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在孫紅雷主演的經典諜戰劇《潛伏》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

當敵我力量過於懸殊之際,硬著頭皮無腦對抗無異於飛蛾撲火,若能戰略撤退保全實力也不失為另外一種勝利。

在將星璀璨的二戰風雲中,大批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為我們呈現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

盤點二戰期間各大精彩戰役,其中既有勢如破竹的閃電戰,又有恢宏悲壯的保衛戰;既有出其不意的突擊戰,也有昏天暗地的決死戰,但要說到能順利完成的撤退戰則寥寥無幾。

一來撤退比起進攻,更加考驗將領的軍事素養和指揮水準,二戰中每場戰役的規模最少也是上萬級別的,對於數量如此龐大的軍隊,撤退次序怎麼安排,撤退線路作何選擇,是否需要火力支援,都是決定結果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來部隊一旦打了敗仗需要撤退,軍中的士氣必然低落,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譁變和反水,本來已經計劃好的撤退方案將演變成大潰逃,甚至是原地投降。

由此可見,撤退行動要取得成功屬實不易,特別是大規模的撤退,那更是需要步步為營。

在納粹德軍肆意橫行的西歐戰場上,就有這麼一場萬中無一的大撤退行動,它的成功在英國本土被媒體極力地宣揚,並壓制住了內閣中投降派的抬頭勢力。

它就是從1940年5月26日持續到6月4日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位於法國境內,與比利時接壤,是法國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素有“沙丘上的教堂”這一美稱。

1940年,希特勒發起“黃色方案”,德軍坦克繞過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深入法國腹地,包圍了支援比利時的四十萬英法聯軍。

當英國首相丘吉爾還在主動與法國商討該如何化解被圍危機的時候,法國總統保羅·雷諾的一通來電讓丘吉爾的心涼了半截。

雷諾認為法國人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再抵抗下去只是徒增傷亡,經過內閣的一致同意,法國政府決定向希特勒投降。

法國人的屈服在作為主戰派的丘吉爾看來是十分不理解的,明明英法聯軍還有大批的軍隊足以抵擋希特勒,而法國這一直接了當的選擇頓時讓丘吉爾感到猝不及防。

但此時的丘吉爾也沒功夫考慮其他的了,眼下最要緊的,是該如何把派出去的幾十萬英國遠征軍撤回來。

在丘吉爾看來,如果能將英法聯軍成功接回來,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更關係到英國國內的政治局勢。

希特勒進攻法國時,丘吉爾剛就任英國首相不到一週的時間,在此之前,丘吉爾的職務是英國海軍大臣。

在希特勒佔領丹麥和挪威之前,丘吉爾就力主英國出兵北歐,從側翼威脅德國的海上補給線,是個十足的鷹派。

但由於前任首相張伯倫是綏靖政策的堅定擁護者,在和平滋養的溫床中,丘吉爾並沒有太大的發言權。

眼看德軍的炮火馬上就要燒到不列顛群島,憤怒的英國民眾對張伯倫的一再妥協愈加不滿,反手把已經60歲高齡的丘吉爾送上了首相之位。

張伯倫雖然下臺了,但內閣中仍有為數不少的投降派分子,一旦英國本土告急,這幫人隨時準備著臨陣倒戈。

因此,當面臨上任後的第一道考驗,該如何敲定英法聯軍的撤退方案,丘吉爾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好好諑礳一番。

在德軍的重重包圍下,英法聯軍三面受敵,背靠大海,丘吉爾對此制定了“發電機計劃”,派出大批渡船和海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前往接應。

本來預定的接應點有三個,分別是法國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但德軍的攻勢過於迅速,加萊和布倫很快就淪陷了,40萬的軍隊只得擠在敦刻爾克等待救援。

此外,在敦刻爾克開展救援也要面臨著極高的風險,一方面前往敦刻爾克的航線距離較長,沿途還要提防德軍潛艇和飛機的襲擊,另一方面在聯軍的正面還有希特勒的11個裝甲師在虎視眈眈。

幸運的是,希特勒為了快速佔領法國,把前線的裝甲部隊都往後調,打算以空軍的力量圍殲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

但希特勒的設想很快就落了空,單憑德國空軍根本就無法完成這一殲敵任務,而正是這一致命性的延誤,反而給英法聯軍的撤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等到裝甲部隊回過頭來再猛攻敦刻爾克,英法聯軍早已做足了撤退準備。

5月27日,撤退行動的第一天,近30艘英國渡船抵達早已被炸成廢墟的敦刻爾克,但由於船體太大,吃水太深,大船無法貼近沿岸的淺灘,加上頭頂上德軍戰機的狂轟濫炸,只有7000多名士兵成功撤出。

等到第二天天公作美,空中佈滿的烏雲遮蔽了德軍飛機的視野,英軍趕緊把徵用的民用小船一艘艘地扔進大海,接替撤離了近2萬的軍隊。

雖然比第一天多運了一萬多人,但如此進展依然還是太慢,以這一天的運量要將40萬的部隊全部運完,那得運到啥時候。

在英國政府的號召下,許多英國平民也駕駛著自家的小船,冒著生命危險投入到救援行動中,在本土到敦刻爾克之間不知往來了多少趟,搭載了多少士兵。

為抵擋德軍兇猛的火力,英國空軍也下了血本,總計派出近3000架戰機飛往敦刻爾克與德軍火拼,以掩護地面部隊的撤離。

在安排撤退的過程中,英法聯軍間差點爆發嚴重的內訌。

在撤離前三天,英軍一共運走了15萬人,而法軍的人數連零頭都不到。

由於法軍第一兵團在岸上擔任抵擋德軍火力掩護聯軍撤退的重任,安排人數少也就算了,但讓法國人感到憤怒的是,英國人還在沙灘上設起了路障,不讓法國人上船,氣得法國士兵把原本對準德軍的大炮轉向了英國船。

此舉嚇得丘吉爾趕忙發出命令,在5月31日專程安排法國士兵撤離,才穩住了局勢,沒讓計劃功虧一簣。

整個撤離行動持續了將近九天,直到6月4日,共有33.8萬的聯軍士兵搭上了回國的救生船。

當最後一批船隊駛離敦刻爾克時,每個士兵的臉上仍然透露著絕望,因為在岸邊,還有來不及撤走的4萬法軍被德軍坦克團團圍住。

最終除了負責殿後的4萬法軍被俘虜之外,近乎40萬的軍隊基本上都完成了撤離,撤退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這一數據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特別是在以海路撤退的情況下,在敦刻爾克之前,要完成這一驚天壯舉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丘吉爾做到了,英國做到了,在德軍的火力封鎖下,不服軟的不列顛雄師沒有放任自己的同胞在海岸線上等死,而是盡其所能地設法援救,為後續反攻法西斯留存了希望的火種。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丘吉爾的“發電機計劃”,如果丘吉爾也像雷諾一樣選擇躺平,那二戰的走勢接下來又該是什麼樣子。

3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陳情令:有沒有發現藍湛和魏無羨四次深情對視,表達的意思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