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在BBC紀錄片《生命故事》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震撼的片段:
三隻剛出生的小鳥,還未享受到寵愛和呵護,還沒好好看過世界,就被迫經歷生死考驗——以自由落體的方式跳下200米高的懸崖!
而逼迫它們這麼做的,正是它們的媽媽。
鳥寶寶們在堅硬的巖壁間摔打、翻滾,著實令人心疼,但鳥媽媽毫不心軟,還在後面不斷地催促。
看到這裡,很多觀眾會忍不住指責鳥媽媽太過冷血、狠心,虎毒還不食子呢,它怎麼能把自己的親生孩子往絕路上逼啊。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背後的故事,就會了解鳥媽媽的良苦用心了。
原來,這種鳥的學名叫白頰黑雁,為了躲過天敵的追擊,只能把窩安在懸崖上。
這樣一來,它們只有擁有飛下懸崖的本領,才能覓食,不至於被困在懸崖上活活餓死。
所以,也就有了我們剛剛看到的那一幕:
雛鳥剛出生三天,鳥媽媽就“狠心”地把它們趕下懸崖。
不是它天生絕情,而是生存環境迫使它這麼做,與其讓孩子活活餓死,還不如逼它們一把,闖出一條活路。
因此,哪怕再心疼,它都必須狠下心來,這是出於做媽媽的責任,也是一份最最深沉的母愛。
其實,我們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
跌跌撞撞的幼鳥和忍痛含淚的媽媽,多麼熟悉,正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和父母們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法則。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要想讓孩子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讓他們學習更多技能,擁有獨立生活的資本和能力。
所以,即使再心疼、再不捨,父母們還是要忍痛把孩子推出舒適區,讓他們自己去經受風雨。
①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點“狠心”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張口就半個盛唐的董卿驚才絕豔,人們紛紛感慨“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大家都知道董卿的優秀,卻不知道她也有一個“狠心”的父親。
父親要求她承擔家務勞動,每天刷碗、擦地 ,後來董卿稍微能識字了,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抄古詩,還要求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稍微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
除了文學素養,身體鍛鍊也讓董卿從小就抱怨不已。有時天沒亮,爸爸就把還在夢鄉的董卿從床上提了起來,讓她到家門口淮北中學的操場上跑一千米。
鋼琴家郎朗的父親郎國任在《我和朗朗30年》中講述了兒子練琴的艱辛。看到郎朗從2歲開始學琴,每天練習至少8個小時,自己很是心疼,但是他依舊狠下心堅持讓郎朗學下去。如果沒有父母的狠心,郎朗有可能達不到現在的成就。
②“狠心”的父母,才能養出有膽識的孩子美國有個溫情廣告,講述了父親幫助孩子追夢的故事。
一天孩子在房間偷偷看踢踏舞的影片,父親發現了這件事情後,第二天早上就給孩子遞上了一個盒子。
男孩本以為這會是他想要的踢踏舞鞋,沒想到卻是套跆拳道服裝。
於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被父親拎出來訓練,即使受了點小傷,還是要繼續練習。
最後在男孩獲得跆拳道比賽獎牌後,父親又送了他一個盒子,但這次是作為他努力後的獎賞。
禮盒開啟後,正是一雙踢踏舞鞋。孩子喜出望外,對自己透過奮鬥得來的禮物異常珍惜。
結尾詞說:“爸爸對你嚴格,事實上是為了讓你更強。他沒有幫你完成夢想,他只是讓你有辦法更接近夢想,一步步實現。”
股神巴菲特曾經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離開大學後也不給他零花錢,兒子創業,爸爸也不肯出錢。
股神的兒子悲慘到要去銀行借錢,一度成為坊間流傳的笑談。
但巴菲特的想法卻很有遠見:你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別把孩子當成一件玻璃藝術品來看護,他們其實更像一塊容易掰斷的生鐵,只有反覆捶打,才能變得更加堅韌。
陳巍被譽為“四周跳之王”,在此次世錦賽上,也是以4個滴水不漏的高難度四周跳鎖定冠軍。
作為首位在單一節目做出六個四周跳、改寫史上最高技術分記錄的選手,在陳巍驚人天資的背後,是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傾全家之力的付出。
3歲,陳巍開始學習花樣滑冰,除此之外,他在芭蕾、體操、鋼琴等學習上也達到了專業級的水準。
從7歲起,他就開始接受每週6堂課的芭蕾課程,8歲時,已經可以旋轉兩圈。
他的鋼琴成績也十分亮眼,贏得過猶他州古典鋼琴比賽冠軍。
他還連續7年參加了高階體操賽事。
如此高密度的學習來自陳巍父母的安排。
陳巍的父母皆是精英知識分子,在剛移民到美國時,生活艱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打拼。
他們也一直想讓孩子明白,成功的背後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而在他們的嚴格培養下,五個子女分別在科技、金融、醫藥、航空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
陳巍的母親在場外觀看兒子比賽
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有多難?何況是五個。
這裡不光有大量心血的傾注,還有父母的“狠心”。
就如陳巍坦言,自己從來沒有睡夠過。
此時,父母看似不近人情的督促,其實是護送孩子繼續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④“狠心”的父母,才能養出堅持的孩子有一位6歲的孩子寫過這樣一首小詩:
《我不感謝媽媽》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罰我站牆角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逼我寫練習冊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給我上語文課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給我出捲紙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讓我寫生字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詩
沒有媽媽
就沒有現在的我
我不感謝她
我還能感謝誰呢
看,父母的“狠心”,孩子未必不懂。
這裡麵包含的最深沉的愛,孩子終將用終生參透。
面對悠長的寒暑假,家長不敢浪費機會又不知道該怎麼平衡時間,總是免不了一場心理“戰鬥”,爸媽們共同考慮到一個點上——興趣班。要不報個興趣班提前學習升學的知識?要不報個興趣班培養孩子一項技能?......
可是孩子,天性簡單、單純,喜歡玩兒,自然在面對爸媽額外報名的課外班時是抗拒的,作為父母,我們聽了太多的抱怨,以要求孩子學程式設計為例來說,“為什麼我週末不能好好睡一覺,還得去學程式設計吶”、“我以後不想當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和我以後沒什麼關係啊”等等.......相信很多家長或多或少聽到這些心裡也會猶豫、會心疼、會不忍心在孩子們有很多主科補習班的情況下再給孩子增加壓力,最終以“孩子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的方式結束。
這個結束看似是孩子童年時埋怨的結束,實則是他走向成功夢想的破滅!因為他已經失去了一項在同齡人競爭中最強大那一項優勢!
請父母們不要忘記在AI時代來臨的社會,不會程式設計就相當於失去了生存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難道忍心看孩子被社會所淘汰嗎?
有遠見的父母,多少都有點心狠,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
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在逆境時也不輕易放棄。
即便有強大的興趣支援,孩子終歸是孩子,一定有懈怠、貪玩的時候,也有差一點就撐不住的時候。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和監督,孩子就成不了材,而只有逆風而上,敢於堅持,才能闖出一片天地。
想要讓孩子堅持下去,方法有很多。但其實說白了,都是要有一定強制的。
這是家長作為監護人的責任,就像有人說的:「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我們保護不了孩子一輩子,就要儘早捨得讓孩子去受苦,去拼搏。
孩子學到的所有技能,都是他們未來生活的籌碼。
總有一天,他們會感激父母曾經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