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筷子舞要具備蒙族人的基本素質和氣質,全面掌握筷子舞的動態特徵。在筷子舞的風格視覺模式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就是用筷子擊打肩、肘、腿、胯和擊打地面中在氣質上的把握。因此筷子舞的肢體訓練著重要求在擊打筷子時加肩、臂、腕的動作上多下功夫。筷子舞中有擊打筷子做柔肩、硬肩,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
但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在對學習筷子舞蹈加肩部動作時,硬肩的動作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之所以強調訓練步驟的規定性,是因為各種外部形態的肩,具有肢體結構上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恰恰體現在擊打筷子時肩的外部形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衍生。如在教學生的時候,一定是從擊打筷子帶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誇張化”的特徵,只有掌握了硬肩的基礎,學習柔肩就比較好掌握了,在相同的動態中,擊打筷子加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焦特寫,好似電影拍攝當中的慢鏡頭,從這個角度來說,擊打筷子加柔肩是硬肩基礎上的特殊化硬肩。
同樣,在訓練筷子舞蹈的臂、腕的過程中,對於初學者也應以單一的雙手執筷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紮穩打,從零開始,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一定要有自己就在大草原上跳筷子舞的氣質,作為一名演員,他對執筷子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執筷子做硬肩則應有快發力。
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比如,筷子舞蹈“戰魂”中的出色表演就使觀者為之折服,那隨著音樂從雙手執筷做揉背到節奏的變化擊打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美,是同類的蒙族筷子舞蹈的典範,而這種模仿是自覺性的。但筷子舞除了在肩、臂、腕、上下功夫以外本著特有的道具性,更應注重道具的使用以及道具與演員之間的關係、道具(筷子)之間的關係,最後使道具與演員混成一體。在教學過程中,筷子舞在遵循原有的風格基礎上更應朝多方面發展,例如,筷子打擊部位可做不同的連接,也可多使用上半身律動下本身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