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人生三部曲之一
潛谷底
在人生谷底的吳起,覺得用三個“求”字比較能概括其窘境。
“求”仕家破。吳起家世的條件是非常好的,父親在天下之中定陶經商,他應該屬於非常殷實的富二代,但因志在仕途,周遊於衛國首都,但因富而不貴門第之見,孤注一擲花光家中積蓄,也沒能夠混到一官半職。更痛苦的是,回家以後受到了鄰里親朋的嘲笑和侮辱,憤而“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史記如此血腥記載應該不實。但是也能夠看到,從一個富二代遭受如此挫敗,換做常人本應徹底斷掉出仕為官的念想,誰能料此舉反而堅定了他一定要“為卿為相”人生目標,並咬胳膊向母親發誓表達了“不達目的絕不回家”這樣的意志。
“求”學失孝。拜別了母親,發誓一定要混個大官才回家的吳起,去了魯國拜曾子學習儒家學說。更悲催的事在等著他,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未能等到他成功就去世了。吳起沒能夠像常人那樣,到僅200來公里的家裡去奔喪。而是選擇遵守曾經的誓言,不為卿相就絕不回家。如此做法嚴重違背以孝為先的禮制,被憤怒的老師逐出了師門,進而棄文從武學習兵法,改條道也要走繼續尋求為官的路。
“求”將斷情,或史記說殺妻求將。為了在魯國取得抗擊齊國領兵為將的提拔機會,會把自己相濡以沫卻是齊國人的妻子殺掉,以表衷心耿耿,真的是很難理解。我更願意把這個事情想象成霸王別姬的橋段,或者是荊軻向樊無期借人頭,以求成全這樣來解釋。但不管怎麼樣,即使不是在男女平等的現在,妻子,也應該是他最好最親近的朋友之一,為他生兒育女,和他朝夕相處的親人,僅為了職業生涯的夢想,就斷送了性命,真的讓人覺得不是件值得的事情。
這三個“求”字,每一步都應該是吳起人生最悲哀的在谷底潛伏時一生難以平復的悔恨。
吳起人生三部曲之二
登高山
魯地揚威。從谷底往上爬的第一步,為將後即刻大破齊國,這是以弱峙強非常難得的。但也因此首戰完美大捷,以至於作為勝利者的魯國,擔心身負戰勝國的名聲,被其他強國猜忌,居然採取冷落和排擠的方式,迫使吳起出走魏國。有一點像岳飛的遭遇,但是幸未蒙莫須有之冤,這也成就了吳起,開始登上更令人矚目的歷史舞臺。
千里赴魏。開啟了人生更大突破,在魏國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和高度的信任。實現了他帶兵打仗的各種理想,創建了近似現代職業化的特種部隊“魏武卒”,取得了“天下英雄莫能當”的戰績,屢勝強的秦國同時,拿下了軍事要衝河西走廊。
主政西河,戰場上所向披靡並非吳起的人設全部,在魏屬河西走廊設河西郡的政治管理民心經營上成效顯著,領導土地改革,進行文化滲透,促進安居樂業,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都是同樣的突出,成為了“軍政全才”。
居於山巔的吳起,稱之為“用兵與孫武齊名,改革可比商鞅”,二十年時間在魏國苦心經營,留給吳起功成名就,更使其達到了人生事業的巔峰。
吳起人生三部曲之三
唱悲歌
盛極則衰。魏文侯與魏武侯的傳承交接,在伴君如伴虎此一時彼一時的人事定律中,想堅守自己孤傲的性格,不改變自己的秉性和姿態,將註定悲涼結局。不被信任,不予重用,無論事由如何而起,莫問情節怎樣跌宕起伏,被邊緣化的最終後果,對仍有熱血的孤勇者而言,另立爐灶東山再起是唯一證明自己的方式。
英雄遲暮。天下之大,除了敗將秦齊和無力保全自己的諸侯小國,欲實現目標唯有投奔楚國。一年後即封相令尹,推行“損有餘,濟不足”變法,希望扭轉楚國積壓弊端,雖然變法行之有效,卻是嚴重觸及楚國貴族利益。在挫敗魏軍,攻城略地大勝之時,楚王樂極生悲,人亡政息。
以身殉夢。楚王大喪之時,貴族們急不可耐,即刻追殺。吳起雖能預見此景,但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將憤怒的楚國貴族引到了楚王的屍首旁邊,在射殺吳起的時候,射出的箭沒有眼睛,按照“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法令,把楚王屍首上的箭作為證據,有七十多家貴族,全部滅族。以“借刀殺人”之策為自己報了仇,更以此最後的悲歌,為自己坎坷人生畫上了無怨無悔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