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品產業的繁榮,造就了中國線上線下繁多的銷售平臺以及公司。其中很多品牌的名字還十分相似。像是線下連鎖超市,就有聯華、華聯、世紀聯華、世紀華聯等一系列品牌,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那麼這四個名字相似的企業分別有什麼關係呢?它們又在中國線下超市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哪些糾纏呢?
一、經濟改革之後的中國市場
中國在經濟改革之後,商品零售產業迎來了飛速的經濟增長,同時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需求,零售店競爭激烈,僱傭店員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於是超市這個概念出現在零售業老闆的心中。
於是在1981年,廣州作為此前的通商口岸,更好地接收到了西方的先進經商理念,第一家超市在廣州成立,起名廣州友誼超市,並很快傳播開來,全國人民通過廣州看到了超市的便利。
上海作為中國比較繁華的城市,自然是緊跟潮流步伐,很快便建立起了自身的超市網絡。聯華超市在1991年的上海曲陽中心商場成立,成立之後的兩個星期之內,聯華超市幾乎天天爆滿,生意非常好,於是聯華超市很快便開始了自身的擴張之路。
而在聯華大肆擴張之際,華聯同樣悄然成立。彼時中國計劃在沿海14個城市開設現代化商廈,併成立了聯華與華聯兩大品牌。後來聯華在臨海的通商口岸城市繁榮發展,而華聯則深耕內地市場,成為百貨大樓與友誼商城之後的第三大百貨商廈。
二、聯華的發展兼併之路
聯華憑藉時代對於超市的需求,在上世紀90年代飛速發展,但很快經營遇到了困難,那時候全國超市數量太多,聯華逐漸難以取得優勢。這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聯華的發展之路。
這個人就是王宗南。他起初擔任的是政府崗位,但商界的繁榮令其著迷,於是在1995年辭職下海經商。王宗南辭職後來到上海擔任聯華超市總經理,對聯華超市做出了改革。
彼時聯華超市已然虧損嚴重,大部分人員都認為應該斷腕止血,但王宗南卻提出了對外擴張的策略,通過短期虧損,來壓縮競爭企業的生存空間,並創新性地將生鮮與肉類,放進了聯華超市的經營範圍之內。
時間很快證明了王宗南決策的正確性,在其當年公佈的年報中顯示,聯華超市新增門店68家,產值突破了8個億大關,登頂中國連鎖超市第一名,成為中國零售業第一企業。
聯華的繁榮,導致同為江南地區的連鎖超市杭州華商經營出現問題,聯華索性大手一揮,用2.1億元收購了杭州華商,並將其名下超市更名為“世紀聯華”。
2009年,華聯商廈經營出現問題,被聯華用4.92億元收購,從此“華聯”與“聯華”成為一家人。
世紀聯華的繁榮令人羨慕,於是冒牌貨“世紀華聯”應運而生,它與聯華沒有任何關係。聯華、華聯、世紀聯華是一家人,而世紀華聯而是冒牌貨,與之並沒有任何關係。
但就在聯華大肆擴張不久後,聯華忽然開始走下坡路。
三、聯華的窘境
聯華髮展遇阻從2006年開始就可以初見端倪。
王宗南從聯華調離,新任領導空降聯華。領導班子的動盪令聯華在零售業迅速擴張的時間段選擇了按兵不動,將大量的市場讓給了競爭對手,華潤萬家等新興超市迅速崛起。
從此之後,聯華的經濟增長便迎來了降幅,而線上零售企業的興起,更是令聯華的處境更為艱難。聯華在2010年還是全國營業額第二的連鎖超市,但到了2015年已經開始了連年虧損。
2014年,阿里巴巴入局線下超市,本想與聯華合作,將聯華從泥潭中拖出,但彼時線下市場已然是“夕陽產業”,就算靠著阿里巴巴也沒有幫助聯華實現營業額的崛起。
其實不只是聯華,其他線下超市同樣在如今市場中銷售額大減,線下超市被線上銷售平臺吞併嚴重,在未來可能不得不進行轉型。
結語
聯華、華聯與世紀聯華是一家人,而世紀華聯則是山寨貨。華聯與世紀聯華都是聯華吞併線下零售企業之路上的戰利品,但線上平臺的衝擊令傳統線下超市的經營變得難以為繼,未來如果不能開發出新的模式,重新佔據市場,那麼便只能落到落寞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