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龍葵草
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對黃河的態度是又愛又恨,因為一到特定的季節黃河就會出現氾濫的現象,導致人們的莊稼、家園遭到破壞。但在黃河不氾濫的時候,黃河兩岸的農業發展還需要依靠黃河水來灌溉。而近現代我們聽到黃河氾濫的訊息越來越少了,原因是我國在黃河上建立了不少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既能發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洪災的發生。
在水利工程建設之前,黃河之水渾濁不堪,這是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這個區域的土質十分疏鬆,只要河水稍微衝擊一下就會將黃沙黃土給帶到河裡面,黃河也因此得名。根據統計估算,黃河應該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會有超過16億噸泥沙進入黃河,這讓黃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渾濁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黃河流域的情況十分重視,在過去三四十年的努力下,人們在黃土高原上種上了樹,鞏固了黃土高原上的泥土。興建的水利工程也減弱了黃河水的衝擊力,因此和上個世紀20年代的黃河水相比,現在的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雖然如此,但黃河裡的魚類並沒有因為水變清而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大多數人的認知,水體越清澈,說明水體越乾淨,對於魚類來說這是更好的生存環境。然而古人也有云:“水至清則無魚”,意思就是說,並非水清就一定會使得魚類變多,其中還涉及到黃河流域原本存在什麼樣的魚類。根據黃河流域魚類考察資料顯示,黃河裡的魚類大約有160種,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鯉魚。
還有一種刀魚,它和鯉魚一樣都擁有十分發達的魚鰓,能夠過濾掉大部分黃河水中的渾濁,因此黃河水的含沙量對它們造成影響並不大。不僅如此,黃河的渾濁之中還存在一些微量元素,它們對魚類的生長髮育是有幫助的,由此看來,黃河水變清了,反而不利於魚類的生長。
因此這裡就涉及到“渾濁”的定義,富含黃沙的水是渾濁的,含有大量工業廢水的河水也是渾濁的,但對於黃河而言,它的渾濁可能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利的,但對魚類反而是有利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黃河河沙的治理影響了河裡魚類的生存。除了導致魚類失去更合適的生存環境之外,還導致它們更容易暴露在人類的視野範圍內。
這就引出了導致黃河裡的魚變少的第二個原因,即人類的過度捕撈。黃河中的淡水魚佔到了總種類的78%左右,主要的經濟魚類是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等,在沒有約束之前,黃河流域的漁民並沒有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能捕撈到多少魚就是多少魚,這導致了黃河裡面的魚類久而久之數量減少了。
還有一個原因導致黃河裡的魚減少了,那就是人類修建的水利工程。目前人們已經在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拉西瓦、積石峽、小浪底等地方建立了發電站,這些發電站所產生的影響是兩面的,一方面它們可以利用河水的勢能來發電,同時減少中下游河水氾濫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大壩的存在導致魚類無法順利洄游。
根據魚類專家的介紹,魚類的洄游主要有三種目的,並且根據不同目的將洄游的方式命名為索餌洄游、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索餌洄游,即魚類在原來的生存空間中找不到充足的食物,需要洄游到其他空間去覓食。生殖洄游指的是有些魚類在產卵的時候必須尋找更合適的環境,因此出現洄游這種現象。越冬洄游則是冬天來臨之際,魚類為了避寒而進行的活動。
無論在河流中還是海洋裡,洄游都是魚類尋求生存發展機會的重要方式,然而大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一些魚類的洄游。這直接導致了一些種類的魚產卵量下降了,冬天的到來威脅到它們的生命,食物的稀缺也是如此。由此看來,水利工程的建立也是有利有弊的,對於人類而言更有利,但對於自然生物來說弊端更多。
最後還有一個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黃河流域的汙染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釋出的調查資料顯示,當年排入黃河的廢水汙水總量達到21.7億噸,而這一數字在十年之後直接翻了一倍,這源於黃河干流上存在許多重大的汙染源。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我們曾經走上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道路,如今這條道路被證明是錯誤的。
黃河的水質越來越差,又怎麼能保證河水中的魚類會越來越多呢?當然,近些年來我國提出了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案,不管是荒漠戈壁灘,還是長期渾濁的黃河,都要從源頭治理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面積在逐年增加。那麼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黃河流域可能出現的問題呢?
目前黃河下游的河床存在逐步抬高的趨勢,如果這個問題在現在以及未來得不到解決,那麼黃河下游將會有許多城市地區受到影響。在黃河億噸級黃沙面前,人類是顯得無能為力的,但我們可以儘量透過水庫調節徑流,減少黃沙進入河道,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節約水資源用於生產活動,一方面可以預防洪災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在現在的建設基礎上再堅持保護黃河生態環境、保持水土的方針,繼續增加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面積,控制生活汙水、工業汙水對黃河的排放,改變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灌溉方式等等。這些都是治理和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小細節,但所有細節彙集在一起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