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丞相之職由蔣婉接替。失望的楊儀對著費禕抱怨道:“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投效曹魏。”哪知,轉眼就被費禕上報了朝廷。
01
楊儀,湖北襄陽人,劉備在世時,曾任尚書、弘農太守等職。後來跟隨諸葛亮北伐,任丞相參軍,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助手。
諸葛亮出兵打仗,楊儀就負責籌措糧草,軍事調動,此外軍務也交由他負責。凡是諸葛亮交代的事,他都能乾脆、利落,圓滿地完成任務。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遵遺命把大軍完好無缺地帶回了漢中,這無疑又是一件大功。依照自己的功勞,他覺得丞相之位非自己莫屬,於是,每天都在激動和興奮之中盼望著!
直到那日早朝,後主劉禪當朝宣佈:“著丞相長史蔣婉為尚書令,兼益州刺史,楊儀為中軍師。”
楊儀的頭“嗡”地一聲,“中軍師”這是什麼官?不過是個虛職。再有,為什麼是蔣婉擔任要職?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自己哪裡不比他強?
再一想自己在軍中勞心勞力,到最後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他實在是不能忍。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像個火藥桶一樣,嚇得那些同僚們都躲著他,生怕被他炸到,遭受無妄之災。只有後軍師費禕時不常的安慰他幾句。
一天,費禕又去看他,楊儀挺感動,心想:“如今也就只有費禕還記得自己。”一感動,話說的有點多,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
他說:“當初丞相病逝,我如果帶著隊伍投奔了曹魏,何至於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可是現在說這些都太晚了,真是追悔莫及啊!”
這話聽在費禕的耳朵裡,無疑是大逆不道的。楊儀說得出這樣的話,那就會有這樣的心,如果不及時上報,豈不成了安全隱患?
他敷衍地安撫了楊儀幾句,便告辭出門,直奔皇宮,把楊儀說過的話向劉禪做了彙報。這種言論,任何一個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於是把楊儀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
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啊!可惜,楊儀還是不長記性,不斷地給朝廷寫信,信中全是對當權者的不滿。既然如此,劉禪也沒必要姑息他,派人去抓捕楊儀,這次楊儀感到了事態的嚴重,知道不能善了,只好自殺了。
02
但其實,關於人事的任用,楊儀還真不能怪劉禪,因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的主意。
那麼,既然楊儀又有才幹,又有功勞,為什麼諸葛亮不舉薦他呢?這就要從楊儀的性格說起。
楊儀是個自命不凡的人,這種人往往也是很狂妄的人。當年他還在漢中擔任尚書的時候,就因為不自量力,跟他的頂頭上司尚書令劉巴有過爭執。
劉巴,字子初,學識廣博。曾為劉備解決過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同制定蜀漢的法典。不僅才智過人,且為人清高,恃才傲物。
諸葛亮曾評價他: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劉備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有誰危害到劉巴,我將誅殺他三族。
就是這麼個大人物,楊儀自詡有才,敢於去叫板劉巴,這不是不自量力又是什麼呢?劉備一點沒客氣,直接把楊儀貶為弘農太守,而弘農在魏國境內,楊儀的太守不過是徒有其名而已。
直到諸葛亮北伐,楊儀才被重新啟用,由於他工作能力強,成為諸葛亮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於是他又不可一世起來。
03
諸葛亮身邊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魏延,然而魏延和楊儀一樣,有能力但性格高傲。當時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唯有楊儀總是與他針鋒相對,甚至有幾次兩個人刀兵相向,
諸葛亮對這二人也很無奈。一方面,作戰廝殺要靠魏延的驍勇,另一方面,軍務調動要靠楊儀的安排。
兩個如此重要之人,因為個人恩怨互不相讓,沒有一點大局觀念,諸葛亮頭疼不已,所以他對楊儀的重用只是暫時的,是因為當時無人可用。更加不會把楊儀定為繼承人。
諸葛亮臨死之前,把軍權交給了楊儀,囑咐他要把大軍完好地帶回漢中,如果魏延不願意撤退,不必管他,隨他便。
果然,魏延不願意退兵,不僅如此,他還趕在了楊儀大軍前面,堵住了蜀兵撤退的去路。
大將王平氣得大罵:“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靈柩就在後面,你們是想造反嗎?”魏延的士兵們一聽,原來錯在魏延,於是便不再聽魏延命令,都四散而去了。
很快就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兒子幾個人,他們看大勢已去,只好奪路而逃,楊儀派馬岱在後面猛追。
不久,馬岱提著魏延的頭轉了回來,將頭顱獻給了楊儀。楊儀用腳狠狠地踩踏魏延的頭顱洩憤,嘴裡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
而且,連魏延的家人也沒有放過,誅滅了他的三族,一代名將下場悽慘。
面對一個已死之人,楊儀還要對他的頭顱踩踏幾腳,該是多麼缺少容人之量。
所以,諸葛亮早就看透了楊儀,才在給後主劉禪的密信上,推薦了蔣婉。
楊儀於是認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滿腹怨言,最後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回顧楊儀的一生,不可否認他很有才能,然而心胸狹隘,不能與人為善,走到哪都和人結怨,又眼高於頂。
像他這種人,即使沒有蔣婉,也不會讓他接任諸葛亮的職位,只能說是他想多了。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對於有才無德的楊儀來說,結局早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