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杉註解版的《孫子兵法》中看到一句話,非常認同:
“要奪別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內心強大。領導者能養自己的心,才能養團隊的氣。這樣的領導內心強大,團隊也會氣勢如虹。”
以下兩類領導頗為常見,他們不僅沒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已經影響到了團隊,甚至沒意識到也影響到了自己。
1. 易怒型管理者
這類管理者,遇事容易急躁,無法控制脾氣。
導致下屬常年處於高壓之下,缺乏自信,很難出現獨當一面的人才。
精神長期緊繃的下屬,往往想著不是怎麼能把事情幹好,想的是怎麼能不捱罵。
久而久之,便會脫離正確地做事情的本源。
逐漸變成“為了迎合而做事”。
另外一些適應不了這種領導風格的有才華的人,便只會想著如何可以更快地離開這個地方。
所以隊伍裡剩下的人,都無法成大氣候。
《孫子兵法》中還提到:
易怒的領導,是最容易中計的,也是最容易被算計的。
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控制情緒,更容易被敵人所擺佈,所以更加容易失敗。
有一個例子:
三國時期,項羽有個大將叫曹咎。
項羽因為需要分身去另一個城市攻打,不得不把曹咎留下鎮守。
走之前還特意交代只要堅守15天,他一定能回來。
但曹咎脾氣易怒,所以劉邦派人在對面設陣整整罵了5天。
曹咎最終忍無可忍,就出戰了。
結局就是曹咎戰敗也被處死了。
若他能抽身看一眼全局,或許就不會放縱自己的脾氣了。
也正是因為脾氣,讓他看不到大局,終入死局。
2.焦慮型領導者
在《孫子兵法》中提到,有兩種情況容易使人犯錯:
利益誘惑和焦慮。
很多人,在壓力和焦慮之下,就會“想動”。
而這時候一動,就容易犯錯誤。
因為焦慮而不停給團隊找事做的領導也是不在少數的。
而大多數在焦慮之下做出的決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這裡也有一個例子來說明:
秦國統一之前,一直在與列國交戰。
其中,趙國的兵力最強,還有一名能將叫廉頗。
秦國最不希望面對廉頗,所以用計讓趙王撤下了廉頗,選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恬來領兵打仗,最終損失四十萬兵力。
趙王為何會做此愚蠢的決定?
因為廉頗一直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機會,而這一等就等了三年。
四十萬大軍鎮守一度將國家經濟拉到崩潰的邊緣,趙王過於焦慮,所以試圖尋求改變。
最終選了一個嘴上功夫很強但沒打過仗的趙恬。
結局就是趙國慘敗。
3.“非焦慮臨在”型管理者
《自驅型成長》中提到過一個概念叫:“非焦慮臨在”。
研究發現,當領導者不會過度焦慮和擔心時,團隊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這類人只要在他人身邊,就能帶來平靜。
當別人遇到事情時,也會希望聽取他的意見。
大家心中似乎都有一種感覺:所有的難題,只要有他,必能解決。
這類人彷彿無時無刻都能傳遞出來信心,團隊也會因此而增加不少氣勢。
如果發現自己正處於焦慮,那麼請嘗試先不要做決策,等到情緒平穩,再做決定。
易怒和焦慮,是《孫子兵法》中認為的“管理者大忌”。
很多事情沒做到,往往只是因為沒意識到。
這下了解了,那就請多嘗試一下。
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易於被人擺弄的人,不要讓焦慮操控了自己。
請嘗試做一個“非焦慮臨在”的管理者吧。
內心平和,會發現事情原來可以如此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