戰役新敗,潰兵如驚弓之鳥,軍心渙散。

當時,清廷又命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帶兵增援九連城。如此,當時的遼東戰場出現兩位互不隸屬的統帥。

10月13日,依克唐阿趕到後,隨即與宋慶商討鴨綠江右岸的防禦配置,最終根據情報分析確定以九連城為中心防禦陣地,左翼沿靉河右岸至葦子溝,右翼沿鴨綠江右岸至安東縣大東溝以及大孤山一帶,防線長度約40餘公里。

當時九連城以總兵劉盛休率領銘軍約4750人防守,是當時鴨綠江防線兵力最多的,同時銘軍並未參加慘烈的平壤戰役。可以說是各方面條件最好的一支隊伍。

為防守九連城,除了修建營牆,築土炮臺10座,加築長牆,挖掘深壕。

對於攻取九連城,日軍同樣不敢小視。

在25日攻取虎山要塞後,日本第一軍司令部即決定26日凌晨開始總攻九連城。

當天夜裡,九連城的清軍以4門8釐米野炮炮擊日軍營地,襲擾日軍,直到後半夜。

26日凌晨4時30分,日本第三師團為右翼攻擊九連城側背,立見旅團為中路正面攻擊,第九旅團為左翼。三面包抄,攻向九連城。

但讓日軍疑惑的是,原本從對岸看到營帳連綿、軍旗飄揚,甚至上半夜還在放炮的九連城內一片靜寂。

日軍恐有埋伏,遂向城中發炮,城內依然沒有任何動靜。第九旅團派兵登城而入,城內早已不見清軍身影。

原來在25日虎山戰鬥時,防守九連城的銘軍已出現潰散,到了晚上,9營兵潰走1營,但還剩大約4000人。

25日夜,在統帥宋慶向鳳凰城退走後,九連城原本駐守兩翼的清軍也開始潰走。剩餘銘軍怕日軍抄截後路,夜裡退向西南重鎮岫巖,同時在日軍必經的城門等要道上埋設了地雷。

事後來看,九連城25日夜裡襲擾日軍,是在掩護退卻。

由於退卻匆忙,清軍在九連城丟下近60餘門山炮和野炮,600餘支步槍,還有數千頂帳篷以及若干軍糧,全部被日軍收入囊中。

  2、日軍第二次突破九連城。1904年,日本和沙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朝鮮和我國東北的利益,在中國領土上進行了一場罪惡的戰爭,史稱“日俄戰爭”。1903年夏秋季節,沙俄軍隊開始在我九連城一帶佈防,兵員近2萬人,由沙俄原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指揮。日軍則在朝鮮義州和白馬山一帶集合,兵員達3萬人,由日軍第一軍大將黑木為楨指揮。

1904年4月18日,日軍為渡江分三路向俄軍陣地進攻,遭到俄軍頑強抵抗,渡江受阻。4月29日,日軍重新組織兵力,組成敢死隊,在炮兵和海軍艦艇的掩護下,強行渡江成功。5月1日,黑木為楨大將來到虎山,親自指揮第二師團、第十二師團、近衛師團,對俄軍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幾經血戰,九連城最終被日軍佔領。

日軍繼續對俄軍進行追擊,俄軍最後敗退吉林四平一帶。其後又經幾次戰役,直到1905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日本打敗了沙俄。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了日俄戰火燃燒到了中國的土地上,給安東丶旅順等居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九連城一帶房屋被拆當柴燒,莊稼被割當馬料。戰爭中,九連城大片土地被毀,房屋農舍被燒,無數平民百姓死於戰火之中。繁榮的“六朝重鎮”,從此變得冷落、蕭條。

三、64軍老兵們對抗美援朝過江經典照片的解讀

列強二破九連城,

山河破碎屠生靈。

以雪國恥出境戰,

家國無恙祭英雄。

(孔濱2020.10.19)

這張珍貴歷史圖片,雖然沒有附說明文字,但從後來溝通得知,是我志願軍1951年2月入朝作戰的冬渡鴨綠江瞬間。這幅黑白攝影作品,採取宏微兼顧表現手法,在廣袤的原野中,營造了一種蒼涼、悲壯、壓抑、凝重氛圍,從而勾勒出作品厚重歷史基調。遠山高銜,充滿了未知;橫亙於畫面中上方遠景的黑蔓,為江渚;被輕雪覆蓋的近、中景布白,應該就是尚在冰封雪壓的鴨綠江。逶迤斜行的隊伍,用雙腳踏出一條沉實、泛黑的路。這條本不是路的小徑,從江灘一直延伸到江面、陂頭、彼岸:一面是強大的祖國,可愛的故鄉、親人,而對岸一方,則佈滿叢棘、遊弋著豺鬼,還嵌著一道必解難題,連線著等待在那裡的鏊戰、廝殺和勝利。在隊伍行進方向左側,投射出樹幹與畫戟樣戰士們身影,揭示了拍攝的時間,太陽在地平線五六度的角度透視著向南行進的隊伍。按《大金得勝陀頌》碑文來看,有光耀兵戈,戰士的身軀高大當仰視,是興兵吉兆。全裝行軍的隊伍,乃剛剛掃蕩美帝國主義扶持蔣家腐敗王朝的威武之師、正義之師、志在必勝之師。當他們以血肉之軀當以鋼鐵、機械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時,我們並沒有在意其簡陋裝備、單薄行囊,而只看到其奪虹氣勢與義無反顧……李旭光.2020.10.25

  西江月

千軍萬馬過江

鎧簡裝陋威壯

六十四軍多雄武

保國義正擔當。

頂風踏雪勇往

與美殊死較量

氣盛鋼少血氣旺

英雄讚歌永唱。

(李忠達2020.10.25)

54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軍埋下5000顆地雷,志願軍一招破解,美軍幾十年沒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