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五次方
圖〇
最近沉溺學習,無法自拔,終於在一個陰鬱的冬日下午打通了任督二脈,成功通關。題庫共1692道題,內容頗雜,可謂包羅永珍,其中有一些關於植物的題目,今天先挑幾個“解讀”一下。
①一株向日葵只開一朵花,這種表述是【】的。判斷題,答案是“ 錯誤”。
圖① 向日葵
向日葵的花盤實為頭狀花序,由無數朵小花組成,外輪像花瓣的舌狀花負責招搖,中間的管狀花專司結籽。退一萬步說,即便把整個花序視作“一朵花”,它也不見得只開一“朵”,偶爾也有些旁逸斜出的,如果不幸被砍掉了頭顱,則必然出現開幾“朵”花的現象。
②只要是花都有花瓣,這種表述是【】的。還是判斷題,答案仍是“錯誤”。
圖② 鐵線蓮
但凡被子植物都會開花,又有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之別。通俗的說,前者是花萼、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後者則不一定。花瓣算是花被的一種情況吧,沒有花瓣的植物太多了,你說牽牛花有沒有花瓣?它也不分瓣啊。再舉兩個栗子:栗子花就沒有花瓣,上圖中的鐵線蓮也沒有,看似花瓣的結構實為花萼。
“風滾草”是傳說中肆虐美洲的網紅入侵植物,生命力頑強,據說1960年代內華達試驗場的地面核武測試終止時,第一種重新生長的植物就是它。此物名頭雖響,但並不出奇,青島亦有分佈,即海邊常見的 刺沙蓬/ Salsola tragus。該種一般生於河谷砂地、礫質戈壁或海邊,乾燥時莖的基部折斷與根分離,形成風滾草,利用草球在地上滾動時傳播種子,並非“把根捲成一團”。青島海邊環境溫潤,通常滾不起來。
圖④ 刺沙蓬
另外,除特指刺沙蓬外,能夠形成類似現象的植物均可稱“風滾草植物”,莧科鹼豬毛菜屬的種類差不多都行。多數是透過植物體(或一部分)以“滾動”的方式傳播種子或孢子,也有個別種類能夠“遇溼復活”,重新開始生長,如十字花科的含生草、卷柏科的復活卷柏等,但刺沙蓬是肯定不行的,滾蛋的時候就已經死透了。
④目前,苔蘚植物中【】可供食用的種類。
這道題有點兒意思,我第一次遇到時也遲疑了一下,當時感覺話不能說得太死,萬一也有人吃呢?但答案是斬釘截鐵的“ 未見有”。搜尋了一下,有不少人提到自己曾吃過“苔蘚”,大體上有這麼幾種情況:
西雙版納的傣家美食“青苔”
第一,西雙版納有食用“青苔”的習慣,如“青苔炒雞蛋”之類的,口感黏滑。這種“青苔”取自於水中,水綿之類的淡水綠藻類,並非是水生的苔蘚植物。
圖⑤ 微博截圖
圖⑥ 炒樹花
第二,有很多人說,在雲南吃過叫做“樹花(或樹毛衣)”或“青蛙皮”的苔蘚,採集於樹皮和石壁,但那都屬於地衣,藻菌共生體,和苔蘚毫無關係。多數苔蘚植物都有類似莖葉的分化(擬莖、擬葉),不是完全貼著樹皮或石壁生長的。“樹花”我也吃過,如圖⑥,“青蛙皮”尚未得見。
圖⑦ 地皮菜
第三,還有人認為,俗名“地皮菜”或“地骨皮”的東西就是一種苔蘚,這說法也不對。地皮菜的真實身份是普通念珠藻,別看名字中有“藻”字,實際上卻是叢集生長的細菌,連植物都不是。瞅瞅地皮菜這個顏值,怪不得又叫“雷公屎”。
前述三種情況,都不是苔蘚,但經我考證,還真有一種苔蘚和吃多少沾邊,它就是苔蘚中的明星物種 暖地大葉蘚/ Rhodobryum giganteum,俗名“迴心草”。民間傳說具有某種藥用價值,有用來泡茶泡酒的,也有用來燉湯的。“燉湯”算不算食用?勉強算吧。
⑤稻、黍、稷、麥、菽均是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其中的“菽”是指【】。答案是“ 豆類”,其餘選項還有葉菜類、薯類和高粱。
圖⑨ 稷
稻、黍、稷、麥和菽即古代“五穀”的流行版本之一。稻和麥不必多說,就是水稻和小麥;黍和稷有爭議,一般認為是《中志》中的 稷/ Panicum miliaceum,即“大黃米”,古人把黏性的叫做“黍”,不黏的為“稷”;菽就是豆類,主要指 大豆/ Glycine max,由 野大豆/ G. soja馴化而來。
圖⑩ 大豆
把“菽”說成“豆類”並沒有錯,但有一個知識點可能鮮為人知,“菽”最早也是作為“葉菜”存在的,而且持續的歷史相當長,後來人們培育出了顆粒飽滿的大豆品種,大豆逐漸成為專門的糧油作物。這個轉變意義很大,中國人攝入動物性食品偏少,全指著大豆補充蛋白質,沒有大豆說不定早都亡國滅種了。
大豆葉子質地粗糲,並不好吃,給古人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以至於後世專用“藿食”一詞來形容粗食,大概意思就跟豬食差不多。藿,即豆類的葉子,現代人真是比古人生活幸福太多,誰能想到豆葉也是葉菜呢?
OK,今天就到這裡吧,未完待續,也有可能沒有“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