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著高智力、豐富的情感和複雜的思想,在傳統的觀念中,似乎只有人才會產生抑鬱等情緒,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生活中有不少例子和實驗都在說明,動物跟人一樣會難過、會出現抑鬱的情緒。
野生動物也會抑鬱除了盜獵者,非洲犀牛可以說是沒有天敵的,但它們也會有抑鬱的時候。由於盜獵情況十分嚴重,為了保護犀牛,南非野生動物中心的工作人員採取了一個辦法——向犀角注入毒素。
為了避免犀角流入市場、給犀牛帶來殺身之禍,除了注入毒素之外,他們還會給犀角注入一種不可食用的粉色顏料。不管是毒素還是顏料都是對犀牛無害的,即便犀牛在對抗時被角劃傷,沾染到毒素也不會造成傷害。
不過,這只是防止盜獵的方式之一。因為一方面,盜獵者無所不用其極,南非需要採用更多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被注射了藥物和染料的犀牛,犀角會變成粉色,它們回到家鄉之後,會覺得自己跟大家不一樣,可能感到自卑、難過,甚至抑鬱。
據瞭解,金剛鸚鵡色澤豔麗、體型較大,在動物園裡往往能吸引遊客的目光和讚歎。而園裡的這隻金剛鸚鵡才7、8歲,相當於人類的孩童階段。
非當事鸚鵡
園方專家解釋,鸚鵡本身智商比較高,喜歡依賴人、跟人相處,這隻鸚鵡之所以會啄毛,很可能是因為很多遊客都不理它,同時它又被關在室內,所以抑鬱了,需要送去治療。
不少飼養過鸚鵡當寵物的網友也表示,如果缺乏對鸚鵡的陪伴,那麼鸚鵡很可能患上抑鬱症,甚至把自己啄禿、食不下咽,最後死去。
非當事鸚鵡
今年因為疫情,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很不適應遊人稀少的環境,有的動物甚至會變得焦躁。在國外的一些動物園,飼養員為了緩解動物們的精神壓力,紛紛展開了有趣的活動,
比如和赤魟玩水,
和狒狒共進午餐、聊天,
帶火烈鳥散步,
抬著樹懶散步……
其實,這些動物的處境算是很好的,有些被圈養的動物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也因此,它們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在黑猩猩中發現了抑鬱症和PTSD的表現,而這些黑猩猩被用於實驗室研究、被孤立,或者被用於非法貿易。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虎鯨傷人事件。事實上,海洋裡的野生虎鯨並不會主動傷人,甚至會親近人類,但被圈養的提裡庫姆卻在33年間3次殺人。
虎鯨的語言複雜多變,虎鯨寶寶想要完全掌握"語言",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而被賣給海洋公園時,提裡庫姆只有3歲。
提裡庫姆2010年在一場表演中把女訓練員布朗舍奧咬死
在破敗狹小的水池裡,他沒有家人和朋友,不能用回聲定位,活動範圍不及在野外1天的萬分之一,就像一個人被迫生活在浴缸裡。
在被囚禁的日子裡,提裡庫姆不僅要接受訓練、表演,沒有完成訓練就得餓肚子,還要被迫貢獻精子用於繁殖虎鯨(先後配種21次,後代11個)。由於長期的虐待和孤獨,提裡庫姆患上了抑鬱症以及其他疾病,被逼著變成了"殺人鯨"。
科學家的實驗顛覆傳統認知動物跟人一樣會有抑鬱的情緒,不僅表現在很多事例中,還有不少實驗能夠佐證這個觀點。
●代母實驗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動物實驗,執行者名為哈利·哈洛。雖然研究最開始的目的是探究母嬰之間的關係,但實驗過程卻有些殘忍。
實驗的物件是一隻小獼猴,哈洛將它跟母親隔離,並準備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是沒有食物、用布包裹的"布媽媽";另一個是有食物,但是通體冰涼的"鐵絲媽媽"。
哈洛發現,只有在肚子餓的時候,小獼猴才會走向鐵絲媽媽,其餘時候都是待在布媽媽的懷抱裡。可是因為布媽媽沒辦法給小獼猴任何關心和心靈上的溫暖,一段時間後,小獼猴明顯性格更孤僻、心理出現了障礙。
顯然,由於缺乏媽媽的關心和陪伴,小獼猴出現了抑鬱的情況。這也提醒我們,爸爸媽媽要多關心孩子。
●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塞利格曼將一隻狗鎖在籠子裡,每當啟動蜂音器,他就會釋放電擊。狗遭受電擊,第一反應自然是逃跑,但由於籠門緊閉,它無處可逃。
之後幾次,每次蜂音器響,伴隨而來的都是帶來疼痛的電擊。最後,塞利格曼將籠門開啟再啟動蜂音器,結果沒等釋放電擊,狗就因為過度抑鬱和絕望,不再嘗試掙扎逃跑。
●小白鼠實驗
醫學上的許多研究和實驗都是用小白鼠來進行的,其中也包括抑鬱症方面的研究(如懸尾實驗),由此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動物是存在抑鬱情緒的。
在傳統認知中,人類是高智力生物,擁有複雜的情感是理所應當,如果說動物也會抑鬱,部分人是不相信的,但事實顯而易見。動物擁有豐富的情感,無論它是寵物、動物園裡的動物還是野生動物,心理疾病並非人類獨有的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