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黃藥物的發現源自於一段《詩經》故事般的愛情。英國的William Withering(1741—1799)醫生,年輕時被他第一個漂亮的女患者Helena Cooke所吸引,為了追求她而採集大量芳草並積累了大量關於植物的知識,4年後兩人修成正果,此後的Withering也延續了對植物的蒐集整理,並於1776年出版了《大不列顛自然生長的植物分類全集》。而在1775年,Withering遇到一位用秘方治療嚴重水腫的患者(推測是心源性水腫),憑藉對植物的豐富認識,在藥方中找到了具有一定藥物作用的紫花洋地黃,之後他對洋地黃展開大量研究,於1785年發表《關於洋地黃》,Withering因此成了一位著名醫生。1874年,德國的藥物學家Oswaldd.Schmiedebrg(1838—1921)從植物洋地黃中提純到了有強心功效的強心苷。1930年,Burroughs Wellcome公司的Sydney.Smith又從不同品種的洋地黃及其不同的部位分離得到了地高辛。人們還從植物中提取到了毒毛花苷K、西地蘭等。該類藥物主要作為Na+‑K+‑ATP酶抑制劑,發揮正性肌力和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啟用的作用,可不降低心肌耗氧而提高心肌收縮力和減慢心率等而治療心衰,由於其選擇性較低,易出現副反應而限制其使用。
適應症:
心衰:應用利尿劑、ACEI/ARB/ARNI、β 受體阻滯劑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仍有症狀的心衰患者(LVEF≤45%);心衰症狀嚴重且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心衰合併房顫:房顫伴快速心室率合併心衰者(LVEF<40%)可選用靜脈洋地黃類藥物;NYHA心功能Ⅰ~Ⅲ級的房顫患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效果不佳、不能耐受或存在禁忌;NYHA心功能Ⅳ級的房顫患者,可考慮靜脈應用洋地黃類藥物控制心室率;急性心衰合併房顫(心室率>110次/min)的患者可首選使用靜脈洋地黃類藥物控制心室率。房顫:地高辛可用於房顫患者的心室率控制。禁忌證:
(1)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安裝起搏器者除外);(2)二度及以上房室傳導阻滯(安裝起搏器者除外);(3)心率<50次/min;(4)預激綜合徵;(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6)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室顫);(7)心肌梗死急性期(<24 h),尤其是有進行性心肌缺血者;(8)竇性心率的縮窄性心包炎或二尖瓣狹窄;(9)高鈣血癥、高鉀血癥;(10)甲狀腺功能亢進。
用法:
地高辛:0.125~0.25 mg/d,口服,7 d 可達穩態血藥濃度。對於≥80 歲、BMI<18.5 kg/m2和腎功能異常者可採取0.062 5 mg/d或0.125 mg隔日用藥。
洋地黃毒苷片:每日0.05~0.1 mg。
去乙醯毛花苷注射液:首劑0.2~0.4 m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2~4 h後可再用0.2 mg,24 h總量不超過1.2 mg。病情穩定後,可改為口服地高辛維持。
毒毛花苷K注射液:首劑0.125~0.25 mg,加入等滲葡萄糖液20~40 ml內緩慢注入(時間不少於5 min),2 h 後視需要重複給藥1 次(0.125~0.25mg),總量每日0.25~0.5 mg。
用藥期間需監測:(1)心率和心律,定期複查心電圖,必要時進行心電監測或做24 h動態心電圖。(2)症狀和體徵:包括心衰和房顫的症狀及體徵,注意有無洋地黃中毒相關症狀。(3)腎功能和電解質:鉀、鈣、鎂。(4)地高辛血藥濃度:在開始使用地高辛1~2周後監測,每1~3個月複查。每次在服用地高辛至少6~8 h後抽血,建議血藥濃度維持在0.5~0.9 μg/L。在出現病情變化或聯合用藥改變時應及時複查血藥濃度。
洋地黃中毒:(胃腸眼心神)
1.臨床表現:(1)消化系統:厭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常為中毒先兆,易被忽視,需與右心衰竭加重鑑別。(2)視覺異常:視物模糊、黃視、綠視等,為中毒先兆,發現後及時停藥。(3)心臟表現:洋地黃中毒最危險的毒性反應,可見各種心律失常,特徵性為快速心律失常合併竇房或房室傳導阻滯,如房性或交界區性心動過速伴房室傳導阻滯、房顫患者伴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最常見的是多源性室性早搏呈二、三聯律)、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嚴重時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心衰一度好轉後突然或緩慢加重應警惕洋地黃類藥物中毒。注意,用洋地黃藥物後心電圖出現魚鉤樣ST‑T改變,稱為洋地黃作用,並非洋地黃類藥物中毒表現。(4)神經系統:頭痛、頭暈、失眠、昏睡、譫妄等。
2.處理:(停糾鎮靜)
臨床懷疑洋地黃類藥物中毒時應立即停用洋地黃類藥物,同時停用可引起低鉀血癥的藥物。
應糾正低鉀血癥和低鎂血癥,應予口服或靜脈補鉀,將血鉀補充至4.5~5.0 mmol/L。但存在高鉀血癥、竇房阻滯、竇性停搏及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禁止補鉀。
應治療心律失常,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出現快速心律失常時,電擊能誘發室顫,因此禁止採用電覆律。苯妥英鈉可與洋地黃類藥物爭奪Na+‑K+‑ATP酶,具有解毒效應,可採取100~200 mg加註射用水20 ml緩慢靜注,如情況不緊急,可口服(0.1 mg、3~4次/d)。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可選用利多卡因。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無症狀者可密切觀察,有症狀者可給予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伴血流動力學障礙時可植入臨時起搏器。
對於嚴重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的患者,如威脅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臟驟停、高鉀血癥、器官功能異常和地高辛血藥濃度極高時,建議使用地高辛特異性抗體。
發生心臟驟停時,在應用地高辛特異性抗體後心肺復甦至少持續30 min以上,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糾正後,應仔細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選擇劑量和血藥濃度監測方案,避免再次中毒。
3.預防:採用小劑量,如地高辛0.125 mg 1次/d或隔天1次。
開始用藥後注意觀察中毒先兆,特別是消化系統症狀和視覺異常,對BMI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警惕。
密切監測地高辛血藥濃度,口服地高辛後分布到組織需要數小時,應在服用藥物至少6 h後檢測血藥濃度,若取樣時間在末次服藥6 h內,檢測值反映地高辛的分佈相。
應避免可能促發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的各種因素,如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鎂血癥、高鈣血癥、高鉀血癥)、心肌缺血、低氧血癥、酸鹼失衡、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應詳細瞭解患者用藥情況,熟知藥物相互作用。地高辛與多種藥物有相互作用,不僅可能影響療效,還可能增加中毒風險,合用時要及時調整劑量、監測血藥濃度。
參考文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洋地黃類藥物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9,47(11):85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