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座的各位,兒時有沒有掏過鳥窩?
在盛夏午後約上三五好友,來到樹下,抱著樹幹就往上爬,然後從樹杈的鳥窩中抓幾隻幼鳥,帶回家飼養,如果過程中遇到大鳥回來,有時候還會被啄,甚至會被“追殺”好幾天。
當然,現在非常不提倡各位去幹這種危險的事,一是要保護動物,二是爬樹太費褲子。
現在回想起來,除了緬懷童年外,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下,鳥類真的會有報仇的意識嗎?被“追殺”好幾天,是我們兒時的臆想,還是確有此事?
眾所周知,鳥類是由某種恐龍進化而來,它們從白堊紀時期就逐漸開始向現代鳥類進化,據不完全統計,現今地球擁有著近乎10000種鳥類,它們在自然界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
例如常見的麻雀,雖然在春秋之際會破壞莊稼,但是在其它時間,它們可是捕殺害蟲的一把好手。
鳥類從誕生至今,一直和人類相處的比較和諧,既然說是鳥類“復仇”,那麼肯定代表著人類對它們也造成了一定危害。有仇才能叫復仇,不然就只能算單方面惡意破壞。
在美國加州就曾有一例經典的鳥類“復仇”事件,在貝克斯菲爾德城市附近,因為城市擴張,人類和一種椋(liang)鳥因爭奪一片桉樹林發生戰鬥。
這片桉樹林本來生活著20萬隻的椋鳥,可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椋鳥生存區域被嚴重壓縮,這導致常常出現鳥類擾民的現象。
當地居民不但沒有意識到是他們剝奪了椋鳥的生存空間,反而認為是鳥類在挑釁和復仇,故常用喇叭等方式驅趕它們,有時甚至用炸彈驅趕,但是效果甚微。
直到後來,一位玩航模的年輕人,組建了一個“飛機”中隊,利用航模飛機驅趕椋鳥,這場飛機和鳥類的大戰,人類最終以被擊毀5架“飛機”的代價贏得勝利。
可是好景不長,在一週後,被趕走的椋鳥,竟然帶來了近5萬隻同類,再次開始“復仇”,它們肆意鳴叫,搶奪食物。
很多人認為這是鳥類來複仇了,可是鳥類真的會有復仇的意識嗎?
想要復仇,就必須擁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要有識別區分人類的能力,不然連那種動物都分不清楚怎麼復仇。第二是要擁有記憶能力,以確保自己能找見覆仇的地點和物件,比如上面這個案例,最起碼要回到原來的地方復仇吧。
我們分開來看。
鳥類能區分人類的臉嗎?對於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往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2012年,來自英國林肯大學的鳥類生物學家克勞迪婭·斯蒂芬,在對鴿子進行一定訓練後,發現它們可以從一對照片中,完美的分辨出那張是陌生人,哪一張是熟悉的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鴿子是可以透過面部特徵來區分和識別人類的。
相關論文發表在《Avian Biology Research》上。
除此之外,來自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八隻烏鴉面對不同人類的叫聲後,發現烏鴉面對陌生人比面對熟悉的人時叫聲更頻繁,實驗結果表明鳥類還可以用聽覺來區分人類。
相關論文發表在《SpringerLink》上。
以上兩個研究,從側面證明,鳥類是完全有可能識別和區分人類的,這也表示它們滿足了第一個條件,鳥兒有可能尋找它們的仇人進行復仇。
既然第一個條件已經滿足,我們再來看看鳥兒是否有一定的記憶能力。
鳥兒是否有記憶能力?科普雜誌《Discover》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灌叢鳥的超級記憶能力,科學家發現,這種鳥在食物充足的時候會將多餘的食物儲存起來,並且它們會準確的找到儲存位置。
不可思議的是,它們能完美的記得食物變質時間,每到有食物快要過期時,都會被他們準確的挑出來。
除此之外,來自德國的科學家還發現,如果你在喜鵲的身上貼一個標籤,然後放到鏡子前面,他們會意識到鏡子裡面的是自己,並且試圖撕掉身上的標籤,這表明喜鵲能記得自己身上原來沒有標籤。
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所有鳥類都具有記憶能力,但是從現有的實驗資料來看,鳥類是很有可能準確的記下某件事或物的,第二個條件基本滿足。
結尾眾多實驗都在說明,鳥類是很有可能具有“復仇”意識的,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說復仇,不如說是保衛家園。
從人類站到地球之巔時,我們就開始了肆無忌憚的侵害動物,一種種滅絕的動物就是最好的證明。也許在動物看來,人類就是一個可惡的侵略者,破壞著它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