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他是一個工人,小偷,囚犯,乞丐,流浪漢,他是一位鋼琴家。

他會穿上筆挺的西裝,打上嶄新的領帶,坐在萬人矚目的舞臺上表演,然後受盡讚美,富貴安穩地度過一生。如果沒有那場戰爭。

可是那場戰爭爆發了,他踏上了流亡之路。

從安置到踏上集中營,然後逃離,在一個又一個建築裡躲藏。吃發芽的土豆,喝變綠的水,他足夠幸運,在多少人的幫助下“苟且偷生”。

他在莎士比亞關於生存還是毀滅的命題面前選擇了生存。

也僅僅是生存。如果是現在的我,我會選擇毀滅。

我忍受不了隨時要面對死亡時的恐嚇,我忍受不了餓殍遍地的慘象,我忍受不了集中營的非人折磨,我更忍受不了躲躲藏藏隨時被發現被擊殺的高壓環境。

可是主人公不是我。他寧願忍受這些也不願死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是一名鋼琴家,而不是一名戰士,一個商人,一個學生或者一位母親。

所有人都不希望有戰爭,像最後的上校,他也希望回家與妻兒團聚,所有的戰士應該都有這樣樸素而艱難的願望。他們可能是有所希求才會踏上戰場,又或者迫於無奈為民族而戰。

總之,在戰爭中沒有獲利的一方,戰勝的丟了不計其數的生命,戰敗的丟的不止不計其數的生命。影片並沒有直接表現戰爭的殘酷可是我們都知道,沒有親身經歷也知道。

影片的最後主人公演奏的是蕭邦的《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首鋼琴曲基調樂觀豪邁,顯示了蕭邦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可不可以理解為主人公用這首曲子展示:儘管經歷了這一切,我仍然樂觀著,我仍然為我的民族自豪。

別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曾寫道:“……一個詩人不可能由於自己和靠表現自己而偉大起來他的偉大既不是由於表現了自己的苦難也不是由於表現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個詩人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的苦難和幸福都是在社會和歷史的突然中深深紮下了根的……”

有人說電影過分地表達絕望和抑鬱,可是這就是戰爭,這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只是通過鋼琴家的眼睛展現出來的冰山一角,那隱藏在一角之下的才是殘酷。

有人說過於平淡,因為這只是個鋼琴家,我們不能指望他拿起槍來像一個戰士一樣去作戰,大多數的普通人能做的只是“懦弱”著。

結尾他穿上了筆挺的西裝,打上嶄新的領帶,坐在萬人矚目的舞臺上表演,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戰爭#

11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飛狐外傳》結局:苗人鳳被亂槍打死,程靈素捨命救胡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