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FIRST。
七月的西寧是許多電影人的起點,在這裡你總會看到許多陌生的面孔,而他們之中,或許有人未來就會成為業界的中堅力量。這些新導演的作品未必成熟,卻總有著旺盛的表達欲和鮮明的風格。比起圓熟的技法,似乎這些青年導演們更在乎的是自由的創作本性,突破框架的銳意革新。
而作為電影展本身,FIRST同樣也一直保持著「生長」的狀態。它一直在尋求改變、尋找以一種更先鋒、更積極的姿態,來介入當下的中國青年電影事業,來促進業界的生態循環。
今年FIRST就有一個新的動作。
它與BMW聯合設立並頒發“先鋒創作榮譽”(AWARD OF PIONEERING),在本屆影展的入圍短片中,關注在美學形式、作者表達和敘事拓展等方面做出先鋒探索的作品。
“先鋒創作榮譽”會選出一部真人作品及一部動畫作品來授予該榮譽。
從評審團的構成本身,就能感受到“先鋒創作榮譽”所倡導的多元創作視角和先鋒創作意識。它並未僅側重於電影某一組成,反而從不同維度注入專業視角,也塑造出更權威多元的評價體系。
“先鋒創作榮譽”最重要的註解,顯然就在於「先鋒」二字。
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主單元入圍的22部短片,都對影像表達實驗性和視聽語言審美邊界,進行了多重維度的探索。
在內容主題上,這些作品呈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關注點,個人成長、親密關係、公共議題、異鄉身份掙扎等思考,皆成為被關注的截面。
《祝福》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女兒在為媽媽拍攝婚禮“祝福”時不斷NG的尷尬過程,看似錄製時不斷出錯,背後所暗含的卻是母女關係的隔閡,甚至於對自我和現實的逃避。
形式上,這些作品更是打破傳統桎梏,出現了定格動畫、偽紀錄片、界面敘事等多種形式。
《女他》導演周聖葳,再一次帶來了想象力驚人的作品,《完美之城:媽媽》將三維動畫與定格動畫結合,以詭譎瑰麗的畫風包裹暗黑的敘事內核,管窺人類、文明與幻覺之間的對立和融合。
這兩部作品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被賦予了全新的拍攝手法,以鮮明的影像風格和打破常規的形式,來切入社會現實,隱喻和關照更為深刻複雜的社會命題。
一切還是要從「先鋒」二字說起。
假如FIRST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先鋒」姿態的話,那麼FIRST主單元的短片,就是這種先鋒性的最佳體現。
短片創作本就象徵著一種未來的趨勢。
以短片作為橋樑,支持蓬勃的青年創作族群,鼓勵更為繁茂的青年創作生態,這恰好體現了BMW對於電影本身的獨到理解,及其富有前瞻性的引導與支持。
BMW一直以來都與電影行業有著非常深厚的連接。
據不完全統計,BMW汽車在電影銀幕上亮相過3萬多次,參演過的國際知名影片,包括但不限於《007系列》《碟中諜》系列,漫威系列等。
BMW曾扮演了邦德史上最重要的座駕之一,而它與007電影的合作,也被視為廣告營銷的新模式,曾引領時代,開啟另一段新風潮。
今年BMW在世界電影的範疇內都有著非常驚豔的亮相。
國際影展方面,BMW首次成為戛納電影節的官方合作伙伴選擇,亮相全球最高藝術影展的紅毯。
而在國內,BMW則選擇了FIRST青年電影展。
也許FIRST並非是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展,但它一定是最具有先鋒姿態、也最具有青年氣質的影展,由此而縱覽這些年來BMW與中國電影的合作,就能感受到兩點:
其一,BMW理解中國電影。
甯浩曾在處女作《瘋狂的石頭》中致敬過BMW,而在去年的賀歲檔,雙方終於有了一次夢幻聯動,雙方聯手打造了賀歲微電影《巴依爾的春節》。在這一層面上,這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與知名導演的合作,更是一次成熟作者的再度回望,是創作上的遙相呼應。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千禧年之初,BMW也曾做出過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
它啟用了八位世界頂尖級的導演,來為BMW拍攝了八部短片,統稱為「The Hire」短片系列。
這八位導演中包括有李安、王家衛、吳宇森、蓋·裡奇、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等人,連負責執行製作的也是赫赫有名的大衛·芬奇。
這套作品誕生於千禧年之初,正是BMW專門針對互聯網渠道所製作的短片系列,在彼時引起了非常轟動的效應,而至今來看也依然難以超越。無論從創意、製作、技術還是藝術層面都無可指摘。
二十餘年過去,重新回顧「The Hire」系列,驚歎其前瞻性之餘,同樣也會發現,今時今日的BMW,仍然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先鋒,年輕,創領,這是BMW一脈相承的品牌精神。
他們始終在尋求打破常規的藝術形式,尋找跨越邊界的先鋒創作想象。
而這一次,短片是新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