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嚴寒中的鐵骨錚錚,《長津湖之水門橋》 以長津湖戰役階段為背景,第九軍七連在結束了兩次戰鬥後,上級又下達了炸掉水門橋的命令。這部電影,時刻讓我們被志願軍戰士鋼鐵的意志和不畏強敵的精神所打動。
水門橋的意義在哪裡,水門橋,是美軍被包圍後撤退的必經之地,炸了水門橋,就能遲滯或者切斷美軍的歸路,如果美軍沒了這座橋,重武器和輜重將無法帶走,只能徒步撤離,而馬上就要合圍的志願軍和朝鮮半島的極端惡劣天氣也足以讓他們損失殆盡。
因此,雙方圍繞“炸橋與修橋”展開慘烈較量與生死搏殺。七連和同樣接到炸橋命令的九連共組織兩次炸橋行動,都成功炸燬橋樑,而美軍再次把橋樑修好。從表面上看是美軍贏了,而實際上,此處極具有嘲諷的意味。
它所表明的意義,美軍憑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物質力量,很快的將炸燬的橋修好,但這不是美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如此快速的修橋,不過是為了撤走“兵敗如山倒”的殘兵敗將,而我志願軍在炸橋上看似“輸”了,可是在戰略上,我們卻是贏了。這場戰爭告訴我們的真理是:真正的勝利,是在精神上的強大,而不是物質上的強大。
當然美軍也不是吃素的,其陸戰一師是美軍王牌部隊,而我志願軍第九兵團同樣是優秀的部隊。強者與強者的在一座橋上對決,可以說美軍遇到我們,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我們的戰鬥經驗絲毫不遜於美軍,而論到作戰素養我們要高於他們。如果當時我們有同樣的武器,同樣的後勤補給,那麼這場戰鬥肯定是另一個結果。
可是沒有如果,當時我們的國力就是這麼弱,我們沒有空軍沒有海軍,只有陸軍。即便是如此,即便是任務再艱鉅,志願軍戰士仍舊一往無前絕不退縮。我們炸橋,他們修橋,雙方如此的反覆。水門橋只要還在,炸燬水門橋的命令就在。
看這部電影,我首先看到的是差距,電影呈現讓我們能直觀看到雙方武器技術含量和軍事化程度上有著巨大懸殊。美軍的空地協同已經很完善,天上有轟炸機、戰鬥力,地面有坦克、各式榴彈炮,甚至想越過聯合國使用原子彈。而志願軍還是徒步行軍,後勤補給線被破壞,沒有重武器支援。
中國志願軍們面對的是裝備精良,後勤物資豐富的敵人。在極端惡劣的嚴寒地帶作戰,一旦受傷,就像是被下了死亡通知單。按照當時戰況來看,這一仗真打應該是毫無懸念的被壓制,但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我們沒有飛機坦克,沒有那麼好的裝備,我們有不屈不撓的的決心,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
戰場上我們的英雄也會死,也會凍傷,但他們不會因此退卻,他們恪守軍人的職責和榮耀。其實真正主導戰場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一一個視死如歸,目光如炬的英雄戰士。正是戰士們迎難而上,步調一致,誓死也要啃下硬骨頭的拼搏精神最終擊潰了美軍的防線。
在塑造志願軍個體上,很注重個性的不同,平河的犧牲:生命、坦克、橋面一起爆炸,這是慘烈;餘從戎的犧牲:他衝到山峰上,開槍將美軍飛機引過來投擲燃燒彈,全身燃燒,一直奔跑直至仆倒在雪地上,這是勇烈。
指導員梅生的犧牲:將裝滿炮彈的裝甲車點燃衝下山崖,衝向美軍,這是雄烈;伍千里的犧牲:用自己做武器,抱著炮彈炸橋,這是壯烈;還有群體志願軍戰士,在不同場合的犧牲,給觀眾的印象極為強烈!
三營營長談子為望向駐守水門橋的一門門大炮,也明白時局不利。但再看向身後飽經風霜仍然目光如炬的戰士們,為了新中國政權與國土的穩定,他堅定地說:“哪一場仗不難打?越難打,就越要打。三炸水門橋,上至每一個領導者,下至每一名戰士,不畏艱險,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促就了祖國如今繁榮昌盛,山河無恙的美好局面。
在長津湖之戰勝利後,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一行驅車趕到長津湖附近的山上,炯炯有神的眼中熱淚盈眶,向著這片犧牲了無數我軍戰士的長津湖鞠躬良久。這個時候任何語言的讚美都不及將軍的鞠躬來得更加震撼人心!
感謝這部戰爭影片,謳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軍魂,不畏強暴,敢於亮劍的英雄氣概。讓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老百姓,重溫歷史,緬懷英烈,繼續著他們未盡的事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好當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