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雷聲不斷”的信託行業,最近又出了大事件。審計署正在推進對信託公司的專項審計。

據悉,審計署採用抽查方式,對20餘家信託公司進行了審計,包括地方國資背景、央企背景和銀行系的信託公司。審查範圍比較細緻,涉及到財務賬目,公司制度規章、內控合規,業務審查等多個方面。

審計的重點在於風險防範化解,摸清行業的風險,審計彙總的結果或將為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提供政策依據和參考。

近年來,經濟下行週期、房地產行業暴雷不斷,對過去以房地產業務、通道業務為主的信託行業造成了較大沖擊。60多家信託公司當中,已經有多家信託公司身陷泥潭,能否持續經營都成了問題。

信託行業整體在不斷收縮。2022年一季度末,全行業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餘額為20.16萬億元,同比減少0.22萬億元,降幅為1.06%;與2017年末的歷史峰值相比,下降了23.18%。其中,融資類信託規模為3.38萬億元,同比下降24.00%;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為8.22萬億元,同比下降7.82%。也就是說信託行業已經整體收縮了將近5年時間。

信託資產規模變動情況

收縮的另一面是信託行業的不良資產在增加。

根據媒體對61家已披露2021年年報的信託公司財報數據統計,60家信託公司合計自營不良資產餘額(含次級、可疑和損失三類資產,部分已扣除計提撥備)為542.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21%。60家信託公司的自營資產平均不良率達到8.61%,同比提高約1.15個百分點。其中,13家信託公司自營資產不良率超過10%,5家信託公司超過20%

那麼,信託行業受託管理的資產不良情況又是多少呢?官方對此沒有最新的數據披露。不過今年5月,中國東方發佈的《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2022》中提到,“根據今年大多數受訪信託從業者(受訪者來自信託公司業務部門,共111位)的觀點,信託資產風險率水平為5%-7%。信託業真實風險率或將高於現有的統計水平。”

而大家對信託行業暴雷不斷的感受更多來自於一個一個的風險項目。第三方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到7月,信託行業共發生超過110起違約事件,涉及違約金額超過700億元;其中房地產信託違約事件超過60起,違約金額高達近600億元。此外,今年上半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信託公司有50家,有7家信託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損失超過1億元。

和房地產深度綁定的信託行業,日子顯然不好過。在地產行業風險仍在出清過程中的當下,審計署摸底信託行業整體風險狀況,也就順理成章了。

經營日漸艱難

信託還有未來嗎?

和資產質量下滑相對應,信託行業經營狀況同樣面臨很多挑戰。

2022年一季度,信託業共實現經營收入205.15億元,同比下降28.25%;實現利潤總額為123.84億元,同比下降31.42%;實現人均淨利潤42.72萬元,同比下降29.50%。整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與人均利潤同比均明顯下滑。

信託業經營業績變動情況

同時,信託資產規模下降、不良上升,導致信託業務收入減少。一季度全行業實現信託業務收入191.68億元,同比下降10.02%。

既然傳統業務承壓,一方面要忙著處理風險資產,另一方面就是忙著轉型,資產管理信託、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等成為了主要的轉型方向。然而轉型這種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過去,信託公司以融資類業務、通道業務為主,賺的都是快錢、監管套利,這也為當下的困境埋了隱患,導致信託公司歷史包袱重,壞賬多,深陷房地產和非標融資。

當下轉型,資產端或者說產品端的標品信託、淨值化產品比不過公募基金產品,證券投資能力和專業水平不足,比不上公募行業和券商投研。財富端或者說資金端,以前比較依賴外部渠道,客戶都不在自己手裡,建立直銷體系又不容易。可以說是要產品沒有,要客戶也沒有,更何況過去一直買非標類固收產品的客戶,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度普遍又不高。

未來呢?大家都知道慈善信託、家族信託是大方向,但真的往這個方向去走,行業還需要那麼多家信託公司嗎?還需要那麼多從業者嗎?還能不能撐得起行業現有的這麼大體量,以後薪資會降低嗎?

很多從業人員會認為,熬過一輪週期低谷,未來會有更輝煌的高峰。但最近一位朋友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以為監管部門是來解救你?實際上可能是來終結你!即便再有一輪新的輝煌,到了那個時候,可能和現在的大多數從業人員、信託公司股東都沒有太大關係了,因為沒有多少人有深厚的家底能熬的那麼久。

迷茫的不只是從業者

還有投資者

或許還有人覺得,信託好歹會有一些牌照價值。但從現實來看,基本上是有價無市,其標價就失去了意義。近年來,信託公司股權掛牌轉讓往往無人問津,最終也沒賣出去。

一些問題信託公司遲遲等不到屬於自己的“白衣騎士”,畢竟,試問哪個投資方看到真實的賬目之後,還敢入場做信託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呢?如果你還期待有人要拯救,不妨看看前幾年被某世界500強控股公司收購的某江信託(如今已改名為某松信託),本來期待解決當年歷史遺留的暴雷項目,結果現在新的產品也開始出現風險了。

戰略投資者不是做慈善,即便買來一塊信託牌照,未來潛在的經營價值和收益,能否彌補的上收購對價和債務負擔←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今年信託行業還有一件大事——銀保監會批覆同意新華信託依法進入破產程序。被接管兩年後,破產清算成了這家信託公司的最終結局。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過來,銀行(包商)能破產,保險(安邦)能破產,信託自然也能破產,沒有真正的大而不能倒。

即便如此,從投資人的角度,很多人還在迷信非標固收產品、迷信剛兌,買不了信託,那就買一買金交所的非標定融,覺得利息高、保本。雖然每次看到這種,我都會極力勸退,但還是會有很多人執意如此,那我也只能祝福他們。

更多的投資人則是表現出迷茫,銀行理財收益太低,淨值型產品不懂,權益類投資怕風險高,非標類固收不敢再買。想找一個收益3%以上的產品,放眼望去都不容易。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在3%以上的,都是淨值型的,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封閉期。不少投資人一是怕浮虧,二是看不到淨值變化和原因,索性就不買了。但這個時候,通脹水平又起來了,跑不贏通脹的焦慮瞬間又來了。

資產荒是個偽命題

掌握市場工具即可待時而動

從宏觀趨勢和經濟週期來看,信託行業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非標和影子銀行退出,未來信託的定位還比較模糊,有待廓清。而投資人的焦慮更急需緩解。

轉型期,資產荒下最忌諱的就是盲動。如果此時接受了一些不靠譜的建議,自己盲目就會盲從,盲從就會出錯,最後反而會折損更多。

一個合理的方向是,投資人轉向一些相對低風險的淨值型理財產品,通過市場的手段而非單純的剛兌,來降低“風險”,比如以標準化債券為主導的固收類基金,搭配商品、股指期貨等進行分散化投資的CTA策略,還有降低風險敞口的套利策略等。如果風險偏好高一些,或者處在底部、邁向復甦的週期階段,也可以嘗試做一些股票多頭和量化多頭策略的投資,打開整體收益的天花板。

從理念層面,過去保本保息剛兌的投資預期要果斷捨棄,要順時而動,在合適的時機,雪球類產品、績優的私募證券基金都是不錯的選擇。更穩健的做法是,做一些FOF組合和定製類的產品,既能滿足自己的合理投資需求,也不至於風險太高。

很多時候,投資人的轉變甚至快於從業者。因此對於從業者來說,更需要快速轉型,從過去的做交易,賣非標固收、剛兌的產品,轉向買方顧問,這不僅要擁抱權益市場,更要深刻理解淨值型產品,理解每一個產品背後的風險和收益來源,要比投資者更專業,才有可能在新的階段裡維持住客戶的忠誠度。

投資時常會陷入困境,我們往往要置身事外,抽身出來才能看清迷局,與其沉浸於過去的輝煌和舊有的業務模式,不如轉身擁抱新生。

8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沒想到湯唯出手又是豔驚四座,嫌疑人與偵探之間的拉扯,所愛隔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