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自然>

“這裡有個樹洞”

文 / 樹熊

如果說,90後有事情瞞著父母的話。

我想下列三件事會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居住環境、熬夜時間、養寵物。

從前,我以為父母是因為討厭寵物,所以才反對我養貓。

但直到,我收養了一隻流浪貓,並把它帶回老家,才發現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

一。

19年的時候,我收養了一隻流浪貓,取名:旺財。

過年放假回老家時,我原本是打算把它放在廣州的寵物醫院寄養。

但由於旺財之前有過流浪的經歷,所以對陌生的人和環境特別警惕,護士投餵了幾次食物,它一概不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天,雖說只要餓到一定程度就會吃東西,可我不忍心旺財繼續捱餓,也總覺著寄養比不上自己照顧來得悉心,索性就把它帶回老家。

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其實挺幸運的,要是當時把它留在廣州,遇上疫情封鎖,說不定會有其他變數發生。

可當時的我卻有另一個難題攔在面前:怎麼讓爸媽理解我養貓這件事。

因為在我記憶裡,不止一次,只要我稍微有表示想養寵物的心思,二老立馬提出反對意見:養寵物浪費錢,不能養,更不能偷養。

“你連自己都養不好,還要養寵物。”

旺財是隻三花。

二。

醜婦終須見家翁,那不如自己先坦白認罪吧。

所以在回家開門的那瞬間,我把旺財從揹包裡抱出來。

老媽是最先發難的。

“為什麼會有貓?!”

“它是流浪貓,我收養的。”

“還養貓?你現在收入很高嗎?”

“我收入不高,可不也吃好喝好的嘛。”

我能列出多於3個能照顧自己的證明,父母就能找出不少於5處“我不能照顧自己”的細節。這本來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就像,你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是“處處節省”,父母也不能理解你所謂的“生活儀式感”。父母和子女在“照顧自己”這件事上面各有自己看法。

爭執歸爭執,可在一件事上,我是不敢有任何意見的——搞清潔。

“你倆讓開!”老媽用拖把指著我和旺財,於是一人一貓乖乖地走到旁邊站住,乖乖地看著老媽把旺財弄在縫隙裡的貓砂和碎紙收拾乾淨。

任憑90後的青年們能夠在職場上談笑風生,或是在社交局slay全場,但在“搞清潔”這件事上絕對會向爸媽低頭。

因為我深深知道,以本人緩慢的動作和毫無章法的清潔步驟,只會讓父母加深“你果然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看法。

“你下次還敢這樣玩,我就把你扔出去。”老媽一邊拖地,一邊恐嚇著旺財。

旺財似乎感受到威脅,嘴裡不認輸地“喵嗚”幾下,然後躲在邊上。

旺財躲在邊上變成球。

三。

原本以為,我跟爸媽對於是否養旺財,還會爭辯很久。

可超出我預期的是,二老對於旺財的態度,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變化。

比如老爸,在旺財回家一週後,就已經主動擔任起它的“貓砂盆清潔使者”;

而老媽,則把旺財的食物從貓糧升級為新鮮魚肉——每天從市場裡買新鮮的魚。

有一天我隨口提了句:“只吃魚可能營養不好,得吃其他東西,營養均衡。”

那天夜裡,旺財的飯菜就變成了“自助餐”:貓糧、魚肉、雞胸肉、貓罐頭。品種繁多,任貓選擇,而我的菜,卻只有一盤番茄炒雞蛋。

等待著自助餐的旺財。

那瞬間我懷疑:老爸老媽跟旺財才是一家人,而我,只是個意外。

慢慢地我會發現,其實爸媽也有童心,會跟旺財進行一些有趣的對話。說著說著,往往變成了“真香現場”。

“你跟著他有沒有受餓啊,他連自己的三餐都顧不好,怎麼能給你溫飽呢。”

“喵嗚。”

“你要學下自己上廁所,這樣以後貓砂也省了,還不用幫你鏟屎搞清潔。”

“喵嗚。”

可能是旺財聽懂了二老的唸叨,某天裡,我發現它學會自己上廁所。

我家一樓的洗手間裡面是蹲廁,旺財會把屁股挪在上方,精準無比地對著蹲廁洞口“如廁”。自此以後,老爸老媽除了定時投餵外,家裡買的貓砂再沒有用過。

旺財似乎感受到二老對它的寵愛,愈發大膽,到處跑來跑去,把貓毛和腳印留在了家裡的大小角落:縫隙間、傢俱底、牆壁邊。

每次搞清潔時,我們三個都是一邊罵罵咧咧,一邊俯身跪地在每個角落弄乾淨。

老爸裝作不經意地說:“養寵物呢,跟養孩子一樣的,不是說隨便給口吃的就行的,還要多陪伴,這樣它心情才會好,毛色才能長得柔順漂亮。居住的環境也要潔淨,經常搞清潔,無論是人還是寵物,都得健康。”

老媽接過話,說:“指望你搞清潔,估計得按月計算,旺財都變邋遢貓了。”

我聽了,不敢反駁,也無法反駁。

確實如父母所說,獨自居住後,我打掃衛生的頻率下降了不少——總覺得,一個人無所謂。

回想一下,自把旺財帶回家後,二老搞清潔的頻率增加了很多。

過去家裡半個月才會清潔一次,現在三天兩頭就能看見老爸老媽拿著拖把抹布在邊角位置忙來忙去,為的就是保持家裡潔淨。

戳中某種莫名笑點。

四。

看著二老搞清潔的認真模樣,我才後知後覺明白:

其實,父母比我更懂怎麼養寵物,他們擔心我的用錢超支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害怕我照顧不了自己,更照顧不好寵物。

既累了人,又苦了貓。

大概,因為父母們都曾經歷那段漂泊的歲月,所以懂得一個人離家在外的“手忙腳亂”——

能妥善應付工作已經很不易,至於按時飲食、環境清潔這樣的“生活細節”則會被我們這幫90後所忽視。

所以,跟父母爭辯“自己能照顧自己”,某種程度來說是無力的,能打消他們擔憂的也只有實際行動。比如,做上一桌豐盛的飯菜,或者把家裡的新年大掃除給搞定。

看著兩位年過半百的“準老人”趴著身子清潔角落,我有些不忍,於是想了下,說:“我有個朋友那邊多了個吸塵器,明天我讓他郵寄過來給你們試一下。”

老媽有些疑惑:“你朋友?你怎麼那麼多朋友,為什麼又會多一個吸塵器的呢?”

“上次他買多了,然後太忙,就一直放在家裡沒處理,剛好我可以拿過來。”

“真的嗎?還會有人吸塵器買多了?臭小子別騙我啊!”

“真的,珍珠都沒這麼真。”

老媽半信半疑地點了頭,而我則趁著空隙,偷偷下單了吸塵器。

最後。

某天午睡,我睡得比較晚,起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

我在二樓的房間裡,聽到父母在一樓客廳聊天。

“吸塵器好用嗎?”是老爸的聲音。

“很好用,比我們兩副老骨頭都好用多了。”老媽接上話,“只是不知道他買了多少錢,說朋友送的,從小到大撒謊都用這種理由,還以為自己聰明。”

“哎,多少錢你也別管了,能用就用能吃就吃,都是心意,而且這吸塵器的確也實用,一年四季都能使上。”老爸翻了頁報紙,繼續說道。

聽著兩老聊天,我有些感慨。

其實,我們都知道父母需要陪伴和被愛。

父母礙於自己的面子,也害怕給兒女增加負擔,嘴上總會說“這東西沒啥用”“我能照顧好自己”。

從小時候的“這雞腿我不愛吃,給你吃吧”;到現在的“我能行,你不用管我”。

父母的演技依舊拙劣,沒有絲毫精進,可他們在“愛子女”這方面是愈發濃烈。

身為兒女的我們卻是一直“退步”,小時候還能在課堂上造句:“我愛爸爸,我愛媽媽。”長大後不僅吝嗇於表達,就連陪伴的時間都因各種理由在縮減著。

因為怕父母擔心,我們總會有很多事情瞞著父母:熬夜、不吃早餐、養貓。

不自覺地,就連在“表達愛意”這件事上面,也在瞞著他們。趁著即將農曆新年,該是把握這個機會為父母精心挑選一份禮物。

別管他們嘴頭上的那句“我不要”,只要你把東西硬實地放到他們手裡,就能發現他們的開心是掩蓋不住的。

就像,“我想讓你知道我愛你”這句話。

重點不在於“我愛你”,而是“讓你知道”。

“我愛你”固然是前提,可更重要的是,讓父母知道你有在乎他們。

14
最新評論
  • “初戀臉”的女生,一般有這幾種特徵,不愁沒人追,看看你是嗎?
  • 我幫哈士奇減肥,結果我瘦了