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時期,安居樂業的百姓肯定沒有想過,什麼美好的一個時代,仍然會出現無法化解的社會矛盾,仍然會有農民起義的事情發生。其實任何一個朝代發展到鼎盛時期之後,都會慢慢開始走下坡路,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因為社會矛盾是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不斷積累和激化的,當這種矛盾到達質變狀態的時候,社會衝突自然也就會發生。
唐朝的農民起義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黃巢的起義了。黃巢原本是讀書人,對這個國家中心耿耿,而且一直以來都抱有遠大的理想,那就是入朝為官,報效國家。只可惜,這份理想最終沒有實現,反而激化了黃巢心目當中的戾氣。當農民起義出現的時候,黃巢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
原本他是想要解放社會中下層階級,可是當他真正手握權力的時候,他卻變得非常狂妄,甚至做了一些事情,連現代人都看不下去。事情發展到最後,黃巢變成了什麼模樣?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黃巢起義的這段歷史。
黃巢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之中,不過他的父母並不是官僚階級,而是商人。在封建時代,社會一直有一個約定俗稱的等級排序,那就是士農工商。也就是說,商人雖然有錢,但是卻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並不能受到大多數人的尊重。
於是從小在商人家庭長大的黃巢,就一直試圖改變這種社會地位。他知道如果子承父業,自己一輩子也許會過的很好。但是也會像父親一樣,並不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重大成就。於是小小年紀,黃巢就勵志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
參加科舉考試這條路並不好走,但無論過程多麼辛苦,黃巢都一直堅持了下來。一定要去長安考取功名,改變自己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光宗耀祖,這個堅定的信念一直指引著黃巢,讓他在困難面前絕不放棄。
好不容易熬到了科舉考試,黃巢興高采烈的來到京城。來這裡之前,他對自己的實力有了一個大概的評估。他相信只要自己正常發揮,一定可以成功的。所以黃巢一直是很自信的,他相信自己期待的美好未來就在眼前。
然而讓人難過的是,並不是你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穫一個好的結果。老天爺並沒有眷顧黃巢,以至於他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有考中。一開始黃巢還能安慰自己說是運氣不好,但是次數多了,他自己也失望到了極點。
於是黃巢留下了那一首著名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瀟灑的離開了長安,頭也不回。
回到家鄉之後的黃巢,對這個王朝發自內心的感到厭惡。此時的他更清楚的看到了底層百姓們受苦的現狀,看到了沉重的苛捐雜稅對人民生活的迫害。他也想改變這種現狀,既然不能高中狀元,那就用另一種方式成為英雄吧。
於是,黃巢在受到招攬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並且很快憑藉自己出眾的能力成為了領袖。
黃巢的起義軍之路雖然艱辛,但是一路走下來還是挺順利的,並且結果也非常理想。可能是因為大唐的統治者當時確實把老百姓得罪的太狠了,所以一直有新的力量不斷加入起義軍當中。黃巢也很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所以大家也很服他這個領袖。
其實可能連黃巢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最後竟然真的能夠打到大唐的中樞,把唐朝的統治者們給趕出去。這最後的結果對於黃巢來說真的是意外之喜,他頗有一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成就感。在新的社會秩序之下,黃巢自然也就成為了當仁不讓的最高領導。
不過,手握權力的黃巢,卻逐漸變得不像本來的他了。最開始參加起義的時候,黃巢想的是一定要為那些受到苛捐雜稅壓迫的農民伸張正義,可是當他現在有這個能力之後,卻突然意識到,老百姓的稅收才能夠支撐自己享樂的生活。
於是黃巢不僅沒有減免苛捐雜稅,反而越發得寸進尺。老百姓們雖說現在是敢怒不敢言,但是當憤怒積聚到一定的數量時,爆發出來的力量將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很遺憾,目前心高氣傲的黃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而且更關鍵的是,他對朝中的大臣也採用了非常殘酷的手段。這些大臣們都是曾經大唐王室的臣子,是當年的黃巢最想成為卻沒有成為的人,所以他對這些人充滿了仇恨。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格殺無論,甚至他們的家人也沒有被放過。
但凡有一個人敢提出反對意見,那麼很遺憾,這個提出意見的人,只能和這些大臣們共同去黃泉路上作伴。
正是這種不給自己留後路的做法,這種狂妄之極的態度,讓黃巢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失去了支持的力量。當新的力量爆發出來的時候,黃巢內心迎來了一股非常陌生的恐慌情緒。當發現自己後援無人的時候,黃巢也不得不承認,為今之計只有逃跑。
在逃出去的過程當中,他也做了一些人神共憤的事情。在隨身攜帶的糧食吃完之後,黃巢竟然命令身邊的人將無辜的老百姓給抓起來,放到石磨之上,一點一點把人變為自己的糧食。如此殘酷的行為,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無法接受。
所以,黃巢的結局註定了,就只有失敗二字。
當初那個瀟瀟灑灑寫下“我花開後百花殺”的少年,多麼意氣風發,多麼狂放不羈。只可惜在時光的長河中,這個少年漸漸走丟了。
後來的他,變得面目全非。那些殘酷的手段,都是他心中對權力深深渴望外在化的表現。我們也看得出來,黃巢已經喪失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