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音樂劇中爵士舞的個性表現確立一種新穎的認知和形而上學的觀點,即:音樂劇中爵士舞的個性表現是無法脫離音樂劇這一“環境條件”而單獨存在,同時,爵士舞的個性表現也為音樂劇這一“世界”提供了角色行走的“道路”。究其原因,相對於芭蕾舞和現代舞,爵士舞尤其傾向於通過拍手、跺腳、吶喊等身體信號來明確地表達角色的內心。不僅如此,爵士舞還強調角形及線條性的動作,這一點對於音樂劇中角色的選擇、矛盾和脆弱時刻的情感共鳴極為有益。

通過爵士舞,觀眾聚焦在舞者所表現的情感矛盾的體驗,同時作為賦權選擇的表現,爵士舞考慮了音樂劇作品中情感矛盾的經歷,激發了人們的情感體驗和潛在的反思。自音樂劇誕生之日起,音樂劇中的舞蹈表現形式就分成兩派:形式主義和表現主義。在形式主義的舞蹈中,最重要的方面是舞蹈動作在空間中描繪的線條和形狀的美感。這種明顯形式主義舞蹈的例子是喬治·巴蘭欽的芭蕾舞蹈編排。相反,在表現主義的舞蹈中,幾乎所有重要的都是動作要富有表現力,例如,摩斯·肯寧漢的編舞。

表現主義和形式主義舞蹈之間的對比在音樂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問題:兩個舞蹈動作序列在技術上是相同的,但一個有表現力和一個沒有表現力——觀眾更喜歡哪個?對此,學界普遍認為,只有真正的表達才能傳達給觀眾併產生藝術作品。實際上,音樂劇與傳統戲劇表演的不同之處在於,表演者同時也是其他表演者的觀眾,受到他們的表演的影響。這種沉浸式的表演形式極易讓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迷失方向,表現在樂器、演員、舞蹈編創之間缺乏契合點,無法將舞蹈融入音樂劇的氛圍中,導致音樂劇的表演難以被觀眾所理解。

這一點在一些小劇團的演出中最為常見。針對這一問題,需要重新審視音樂劇中的舞蹈美學體驗。舞蹈在音樂劇中具有描述劇情、推動發展的作用。然而,在傳統舞蹈美學方法中,常常會將舞蹈動作與日常動作分離開來,具體表現為將日常動作通過誇張甚至漫畫化變成舞蹈動作,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舞蹈演員身體表達的範圍和清晰度

5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謝樓南小說《我的皇后》即將影視化,暫定成毅出演蕭煥,你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