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明朝靖難之役後,朱棣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得位不正,也就是道統無名。歷代統治者上位後,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暴力得位者尤其如此。叔王伐皇侄,理論無法自洽,所以朱棣一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爭取儒家代表人物支持。倒臺皇帝朱允炆的老師方孝孺無疑是最佳人選。

儒家以名節立世,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棣顯然小看了方孝孺的氣節。朱棣認為方孝孺應該識時務,方孝孺認為朱棣應該收亂臣賊子之心。狗血劇情不再贅言,認知南轅北轍,方孝孺被誅十族以全名節,朱棣坐實亂臣賊子之名。

明朝儒家最輝煌的事件就是方孝孺殉道,他給後世儒學子弟們立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崇高目標。最黑暗的也是方孝孺殉道,這件事摧毀了儒學者的膽魄,從此儒學者學會了“學以帝用”,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只能在宮門前被打屁股。

汲取方孝孺最大教訓,而得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是張居正,他拋棄了儒學所謂名節,外圓內方,以實務為要,可謂中晚明最為光輝的儒學代表。但,儒家之名節,是一個社會的世事人心,一旦被摧毀,恐怕也就讓儒家教化下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問題。

《金瓶梅》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假宋朝事,說出了喪失儒家名節的文臣禍害天下的事實。更說出了絕對威權體系下,儒家基本就是為統治者暴政找依據的現實。書中出現了兩個秀才,一個是溫秀才,一個是水秀才。兩個人空有其名,卻德無其能,各種不檢點堪比街頭的破落戶。文化人在那個時代是鳳毛麟角的,卻為了生存毫無底線,證明世風的亂流,社會的失範。

當視名節為第一的儒學者都棄名節如弊屣,意味著朝廷上下已經陷入了危機,文臣貪弊,武將畏死,法暗不彰,上庸下亂,社會也就陷入了內耗,集體在為一個時代掘墓。

《金瓶梅》中寫花石綱,就是明寫皇權化天下為私家,窮奢極欲地滿足好惡。為什麼皇帝如此昏聵,卻沒有任何制約?因為文死諫成了笑話,更因為臣子失去了家國天下的理想。畢竟方孝孺名節好聽,但人命死不起。

文無節,那麼武則失勇。這件事很有意思,明朝開朝立國,其實是兩面作戰,一個是打起義軍,一個是打統治者。道統之亂之無名本就是先天硬傷,如果不是後期和元朝作戰,恐怕明朝開國就面對一個道統不明的問題。朱元璋並不怎麼恨元朝,他對起義軍卻具深仇大恨。朱棣之後,明朝面對外族的侵略從進攻轉為防守,內部則是儒學附庸,再也沒有諍臣死士。如此之下,皇朝也就開始走下坡路,開始了興替輪迴的序章。

《金瓶梅》呈現的就是中晚明的社會眾生相,也是世風的寫真。失去相權制衡的皇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為所欲為地貪佔天下。下層社會以活著為目的,不擇手段地互相傾軋,爭奪。儒學失範,上庸下腐,人心既毀,則天下傾覆。

《金瓶梅》是中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世情小說,在明朝的四大奇書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由民間傳奇、神話故事改編而成。《金瓶梅》故事雖來自《水滸傳》中的“武松殺嫂”片段,但小說情節與《水滸傳》交叉的部分少之又少。

評價任何一部小說,最核心的還是人物形象塑造。人性是複雜的,《金瓶梅》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真實,它將人性的貪婪揭露得體無完膚。西門慶是個惡霸,是個純粹的壞人,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泯滅人性。

對窮得叮噹響的小弟常峙節,西門慶伸出援助之手。對幾次欺騙他感情的粉頭李桂姐,並沒有伺機進行報復。相反在李桂姐牽扯上官司時,他還利用權勢對其進行搭救。

《金瓶梅》問世之前的古典小說,人物形象太過於臉譜化,非正即邪。從人物形象塑造上來說,它打破了以往小說中的僵化思維。

《金瓶梅》是第一部以描寫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現實主義鉅著。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一書,正是受到了《金瓶梅》的影響,可以說,沒有《金瓶梅》,就沒有《紅樓夢》。《金瓶梅》寫的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紅樓夢》寫的是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史書,但史書歷來只記朝內之事和天下大事,很少有詳細記載古人日常生活的。《金瓶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去了解宋朝乃至明朝的百姓生活。

7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糾敏《迷航崑崙墟》這幾集的劇情是真的很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