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帆 張超
2040年,北極夏季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
前不久,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釋出了《2020年北極報告卡》。
報告顯示,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創下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北極冰蓋和海冰正在加速融化,西伯利亞的北極地區,研究人員今年10月首次沒有觀測到海冰凍結。
北極的生態變化,已經嚴重威脅到因紐特人的生存,那些祖祖輩輩傳授下來的北極求生技能和經驗,已經不足以讓社群繼續存續,人們不得不尋求科技的幫助,以維持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生存方式。
因紐特人在冰面行走
因紐特人靠食品銀行冰凍海鮮維生在阿拉斯加,因紐特人祖祖輩輩以狩獵為生,95%的食物為野生動物,比如髯海豹、海象和弓頭鯨等。
因紐特人在捕獵海豹
和北極熊一樣,因紐特人的狩獵技巧,離不開合適厚度的冰層,但北極海冰減少,讓正常狩獵無法展開,許多因紐特人社群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上世紀80年代,哪怕到了三月初,海冰還有3-5英尺(約0.9-1.5米)厚。”阿拉斯加基瓦利納社群68歲的老獵手奧斯丁·斯旺說,可是最近幾年,再也沒出現過零下40℃以下的低溫,到了三月,只有極少的地方還剩下稀薄的海冰。
北極海冰減少
一直以來,因紐特人靠經驗判斷海冰厚度:如果用魚叉狠狠砸下去,冰面沒有破裂,說明人可以在上面行走,如果連續打三下還不破裂,那麼雪地摩托可以在上面行駛,如果擊打五遍仍堅硬如初,那意味著幾乎可以在冰面上做任何事。
因紐特人和雪地摩托
可是氣溫反覆變化,直接影響了海冰狀態,冰面行走變得異常危險——幾年前,加拿大就有兩名經驗豐富的因紐特人獵人,在自己最熟悉的路線上因冰層破裂喪生。
因紐特人用魚叉在測試冰層厚度
“以往,我們會在春季開始捕鯨,但最近幾年,直到冰季結束,都沒有合適時機,冰層太不穩定,潛藏太多危險,年輕人甚至連練習狩獵的機會都沒有,我們的食物已經養不活整個社群。”阿拉斯加北坡地區因紐特人羅伯塔·圖爾拉克·格倫說。
因紐特人捕鯨,冰層不穩定會非常危險
在阿拉斯加,越來越多的因紐特人不得不放棄捕獵,這引發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幾年前,阿拉斯加的兩個因紐特人社群不得不申請了國家援助資金,第二年,海冰減少導致海象捕獵計劃再次失敗,當地社群再次向政府尋求幫助。
因紐特人傳統食物“食用鯨皮”,通常由弓頭鯨面板和油脂製成
美國海岸警衛隊運來了10000磅(約4.5噸)冰凍大比目魚,分發給了好幾個社群,這些冰凍大比目魚是由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食品銀行SeaShare提供的,SeaShare專門為有困難的社群提供海鮮。
SeaShare的工作人員在處理冷凍海鮮
因紐特人用上高科技探冰儀器海冰減少變薄,不僅影響了因紐特人的狩獵,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加拿大北部拉布拉多半島的因紐特人社群,60歲的德里克·波特吐槽,與25年前相比,海冰通常提前一個月融化,厚度也不夠,這讓他去不了很多原本常去的地方。
海冰減少變薄,讓當地人出行困難
“我只能困在社群中,像一頭困獸。”波特說。
研究人員也發現,很多因紐特人都會因無法出門感到沮喪,覺得自己無法脫身。
一些科技公司,嘗試用現代化工具來解決這一問題。
人們利用現代化工具測試海冰厚度
加拿大公司SmartIce就開發了兩種探冰儀器:一種是固定式的SmartBuoy,用於測量部署位置的海冰厚度。另一種改進過的探地雷達叫SmartKamotik,通常被拖在雪地摩托後面測量海冰厚度。
SmartBuoy
SmartIce還與地圖平臺SiKu達成合作。
Siku於2019年底啟動,專門為北極各地的因紐特人提供導航服務,以及潮汐時間、海洋預報和冰紋測量等資料。
Siku平臺
同時,Siku還是一個社交網路,因紐特獵人可以在APP上釋出圖片,釋出共享薄冰警告和行進路線圖。
獵人正在使用Siku分享訊息
然而,海冰減少也減少了因紐特社群與外界的聯絡。
小迪奧梅德島
在白令海峽小迪奧梅德島的因紐特人社群,環境協調員奧皮克·阿金加說,小迪奧梅德島太小了,小到容不下一條飛機跑道。
奧皮克·阿金加
過去,當地居民等海冰厚到1.5米,就可以推出一條600多米長的冰跑道,白令航空的固定翼飛機每天都可以起降,運來郵件和貨物。
在小迪奧梅德島冰面上降落的固定翼飛機
阿金加很懷念那段日子,冬季和春季,每天都有航班運來新鮮的農產品和冷凍肉類,夏季和秋季則由直升機定期提供服務。
直升機運送物資
“現在不一樣了,冬季結不起足夠厚的海冰,白令航空航班最後一次在這裡著陸是2013年5月,之後都由直升機提供服務,每週一班,但是坐直升機進出真的非常昂貴,人們出行變得很困難。” 阿金加說。
島上的居民和遊客,都必須搭乘直升機出行
冰箱取代了數百年的飲食傳統全球變暖,不僅影響了因紐特人的狩獵和出行,甚至改變了他們保持數百年的飲食傳統。
當地居民捕食鯨魚
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鎮,位於北極圈內500多公里,居民以捕鯨為生,然後把鯨魚肉儲存在永凍土層裡手工挖掘的冰窖之中,用冰窖儲存過的陳年鯨魚肉別有風味,深受當地居民喜愛,幾年內都可以食用。
當地的一名年輕人在冰窖裡堆放鯨魚肉
捕鯨船長戈登·布勞家就有兩個冰窖,一個有100多年的歷史,存放著當地社群的2噸冷凍弓頭鯨肉,另一座建於1955年,用來存放戈登一家的食品。
最近幾年,冰窖不對勁了。
當地人的冰窖
去年底,戈登的兒子發現為社群儲存鯨肉的冰窖滲出了液體,凍得硬邦邦的鯨肉竟有解凍跡象,血水流了一地。
戈登只好和兒子一起把鯨魚肉拉到室外,蓋上防水布簡單儲存。
當地一個還完好的冰窖
“還好是冬天,外面氣溫很冷,鯨肉不會變質,不然就麻煩了。” 戈登說。
當地鄉村服務主管羅素·萊恩說,永凍土正在融化,導致冰窖溫度不穩定,這個問題最近幾年變得越來越突出。
有些冰窖已經滲漏不能使用
為了幫助居民儲存食物,羅素不得不協調社群找來三臺大冰櫃。
“放在冰櫃裡的鯨肉,跟冰窖儲存的鯨肉風味不同,很多人都不愛吃。”羅素說,“但是沒辦法,今後大家必須接受這一改變。我現在會把鯨肉先放在冰窖裡過渡一下,讓鯨魚肉多多少少有點自然風味,最後再把鯨肉轉移到冰櫃裡。”
當地人以捕獵為生,食物需要靠冰窖來儲存
薩米人放牧用上GPS項圈和無人機除了因紐特人,北極地區的其他人群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北歐和俄羅斯最北端的薩米人,是著名的馴鹿牧民。
氣候變化加大了馴鹿覓食難度,放牧活動受到嚴重威脅。
45歲畜牧場主安妮·梅·奧利說,這些年天氣明顯變化,海風開始向更遠的內陸移動,乾燥的環境也變得異常潮溼,洪水淹沒了牧草。
外加溫度頻繁大落差變化,又導致牧草上的積雪,在不斷消融和凍結中形成了冰層,馴鹿挖不透冰層,就吃不到牧草。
馴鹿無法穿透冰層吃到牧草
去年冬天,挪威和瑞典的馴鹿在山上找不到食物,政府不得不派軍隊直升機空投乾草。
到了春天,積雪迅速消融,植被生長時間又早於馴鹿遷徙滯後的生物鐘,等到馴鹿遷徙到內陸地區,牧草長勢過頭,鹿群又無草可吃。
最終,牧民們不得不用拖車移動鹿群,幫助他們提前遷徙。
一些年輕的牧民,還為馴鹿戴上了GPS項圈,同時配備了無人機。
安妮·梅·奧利說,這兩種工具都可以幫助牧民瞭解動物的位置,移動方式以及是否遇到了麻煩。
有科學家表示,北極居民一直以來極具韌性,各種新技術也在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但是,北極升溫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那裡的人們首當其衝承受著生態變化帶來的影響,而隨著傳統風俗不斷消解,也許在我們後代的教科書上,再也看不見愛斯基摩人的雪屋。
參考資料:
Cnet:On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Arctic communities use tech to keep tradition alive
e360.yale.edu:Food Insecurity: Arctic Heat Is Threatening Indigenous Life
pri.org:New app helps Inuit adapt to changing climate: ‘It’s time for the harpoon and computer to work together’
Arctic Focu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Threaten Inuit Food Security
The New York Times:Why Lost Ice Means Lost Hope for an Inuit Village
Science:Q&A: On a Bering Sea island, disappearing ice threatens a way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