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又一年FIRST。

七月的西寧是許多電影人的起點,在這裡你總會看到許多陌生的面孔,而他們之中,或許有人未來就會成為業界的中堅力量。這些新導演的作品未必成熟,卻總有著旺盛的表達欲和鮮明的風格。比起圓熟的技法,似乎這些青年導演們更在乎的是自由的創作本性,突破框架的銳意革新。

而作為電影展本身,FIRST同樣也一直保持著「生長」的狀態。它一直在尋求改變、尋找以一種更先鋒、更積極的姿態,來介入當下的中國青年電影事業,來促進業界的生態循環。

今年FIRST就有一個新的動作。

它與BMW聯合設立並頒發“先鋒創作榮譽”(AWARD OF PIONEERING),在本屆影展的入圍短片中,關注在美學形式、作者表達和敘事拓展等方面做出先鋒探索的作品。

“先鋒創作榮譽”會選出一部真人作品及一部動畫作品來授予該榮譽。

其中,劉健導演所執導的《大世界》,曾在柏林和金馬影展中獲得多項提名。

萬瑪才旦導演是國際影壇上最受關注的藏族電影導演之一,同樣也從事了多年的文學創作,多部藏漢文小說集曾獲得過文學獎項。

而演員張鈞甯,更不必我們再多作介紹了。

從評審團的構成本身,就能感受到“先鋒創作榮譽”所倡導的多元創作視角和先鋒創作意識。它並未僅側重於電影某一組成,反而從不同維度注入專業視角,也塑造出更權威多元的評價體系。

“先鋒創作榮譽”最重要的註解,顯然就在於「先鋒」二字。

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主單元入圍的22部短片,都對影像表達實驗性和視聽語言審美邊界,進行了多重維度的探索。

在內容主題上,這些作品呈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關注點,個人成長、親密關係、公共議題、異鄉身份掙扎等思考,皆成為被關注的截面。

《祝福》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女兒在為媽媽拍攝婚禮“祝福”時不斷NG的尷尬過程,看似錄製時不斷出錯,背後所暗含的卻是母女關係的隔閡,甚至於對自我和現實的逃避。

沙漠執導的《小大人》是一個有關校園欺凌的殘酷故事,也是一個有關個體與集體間關係的童話寓言反思。

《沉為奧菲利亞》中,一名10歲的小男孩偷偷夢想著穿上一雙白色絲襪。看似大膽的性別意識覺醒背後,展現的是孩童時代的彷徨、不安與困惑。

形式上,這些作品更是打破傳統桎梏,出現了定格動畫、偽紀錄片、界面敘事等多種形式。

《女他》導演周聖葳,再一次帶來了想象力驚人的作品,《完美之城:媽媽》將三維動畫與定格動畫結合,以詭譎瑰麗的畫風包裹暗黑的敘事內核,管窺人類、文明與幻覺之間的對立和融合。

《壞掉的土豆》用漫畫新聞播報的形式來體現鋪天蓋地的信息和應接不暇的畫面,最終直指後真相時代公眾對於事實本身的漠視。

《春分》則是一部志怪筆記式的中國風動畫,用皮影戲一般的視覺形象,走馬燈式的敘事單元,創造出一種精彩的中國動畫的美學樣式。

最終榮獲本屆“先鋒創作榮譽”獲獎的兩部作品,湯厲昊導演的《大橋遺犬》和徐天琳導演的《有羽毛的東西》,都體現了視聽表達、製作價值中具有的先鋒探索性。

《大橋遺犬》將二維動畫和三維環境氛圍結合,以“犬”之視角,詼諧輕快地展現了“我”所遇所見的人們與生活不斷齟齬的無奈。看似風格輕快浪漫,亦不失隱忍中的尖銳。

《有羽毛的東西》全片沒有出現演員的面部,以手為媒介進行敘事。它講述的不僅是女性與家庭,更是移民的身份轉換問題。以“手”來表現人物生活,也使得使觀眾不再聚焦於個人處境,而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這兩部作品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被賦予了全新的拍攝手法,以鮮明的影像風格和打破常規的形式,來切入社會現實,隱喻和關照更為深刻複雜的社會命題。

為什麼BMW會選擇與FIRST合作,又選擇以“短片”作為橋樑呢?

一切還是要從「先鋒」二字說起。

假如FIRST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先鋒」姿態的話,那麼FIRST主單元的短片,就是這種先鋒性的最佳體現。

短片創作本就象徵著一種未來的趨勢。

演員張鈞甯提到過,短片讓她在沒有表演體系的狀態之下,成為一名演員。

萬瑪才旦導演也提到,短片的先鋒性,對於創作者而言,就是一種解放。

以短片作為橋樑,支持蓬勃的青年創作族群,鼓勵更為繁茂的青年創作生態,這恰好體現了BMW對於電影本身的獨到理解,及其富有前瞻性的引導與支持。

BMW一直以來都與電影行業有著非常深厚的連接。

據不完全統計,BMW汽車在電影銀幕上亮相過3萬多次,參演過的國際知名影片,包括但不限於《007系列》《碟中諜》系列,漫威系列等。

BMW曾扮演了邦德史上最重要的座駕之一,而它與007電影的合作,也被視為廣告營銷的新模式,曾引領時代,開啟另一段新風潮。

作為“重要演員”之一,BMW多次與世界巨星一起走紅毯。

今年BMW在世界電影的範疇內都有著非常驚豔的亮相。

國際影展方面,BMW首次成為戛納電影節的官方合作伙伴選擇,亮相全球最高藝術影展的紅毯。

而在國內,BMW則選擇了FIRST青年電影展。

也許FIRST並非是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展,但它一定是最具有先鋒姿態、也最具有青年氣質的影展,由此而縱覽這些年來BMW與中國電影的合作,就能感受到兩點:

其一,BMW理解中國電影。

甯浩曾在處女作《瘋狂的石頭》中致敬過BMW,而在去年的賀歲檔,雙方終於有了一次夢幻聯動,雙方聯手打造了賀歲微電影《巴依爾的春節》。在這一層面上,這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與知名導演的合作,更是一次成熟作者的再度回望,是創作上的遙相呼應。

BMW曾贊助過的影片《寒戰2》,見證了兩位最具潛力的香港新生代導演,梁樂民和陸劍青的成長。

正因為有對青年導演文牧野的扶持,才讓我們得以在大銀幕上見證一段熱血沸騰的青年奮鬥史。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千禧年之初,BMW也曾做出過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

它啟用了八位世界頂尖級的導演,來為BMW拍攝了八部短片,統稱為「The Hire」短片系列。

這八位導演中包括有李安、王家衛、吳宇森、蓋·裡奇、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等人,連負責執行製作的也是赫赫有名的大衛·芬奇。

這套作品誕生於千禧年之初,正是BMW專門針對互聯網渠道所製作的短片系列,在彼時引起了非常轟動的效應,而至今來看也依然難以超越。無論從創意、製作、技術還是藝術層面都無可指摘。

二十餘年過去,重新回顧「The Hire」系列,驚歎其前瞻性之餘,同樣也會發現,今時今日的BMW,仍然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先鋒,年輕,創領,這是BMW一脈相承的品牌精神。

他們始終在尋求打破常規的藝術形式,尋找跨越邊界的先鋒創作想象。

而這一次,短片是新的迴應。

5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二選一被放棄時,不要氣餒,總有一天會被堅定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