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北京京劇院創排出了一出《烏豆》,這齣戲其實就是老版《杜鵑山》,也就是趙燕俠、裘盛戎、馬連良、馬長禮的版本。而“烏豆”則是裘盛戎先生在這齣戲中飾演的一個角色,後來這個角色改名為“雷剛”。而《杜鵑山》也從來沒有《烏豆》這個名字,期間使用過《杜泉山》這個名字,後來又改回了《杜鵑山》這個名字。

這一點在北京京劇院復排這出《烏豆》是就公開提及過,這齣戲的簡介是:“2021年,北京京劇院對當年留存的原版《杜鵑山》珍貴創作資料和1964年演出實況錄音進行整理,為表達對已故的前輩大師們紀念,彰顯與改編後的版本區別,而更名《烏豆》。”

其實這種名稱的改變並不成功,當初確定《杜鵑山》這個名稱就是突出一群人,但是改名《烏豆》之後就似乎成為了突出一個人。

其實老版《杜鵑山》確實有成功之處,那就是在唱腔上,因為是老藝術家在演繹,所以說他們功力十分深厚。就拿“烏豆”這個角色來說裘盛戎大師的唱腔確實比後來馬永安老師的“雷剛”要好,並且韻味足,而裘大師在晚年對於這個角色也傾注了很大的心血。

但是一齣戲的成功不能看一個角色的出彩,在整體的劇情上來說,老版的《杜鵑山》也確實不如後來楊春霞版本的《杜鵑山》。

而如今北京京劇院復排《烏豆》實在是弄巧成拙。

其實任何一種藝術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不斷反覆打磨、反覆修改而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流傳的經典。而文革時期創排的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就是如此,就是經過不斷打磨、不斷修改的精品。

8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一個人如何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